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自1975年以来,陆续从鄱阳湖及赣江下游采集了一些鱼类寄生吸虫。经鉴定,独睾科(Monorchiidae Odhner,1911)中侧殖类吸虫计6种,除日本东方侧殖吸虫(Orien-totrema japonica Yamatuti,1938)、中华东方侧殖吸虫(O.siensi Want et Pan,1964)和  相似文献   

2.
前殖属(Prosthogonimus L(?)he,1899)吸虫是家禽常见的寄生虫,寄生于家禽和鸟类的腔上囊与输卵管内,常引起家禽产软壳蛋、无壳蛋或产蛋停滞,重者多继发输卵管炎或腹膜炎而死亡。家禽前殖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对农村家禽饲养业有较大危害。 前殖吸虫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均有发现,迄今报告的虫种已达48种,其中大部分发现于欧、亚地区。但Boddeke(1960)认为在欧洲与亚洲只有卵圆前殖吸虫(P. ovatus)一种,而Krasnolobova(1970)则认为存在卵圆前殖吸虫与楔形前殖吸虫(P. cuneatus)两种。总之,各学者对前殖属吸虫的分类地位意见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窄口螺侧殖吸虫的发育史及早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本文描述从福州闽江泥滩采集的图氏窄口螺体中发现一新种侧殖吸虫,定名为窄口螺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stenothyrae sp.nov.)并与其他相近虫种作详细比较。2.窄口螺侧殖吸虫的生活史各期发育经详细观察,本文简单介绍其各发育期形态特征。3.本文对窄口螺侧殖吸虫早熟现象及其他吸虫类的提早发育现象进行讨论,并将复殖吸虫亚纲曾经发现有提早发育现象的虫种及其中间宿主列表比较。我们的结论:早熟现象在吸虫类中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1.本文描述从福州闽江泥滩采集的图氏窄口螺体中发现一新种侧殖吸虫,定名为窄口螺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stenothyrae sp.nov.)并与其他相近虫种作详细比较。2.窄口螺侧殖吸虫的生活史各期发育经详细观察,本文简单介绍其各发育期形态特征。3.本文对窄口螺侧殖吸虫早熟现象及其他吸虫类的提早发育现象进行讨论,并将复殖吸虫亚纲曾经发现有提早发育现象的虫种及其中间宿主列表比较。我们的结论:早熟现象在吸虫类中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复殖吸虫是体内寄生的扁形动物,很多寄生虫学者常把体内寄生作为区分复殖吸虫目与单殖吸虫目的特征之一。但在复殖吸虫目中,亦有少数例外营体外寄生的。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体外寄生复殖吸虫有三个科(Yamaguti,1971):横形科(Transversotrematidae Yamaguti,1954)、连肠科(Syncoeliidae Odhner,1929)和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除囊双科外,余二科仅包括少数种类。囊双科和连肠科吸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类的鳃部  相似文献   

7.
文章报道了寄生于鲫(Carassius auratus)鳃部的锚首虫一新种, 鲫锚首虫(Ancyrocephalus carassii sp. nov.)。该虫几丁质结构与寄生于鳜(Siniperca chuatsi)的河鲈锚首虫(A. mogurndae)在整体上很相似, 尺寸略大, 但鲫锚首虫的背联结棒上有两个突起, 背中央大钩基部较后者更粗壮, 且在近钩顶处有一明显的小凹。这是首次在鲫上发现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8.
前殖吸虫属(Prosthogonimus)及棘口吸虫低颈属(Hypoderaum)吸虫是寄生于家禽的常见寄生虫,成虫分别寄生于成禽的输卵管和肠道。常引起家禽软壳蛋、无壳蛋或产蛋停滞。家禽前殖吸虫病和棘口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对农村家禽饲养业有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对人致病的并殖吸虫(肺吸虫)在亚洲有3种,即卫氏并殖、斯氏并殖和异盘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对人致病的特点是:童虫可在人体皮下游走,形成包块,并且可以在人体肺部组织发育成熟,形成虫囊,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 关于异盘并殖吸虫(Paragonimus heterotremus Chen and Hsia,1964)囊蚴的记述先后有  相似文献   

10.
单殖吸虫(Monogenea)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大多数种类见于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另有一些种类寄生于两栖、爬虫、哺乳类动物。在无尾两栖类单殖吸虫中,有些虫种的幼虫感染蝌蚪的鳃,如多盘虫Polystoma integerrimun;另有一些虫种侵入变态后宿主的肾脏,如原多盘虫Protopolystoma xenopodis和真多盘虫Eupolystoma alluaudi;还有一些虫种侵入宿主的肺部,如美洲伪双睾虫(Pseudodiplorchis americanus)和铲足新双睾虫(Neodiplorchis scaphiopodis),但它们的成虫都寄生在宿主的膀胱内。海龟类爬行动物的单殖吸虫一般寄生于口腔、咽或膀胱中。…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和鳋类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鳃部的寄生单殖吸虫(Monogeneans)和鳋类(Copepods)的空间分布特点.寄生于黄颡鱼鳃部的单殖吸虫和鳋类在两侧鳃上的感染强度及其差异表明,两种寄生虫对于鳃片的左右位置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在黄颡鱼四鳃间的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P<0.01);在鳃片的各区均存在选择性;对鳃丝的各分段也均有极显著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 Nicoll,1924)前殖属(Prosthogonimus Luhe,1899)的吸虫为家禽常见寄生虫之一。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由于它们的寄生可使家禽产蛋率降低,甚而产蛋停滞,如有合并感染可引起腹膜炎而至禽类死亡。给家禽饲养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 世界上前殖吸虫至今已报告的计有40余种。在我国报告的计有13种,它们的地理分布见表6。  相似文献   

13.
并殖吸虫虫种繁多,我国已发现26种。一般皆以形态学分类为主。由于寄生的宿主及分布地域、孳生环境的不同,致使形态上也有差异。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差异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另一途径。本文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研究湖北两种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同时与王芄芄(1982)报道的卫氏、李树华(1983)报道的斯氏进行了同一虫种间的染色体组型比较。材料和方法自通山及神农架并殖吸虫流行区溪蟹中分离出并殖吸虫囊蚴,经喂食或腹腔注射法感染家犬,于120—136天剖杀,从肺囊肿取出成虫。刘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形态学观察、鉴定。从成虫体内取…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14日,作者在广东省汕尾进行野生海水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调查,于扁鮀鲣Auxis thazard thazard(Lacepède,1800)鳃上检获1种分室科单殖吸虫,经研究鉴定属于分室亚科(Capsalinae)墨杯虫属(Caballerocotyla)的群居墨杯虫(C.gregalis)。该种在我国未曾报道,为1中国新记录种,扁鮀鲣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并殖属为吸虫纲中较复杂的一个属。全世界已报道四十多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仅依赖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并殖吸虫分类似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对并殖吸虫的染色体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对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于后。一、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按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可分二倍体型2n=22(n=11)和三倍体型3n=33(n=11)。按Levan等的方法进行染色体分类,二倍体型由一对(第一对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四对(第2—5对)中等大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六对(第6—11对)小的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37年,陈氏(1937)用切片方法观察过克氏并殖吸虫(P.kellicotti)的染色体,认为其数目为2n=16,n=8。四十多年后,LoVerde(1979)更正为2n=22,n=8。七十年代以来,Sakaguchi和Tada(1976、1980),以及Terasaki(1977、1978、1980)相继报道了日本所产的几种并殖吸虫,即大平(P.ohirai)、宫崎(P.miyazakii)、佐渡(P.sadoensis)、怡乐村(P.iloktsuenensis)、秘鲁(P.peruvianus)、卫氏(P.wester-mani)及肺并殖(P.pulmonalis)等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核型。其中除肺并殖为三倍体外,其余均为2n=22,n=11。在国内,仅在内部资料上曾刊出过郑增淳和李树华…  相似文献   

17.
卫氏并殖成虫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殖科(Paragonimidae)吸虫的种类国内外报告的至少有30多种,我国占有17种以上。并殖吸虫分类的根据除成虫形态外,还有生活史、病理及免疫等方面的特征,但成虫的形态在种别的鉴定上仍占很重要的位置。并殖吸虫种类中,卫氏并殖Paragonimus westermani(Kerbert,1878)Braun,1899在世界范围内是分布最广和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虫种之一,而国内有关卫氏并殖成虫形态全面详细描述的资料甚少,多数是作一般鉴别特  相似文献   

18.
寄生于我国鲶科(Siluridae)的单殖吸虫,过去仅和(1960)记述了辽河地区Ancylodiscoides属13种,以及最近林慕恩(1962)记述Gyro-dactylus属1种。此外并无其他报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淡水鲶类单殖吸虫五新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寄生于鲶亚目Siluroidei鱼类的单殖吸虫五新种。标本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晋江县和湖北省嘉鱼县(长江中)、武昌县鲁湖等地。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文中量度均以微米计。1.唇形指环虫Dactylogyrus labiatus,新种(图1) 寄主及寄生部位:多鳍长臀鮠Cranoglanis multiradiatus的鳃。 发现地点:广东广州市。  相似文献   

20.
多盘科单殖吸虫三新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多盘科单殖吸虫寄生于两栖、爬虫、哺乳类动物。在我国,过去仅见有李洛英(1936)、Fukui et Ogata(1936)等报道过。笔者在进行华东地区两栖类寄生虫研究的过程中,新近又发现了多盘科的三个新种,现作如下记述。虫体、器官的测量依永久封片标本进行。全模标本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