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含藻  胡国强 《昆虫知识》1990,27(4):228-230
大斑芫菁、眼斑芫菁为药用昆虫,是蝗虫的天敌,但为害豆类作物,每年发生1代。前者以幼虫越冬而后者以卵。二者各有所属栖息地,互不干扰。在室温和湿度相同情况下,卵的孵化时间眼斑比大斑芫菁长的多。在蝗虫密度较大时必有斑蟊分布,二者呈正相关。另外,斑蟊与豆类作物的种类及种植数量亦呈正相关。斑蟊繁衍较难,其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werhousei属鞘翅目,芫菁科,豆芫菁属,是豆类作物及蔬菜的食叶害虫。豆芫菁属昆虫的成虫分泌的斑蝥素,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有起泡、利尿、壮阳等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医学上亦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摄影买国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疆芫菁科的区系组成及药用价值(鞘翅目:芫菁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表明,新疆芫菁科(Meloidlc)昆虫有41种,分隶于5属,以斑芫菁属Mylabris F.种类最多,达32种,占78.0%;在41种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纪录。区系组成含中亚细亚,蒙古,欧洲,准噶尔和泛古北种五种成分,其中以中亚细亚种最多,达23种,约占56.0%。芫菁是药用昆虫,对常见的10种芫菁药用有效成分-斑蝥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中,种含量较高,药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4.
芫菁科Meloidae昆虫是豆类作物常见害虫,同时多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甘肃哈思山区是甘肃芫菁科昆虫聚集的典型代表区域,探索芫青科主要药用昆虫在该区域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芫菁科药用昆虫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也为防治该科昆虫因数量过度造成农业危害的决策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调查了该区域各代表型样地中目标昆虫的数量、种类及...  相似文献   

5.
芫菁科不同种类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芫菁体内含有斑蝥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近年来我国对斑蝥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为了摸清我国芫菁科昆虫的自然资源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作者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芫菁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并利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了不同性别以及交尾高峰前后的芫菁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发现雄性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均高于雌性成虫。交配高峰后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高于交配高峰前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地胆系鞘翅目芫菁科地胆属昆虫,它的幼虫是蜜蜂体外寄生虫,蜜蜂受地胆幼虫寄生为害,被称为“地胆病”。虽然不常发生,但是有时对养蜂业的局部危害也很严重。在我国,地胆病很少见。自1991年在宁夏固原县首次发现以来,新疆、安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7.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豆芫菁(Epicauta gorhanti Mars.)广布于我国南方数省,在福建各地发生相当普遍。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寄生在多种蝗科昆虫的卵块里取食卵粒;成虫主要以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作物的叶片和花瓣为食料,并能侵害甜菜、蕹菜、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在福州(岭后、盖山)、闽侯(林浦、城门、杜园)一带稻田的田埂内,因为多少存在有长翅稻蝗(Oxya veloxFab.)和小稻蝗(O.intricata Stal.)的卵块,容易招引豆芫菁成虫前来产卵。每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间,晚稻黄熟时期,繁殖出大量的第二代豆芫菁成  相似文献   

10.
程海云  段家充  张超  潘昭 《昆虫学报》2022,65(9):1204-1221
【目的】应用线粒体COI和核CAD基因片段探讨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discovery, ABGD)、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 GMYC)、贝叶斯泊松树进程(Bayesian Poisson tree processes, bPTP)和贝叶斯系统发育和系统地理分析(Bayesian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 BPP) 4种分析方法在芫菁科(Meloidae)昆虫分子物种界定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基于COI, CAD和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应用ABGD, GMYC, bPTP和BPP 4种方法对中国北方芫菁科常见的6属(沟芫菁属Hycleus、斑芫菁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绿芫菁属Lytta、星芫菁属Megatrachelus和短翅芫菁属Meloe)18个形态种进行分子物种界定,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所得物种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COI数据集使用ABGD和GMYC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而bPTP划分的物种数较形态鉴定结果多;基于CAD序列在3种单基因物种界定方法的结果中,除GMYC与形态划分一致外,其余均显示部分结果与形态划分不同。【结论】在芫菁科分子物种界定中,多基因联合序列、多种界定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优于单一基因片段和界定方法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为芫菁科昆虫的分子物种界定和整合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