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上海真厉螨的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的研究。上海真厉螨染色体数目表明,其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8,2n=16),雄性体细胞具有8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可分为3组,1—3组,4—6组,7—8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2和3号)、亚中部(4、5和6号)及端点(7和8号)。C-带主要位于着丝点区。第2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及第3染色体的短臂具有插入型C-带,第7和第8染色体为端型C-带。本文还讨论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的组型、性决定、染色体多态现象及其C-带的带型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革螨的染色体 革螨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主要对象是染色体。六十年代以前,革螨的染色体资料非常罕见,随Oliver、Wysoki等相继报道后,至今已记载9科61种革螨的染色体(表1),其中植绥螨科的染色体研究较多(表2)。  相似文献   

3.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我国南部三种(四亚种)松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其中,赤腹松鼠的两个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castaneoventris和C.e.michianus)具有非常相似的核型、它们的2n=40,FN=72,其中包括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两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两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有一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休(N0.18)的短臂上带有随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甚小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两个地理亚种核型的差异仅仅是某些染色体(如N0.3.4.5.10.11.X和Y)的臂比指数和相对长度的变化。 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 flavior)的2n=40,FN=70,19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8对亚中着丝点和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中,第18染色体是一对在紧靠着丝点下方带有明显次缢痕但无随体的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中型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 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的2n=38,FN=72,18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9对亚中着丝点和1对在短臂上带有随体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都是中着丝点染色体,其中X是较大型的,Y是最小的。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分析和比较了东洋区树松鼠族(Callosciurini)4属松鼠的核型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5.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6.
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彭泽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泽鲫是一种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群体。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6。它们的核型组成是:3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6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8。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15-12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正> 研究叶螨的细胞遗传,对于叶螨的分类、进化、性别决定等方面均有一定意义。下面就叶螨细胞遗传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介绍。一、染色体类型(chromosome type) Oliver(1977)从细胞遗传学方面指出:蜱螨的进化可能为二源的,染色体存在两种类型,即单着丝点染色体(monokinetic chromo-some):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固定的着丝点;和全着丝点染色体[holokinetic(diffuse cen-tric)chromosome]:这类染色体全长均可着生纺锤丝。叶螨总科(Tetranychoidea)所属各类群均为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穆素梅  余玲 《遗传》2003,5(6):499-9
小麦除了由整个染色体的丢失或重复所产 生的非整倍体以外,还可能由单个染色体的错 分裂而产生不完整的染色体。因为这种错分裂 多是从着丝点处断裂,然后形成2个臂(1个臂 带着丝点,1个臂不带着丝点),带着丝点的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其它染色体一样传到F, 代,形成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个臂如果是长臂 则定为L,是短臂则定为S,等臂定为a和9 (Kimber和Sears, 1968)。不带着丝点的臂就 丢失了。  相似文献   

10.
穆素梅  余玲 《遗传》1983,5(5):6-8
小麦除了由整个染色体的丢失或重复所产 生的非整倍体以外,还可能由单个染色体的错 分裂而产生不完整的染色体。因为这种错分裂 多是从着丝点处断裂,然后形成2个臂(1个臂 带着丝点,1个臂不带着丝点),带着丝点的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其它染色体一样传到F, 代,形成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个臂如果是长臂 则定为L,是短臂则定为S,等臂定为a和9 (Kimber和Sears, 1968)。不带着丝点的臂就 丢失了。  相似文献   

11.
1.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染色体数均为2n=24。按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点指数可将12对染色体分成三组。染色体1—4为第一组,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5—8为第二组,除染色体7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9—12为第三组,除染色体9为中部着丝点外,其余都为亚中部着丝点。东方蝾螈和肥螈染色体核型相似,但却各具独特的C-带带谱图式。 2.经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后,在东方蝾螈和肥螈肠上皮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和长、短臂的端粒部位都显示棕褐色的5-甲基胞嘧啶特异位置的深着色,染色体的长臂、短臂上则为浅棕色。 3.东方蝾螈和肥螈雌雄个体肠上皮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中均未见染色体的异型性配对。  相似文献   

12.
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胚胎组织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短期培养法,分析了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番鸭的染色体2n=78,连城鸭2n=78±。它们的第1、2对常染色体分别为亚中或中间着丝点,其余均为近端着丝点;性染色体ZZ—ZW按大小顺序排列,Z为4,W为7—8。番鸭的Z和W染色体均属近端着丝点;连城鸭的Z染色体具明显短臂,属亚端着丝点,W染色体不具短臂,属近端着丝点,杂种F_1与亲本比较,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总臂数不同;第1、2对常染色体着丝点指数和臂比介于两亲本之间,其两个同源姐妹染色体的臂比分别偏向于父本和母本;性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具备两亲本的特点,可作为鉴定属间杂种真实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21个染色体,没有一个着丝点是在顶端或接近顶端的,每个染色体都有两个臂。这虽给用臂比大小识别染色体带来了困难,但却为产生端着丝点染色体提供了可能性。端着丝点染色体简称端体,是只有一个臂的染色体,它是完整染色体在单价体状态着丝点(或接近着  相似文献   

14.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16.
茅舍血厉螨核型及染色体的C带、G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革螨——茅舍血厉螨核型及染色体C带、G带的研究。用剖腹取卵法、玻璃纸压片、Giemsa染色,经分析茅舍血厉螨的核型,单倍体n=7,二倍体2n=14。 用氢氧化钡—吉姆萨技术显示茅舍血厉螨染色体C带。在第1、2、4、5染色体上出现恒定的C带部分,第3、6、7染色体上出现不恒定的C带部分。根据C带带型,茅舍血厉螨着丝点的位置可分为近中区域(sm),近端区域(St),末端区域(t)和末端点(T)四类。 G带分析用胰蛋白酶—吉姆萨技术显示。 本文对茅舍血厉螨的核型、革螨染色体研究中螨卵的收集方法和染液的改进、C带带型与着丝粒位置的确定和G带显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孙仲平  王占斌  徐香玲  李集临 《遗传学报》2004,31(11):1268-1274
将中国春-黑麦(1R-7R)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2C(Aegilops cylindrica)二体附加系杂交,获得F1,对F1体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鉴定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减数分裂行为异常。对自交获得的430株F2进行单株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分子杂交鉴定,检测到易位、缺失、等臂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此外还检测到2C与小麦2A、2B、2D染色体的二体或单体自发代换系。杂交F。染色体畸变的规律与频率如下:研究共得到含黑麦染色体的变异22株,变异频率为5,1%。其中含黑麦染色体的易位系为10株,占2,3%;缺失12株,占2.79%;黑麦的等臂染色体3株,占O.7%。易位染色体既有含小麦着丝点的(大部分),也含有黑麦着丝点的(仅1例)。黑麦的染色体畸变中,发生于不同同祖群的频率不同,1R为5个,2R为3个;3R为1个;4R为3个;5R为6个;6R为4个。易位多为端部易位。共鉴定出小麦的缺失系54株,其中A基因组有27个,占6.27%;B基因组有20个,占4,65%;D基因组有7个,占1.66%。对杀配子染色体对小麦及黑麦不同同祖群染色体作用的差异性及作用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20.
五种恙螨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恙螨染色体的研究迄今仅Shirai等(1984)简要地报道了三种纤恙螨的染色体核型。本实验采用压片法和改良空气干燥法,研究观察五种恙螨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初静止化蛹1—3天的成蛹阶段是制作恙螨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的最佳虫期。微红纤恙螨,地里纤恙螨和巨螫齿恙螨染色体数目为2n=14;苍白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为2n=16。染色体呈大小不等的小棒状,单着丝粒,但多不清晰,仅可见着丝点区浅染。部分核型出现染色体异型现象。核型性别未明,性别决定机制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