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与银州柴胡分子鉴定新方法。方法:以来自北京、宁夏、山西、甘肃、河北的10个居群共125份北柴胡及银州柴胡样品为实验材料,提取其总DNA,并PCR扩增其ITS序列,对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lustal X及BLAST查错,用MAGA 5.0进行序列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并统计不同单倍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北柴胡与银州柴胡的ITS序列全长为604 bp,有7个变异位点,共计6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银州柴胡所特有,单倍型2~6为北柴胡所特有;ITS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5,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07。结论:利用ITS序列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北柴胡与银州柴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对银州柴胡根的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银州柴胡根顶端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的初生分生组织组成。原生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大而明显,具有典型的分生组织的特点;(2)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在根发育过程中,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共同组成其初生结构。银州柴胡根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或三原型,外始式;同时在根表皮细胞的径向壁观察到径向壁的细胞壁加厚;(3)在根次生生长过程中,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原形成层恢复分裂能力产生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不断地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同时位于根内皮层内方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在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分裂的过程中,在次生韧皮部和中柱鞘组织中产生形态大小不同的分泌道,均为次生的裂生型分泌道。研究认为,银州柴胡根的结构类似于药典收录的北柴胡和红柴胡根的结构特点,但其根表皮细胞径向壁加厚、木纤维的分布、分泌道的大小和数量等有别于柴胡属其它植物,可作为柴胡属植物重要的分类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北产6种药用柴胡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胡是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据报道,全世界有150种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及亚热带地区,初步统计我国有30余种。据我们在西北五省调查,药用种类有21种之多,药用主流种类有柴胡Bupleurum chinesis DC.、狭叶柴胡B. scorzonerifolium Willd.、银州柴胡B.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小叶黑柴胡B. smithii Wolff. var. parvi-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银州柴胡中五种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州柴胡中柴胡皂苷a、c、d、e和f五种皂苷含量的方法。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子为HibarRT RP-18(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柴胡皂苷a、c、d、e和f的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分别为:21.78~43.56μg(r=0.9993),3.94~9.85μg(r=0.9994),20.68~51.70μg(r=0.9998),1.67~5.57μg(r=0.9997),1.91~6.70μg(r=0.9992);柴胡皂苷a、d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和98.5%。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柴胡药材多指标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银州柴胡药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对柴胡属(BupleurumL.)植物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进展和一些重要结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今后应该加强柴胡属的植物结构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谷子/柴胡套种"和"玉米/柴胡套种"两种套种模式下北柴胡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从化学组成角度阐明两种套种模式下北柴胡的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代谢组学技术以及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对两种不同套种模式的北柴胡进行全面比较.结果:玉米/柴胡套种的北柴胡药材...  相似文献   

7.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部位药理研究新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柴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伞形科柴胡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云南发现柴胡一新种,定名为泸西柴胡Bupleurum luxiense,并以北柴胡B. chinense为对照,对其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和皂甙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它的地下部分含有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甙a、d、c尤其是它的柴胡总皂甙含量高于北柴胡的2倍多,且资源丰富,所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药用柴胡,建议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柴胡属植物品种入手,着重介绍药用柴胡属植物的生境分布、不同产地环境因子与柴胡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并为将来控制柴胡质量,解决柴胡资源有效途径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0.
竹叶柴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Wall.ex DC.)为伞形科(Apiaceae)柴胡属(BupleurumL.)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贵州等省区,全株均可入药,为目前市场上药材柴胡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柴胡具解表和里、疏肝解郁、提升中气之功效,在中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也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目前,有关北柴胡(B.chinenseDC.)及南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对在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竹叶柴胡的研究却甚少。另外,对柴胡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根及根茎,有关柴胡茎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1.
伞形科柴胡属两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调查研究云南省柴胡植物过程中,发现两个新种,定名为韭叶柴胡 Bupleurumkunmingense Y.Li et S.L.Pan 和多枝柴胡B.polyclonum Y.Li et S.L.Pan, 并进行了挥发油和皂甙成分的初步分析,发现两新种的挥发油紫外吸收光谱及薄层层析图与北柴胡B.chinense DC.的很相似; 且所含柴胡皂甙均高于北柴胡,故二者可以作为药用柴胡中的优质品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绛县迴马岭人工栽培与野生柴胡为样本,对比人工栽培与野生柴胡根部性状及质量。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柴胡皂苷a、d含量为指标评价,对人工栽培与野生柴胡根部性状及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人工栽培柴胡较野生柴胡顺直且色浅,药效成分含量高于野生柴胡。结论:在临床上,为人工栽培柴胡代替野生柴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柴胡不同部位的显微构造进行研究,为柴胡正本清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制片方法,对柴胡植物各部位进行显微观察及显微描述。结果:阐明了柴胡根、茎、叶、果实的组织横切面显微特征。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作为正品柴胡原植物和药材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为山西柴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产柴胡为研究对象,收集山西11个柴胡产地的经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雨量、年均日照和无霜期7个生态因子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分析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经纬度、无霜期和年均温是影响柴胡皂苷含量的主要生态因子,柴胡皂苷含量与经纬度呈正相关,与无霜期和年均温呈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山西柴胡的生态区划种植、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柴胡幼苗越冬抗寒性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柴胡、地产柴胡、三岛柴胡的根为试验材料,以早春植株成活率为越冬抗寒性指标,测定越冬期不同柴胡品种根系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柴胡抗寒性综合评价,并对主要抗寒生理指标进行通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柴胡生理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筛选适合柴胡越冬抗寒性鉴定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北柴胡、地产柴胡、三岛柴胡返青期的返青率依次为80%、50%、10%,且各品种间差异显著。(2)3个品种柴胡越冬期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与返青率大小顺序一致,其中北柴胡根系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地产柴胡和三岛柴胡的2.44倍和4.49倍,且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产柴胡、三岛柴胡,但3个品种柴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水平与返青率大小顺序相反。(3)自然越冬过程中,各柴胡品种的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且以三岛柴胡根系活力下降幅度最大,达80%,而北柴胡根系活力下降幅度最小为52.04%。(4)越冬期3个柴胡品种的越冬抗寒性综合排序为:北柴胡地产柴胡三岛柴胡;柴胡根中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综合评价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电导率与综合评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理指标决策系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电导率。研究表明,越冬期柴胡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是影响其抗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含量可作为评价柴胡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灵山地区不同海拔柴胡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技术对北京东灵山地区不同海拔的6个柴胡居群进行分析,观察不同海拔柴胡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东灵山地区不同海拔柴胡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海拔1135m居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高海拔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距离与海拔差距有一定的相关性,相邻海拔的不同柴胡居群间具有相对较低的遗传距离;柴胡具有较强的遗传分化趋势,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不同海拔导致的异质生境及基因流是影响柴胡居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柴胡属植物中柴胡皂甙的资源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国产19种柴胡及市售商品柴胡中柴胡皂甙a、c、d(Saikosaponin a、c、d)的含量。结果表明19种柴胡根中均含上述三种成分,但44个样品的含量不同,其中北柴胡以河南信阳的含量较高,南柴胡以陕西延安的为好,多种柴胡的茎叶含有上述三种成分。但含量较根部低,少数种未检出。  相似文献   

18.
为给柴胡属植物的合理使用和基源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HPLC法建立了北柴胡标准指纹图谱,确立了14个色谱峰为共有峰,测定了13批不同基源柴胡的指纹图谱及相似度,并对包括北柴胡在内的23批柴胡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3批不同基源柴胡相似度均高于0.8,与北柴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作为优质柴胡资源进一步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竹叶柴胡聚为一类,北柴胡聚为一类,马尔康柴胡、马尾柴胡和抱茎柴胡聚为一类,与竹叶柴胡基源更为接近,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具有一致性,可用于柴胡属植物的基源鉴定。  相似文献   

19.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是未知的。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通过成分-靶点网络图分析得出关键靶点和成分信息,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获得相应分子对接图谱,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共获得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142个,相对应靶点269个,肝血管瘤疾病靶点351个,两者共同交集靶点61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有184条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及转录的正向调控。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38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乙型肝炎、MAPK、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蛋白与活性成分β-谷甾醇结合稳定,VEGFA蛋白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均结合稳定,ESR1和MAPK3分别与β-谷甾醇和柚皮素结合稳定。柴胡疏肝散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山柰酚和柚皮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AKT1、VEGFA、ESR1、MAPK3等靶点的,通过诱导血管新生、保护血管和肝细胞的活化等发挥治疗肝血管瘤的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柴胡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柴胡渗湿汤对哮喘大鼠血清中IL-5及IL-13含量的影响,探讨柴胡渗湿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雄性Wi 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定喘汤组、柴胡渗湿汤低剂量组、柴胡渗湿汤中剂量组、柴胡渗湿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卵蛋白制作大鼠哮喘模型,予相应药物干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5及IL-13水平。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后各组死亡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及IL-13含量水平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鼠哮喘模型存在着血清IL-5及IL-13含量异常增高的病理状态;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5及IL-13的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尤以地塞米松组、柴胡渗湿汤中剂量组和柴胡渗湿汤高剂量组的作用更明显。结论:柴胡渗湿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降低IL-5及IL-13的水平有关;上述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但并不因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