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作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简便、快速、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由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文中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存在广泛,能够引起人类的疾病甚至死亡,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来源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系统地介绍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代谢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方法等传统方法以及新兴的质谱法。质谱法有检测效率高、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着重对质谱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培养法、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整合光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本文对比食源性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免疫传感...  相似文献   

4.
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PCR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包括各种毒力基因、酶基因及特异性鉴别基因。这些靶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全世界频频发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致病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常规治疗陷入困境。噬菌体及其编码的裂解酶的发现及应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及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综述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构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由于需时较长,特别是有的细菌难以培养,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电阻抗、放射测量、微热量、ELISA、PCR、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亟待研究和建立精准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随着单分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PCR技术因其具有超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低试剂消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志贺氏菌(Shigella)、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中的应用,为今后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基于DNA水平的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迅速发展,针对各种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多种多重分子检测技术,包括多重PCR、多重实时荧光PCR以及基因芯片等。对这些多重分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且建议在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中,仍需要在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同时选择性增菌培养、亚致死损伤修复以及检测内标的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食源性致病菌的高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品为传播媒介,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是目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诱因。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通过研究致病菌代谢小分子物质产生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寻找新的检测靶标和建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别技术。随着目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逐渐成熟和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和食品中致病菌鉴别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和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食源性致病菌代谢产物数据库和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识别并切割核酸序列的功能。纸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性好、成本低廉的分析检测工具,在快速检测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因此,将CRISPR/Cas系统的高效识别能力和纸基分析方法的简便性相结合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用于核酸检测的概况,对第二类单Cas效应蛋白系统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概述,重点综述基于CRISPR/Cas系统的试纸分析、侧向流动分析和纸基微流控装置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CRISPR/Cas系统结合纸基分析建立检测方法的优势、当前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检测技术已难以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和基层监管执法的需求,因此更加快速灵敏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对微生物快速准确识别方面,主要包括双功能抗体、核酸适配体筛选和噬菌体鉴定等方法。在多目标检测方面,主要包括多重PC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生物芯片等方法。本文对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以期为今后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类人畜共患的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其检测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使用的基于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三大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的新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将现有胃肠道模型系统地划分为体外静态模型、体外动态模型、普通动物模型及人源化动物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模型的概念及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并对未来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在食物中毒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机制和食物腐败变质中起主要作用,QS影响致病菌的细胞被膜形成和致病性。文中通过深入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QS信号分子,综述了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信号分子类型,同时介绍了检测QS信号分子的不同技术,并根据QS机制在食品中的影响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监控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频繁发生,它不但危及消费者健康和生命,而且对个人、单位和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如何快速灵敏地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已成为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最常规最经典的检测方法如铺板培养法、生化检测等,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而且非常耗时,难以满足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随着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很多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新技术。我们对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方法进行归纳和综述,旨在为致病菌检测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要威胁,也逐渐发展为公共卫生、食品工业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产生的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其中,大肠杆菌O157∶H7是食源性致病菌种类中造成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细菌,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等特点引起研究人员和世界各国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及其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并着重综述了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在其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准确和可商业化的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物传感器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形成起来的高新微量分析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的特点.本文根据生物传感器的分子识别元件将生物传感器分为DNA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细胞传感器三大类,简要介绍各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检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与公众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形成生物被膜加剧了它们的致病与耐药风险。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可靶向作用于生物被膜中的特殊物质,从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文中系统地综述了相关酶制剂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根据酶制剂的不同作用靶点,着重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酶、环二鸟苷酸代谢酶、胞外基质水解酶等酶制剂的研究现状。文中还针对抗生物被膜酶制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AlphaLISA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珠的化学发光的新型均相检测技术,与传统的ELISA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精确性、均一性、背景低、广泛的动态检测范围,而且无需洗涤及样本需求量极少等特点.该技术可用于多种组织、细胞来源的生物分子的检测,如细胞因子、抗原抗体的检测、蛋白相互作用及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检测以及药物分析等研究.随着AlphaLISA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在医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