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在山东海阳,2013年在蓬莱和栖霞选取当地常规管理的苹果园,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对套袋苹果、未套袋苹果的果实表皮及心部组织进行真菌分离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套袋及未套袋果实表皮与心部的真菌种类、菌落数量、组织分离率、多样性、相似性系数、相对分离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年度内从果实表皮共分离获得真菌43属,从心部获得真菌31属,相对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sp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等。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果实表皮定殖真菌的种类减少,多样性降低,而数量增加,组织带菌率升高;随果实生长,套袋果实表皮上的真菌种类与未套袋果实表皮真菌种类的相似度逐渐降低;7、8月份,套袋果实表皮上真菌种类明显减少,至8月底,套袋果实表面只有链格孢等少数几种优势真菌定殖。果实套袋后,定殖于果实心部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有所波动,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上所分离真菌的相似度有所降低;5月底自果实心部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9月底所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套袋对苹果果实微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生长季晴天,树冠不同方位套袋果温度变化规律各有不同。就日最高温度而言,以西南方位套袋果最高,东北方位套袋果最低,二者相差8.13℃。除了东北方位以外,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一般低于裸露果2 .95~6 .6 7℃。一天中,不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与裸露果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日照和气温能更直接地影响裸露果。在正常套袋前提下,袋内、外湿度差异不大,袋内湿度主要受袋外环境湿度的影响。生长季晴天,外袋温度和外袋与内袋之间的温度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度超出最高果温8.6℃。而袋内气温和果温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仅差0 .4℃,说明袋内果温直接受袋内气温的制约。一天中,袋内最低温度和最高湿度一般出现在6 :0 0左右,而最低湿度和最高温度出现在16 :0 0左右,袋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0 98.4 x- 1.35 34。日照强度或气温与套袋果日最高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 .0 4 6 8x 8.91和y=1.4 11x- 2 .4 4 35。 相似文献
3.
2011和2012年山东栖霞、蓬莱、沂源等地套袋苹果果实出现了一种红褐色病斑。从病斑上分离获得两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真菌,其中一株产生头状排列的分生孢子,另一株产生链状排列的分生孢子。2个菌株都能从伤口侵染近成熟期的苹果果实,导致果肉细胞坏死,表面凹陷,形成红褐色坏死斑。2个菌株都不能侵染无伤果实。2个菌株的ITS、β-微管蛋白基因、核糖体大亚基(nucLSU)和小亚基(nucSSU)的DNA序列完全相同。依椐两个菌株的ITS和nucLSU的DNA序列和形态特征,将2个菌株鉴定为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A. sclerotigenum是一种机会真菌,条件适宜时可侵染套袋的苹果果实,导致褐色坏死病斑,称之为枝顶孢褐点病。 相似文献
4.
5.
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2 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6 h和12 h分别为83% 和95%,附着胞形成率在12 h和24 h 分别为93% 和9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