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超小粒径的纳米银(Ag)可通过细菌细胞壁,进入细菌内环境后对细菌造成不可逆损伤,因而具备较强的抑菌活性.但是超小粒径的纳米Ag易团聚,且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强,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利用生物相容性较高的Fe和Cu化合物制备了Fe3O4/Cu/CuO载体(F),将介孔(mesoporous, m)ZrO2包覆在F上合成纳米Fe3O4/Cu/Cu O@mZrO2(FZ),然后将~3 nm的Ag负载在其表面,制备出核壳型纳米Fe3O4/Cu/CuO@mZrO2@Ag(FZA)复合材料. FZA不仅可解决纳米Ag团聚的问题,而且通过Fenton反应缓释的ROS(·OH)和Cu2+可协同纳米Ag具备较强的抑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FZA在40 min,150μ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T-S. aureus)的抑菌率为99.99%,可有效破坏细菌细胞...  相似文献   

2.
以4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供试菌,测定了家蝇幼虫血淋巴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家蝇幼虫血淋巴各浓度粗提物对4种供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大,其他依次为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在0.8mg/mL时的抑菌率分别为51.09%、48.66%、43.27%和40.62%;在各浓度下不同菌种之间的抑菌率差异不显著,抑菌活性随着血淋巴粗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0.8mg/mL时对各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00mm、12.22mm、9.11mm和10.33mm,均显著大于对照,但低于头孢霉素。  相似文献   

3.
李亮  尚晓冬  谭琦 《菌物学报》2015,34(6):1176-1186
本研究以甲硝唑为阳性对照,利用HPD-100大孔树脂和95%乙醇将猴头菌子实体中小分子活性物质进行富集,得到乙醇制备液(MREEs);然后对乙醇制备液分别使用石油醚(60-90℃)和氯仿进行多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A1、A2)和氯仿萃取物(B),并进行GC-MS测定;对MREEs和A1、A2、B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对5种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使用大孔树脂得到的MREEs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得到的A1、A2和B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率均高于40.0%,其中石油醚萃取物A1在Helicobacter pylori SSI中的抑菌率甚至高达62.9%;A1、A2和B使用GC-MS测定出的主要成分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A1,4.53%和A2,6.93%)和棕榈酸2.87%,但仍有大量成分没有被测出。另外,在最低抑菌浓度试验中,A1相应组分对Helicobacter pylori W2504、Helicobacter pylori 9和Helicobacter pylori ATCC 43504的最低抑菌浓度都为0.25mg/mL,A2对Helicobacter pylori 78的最低抑菌浓度仅为0.25mg/mL,而B对Helicobacter pylori W2504、Helicobacter pylori 9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仅为0.125mg/mL,说明通过石油醚和氯仿萃取得到的猴头菌子实体提取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潜在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纳米结构的纤维素材料。BC生产的培养基成本偏高,限制了其规模化工业生产和商业应用。为开发新的BC生产原料,通过Cellic CTec 2纤维素酶直接水解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两种纸浆废料获得可发酵糖,以其成功制备出BC并研究比较了两种酶解液对BC产量和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硫酸盐纸浆废料获得的BC产量最高,达9.0 g/L,比亚硫酸盐纸浆废料的7.7 g/L高了17%。两种原料制备的BC膜的结晶度分别为61%和66%,比葡萄糖制备的(78%)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碳源制备的BC膜的成分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200、400、800、1600mg·L-1)的增加,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薇甘菊挥发油(2500g·hm-2)土壤处理,受试的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出苗时间推迟1~2d.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400mg·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5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抑菌率为28.66%;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率为18.69%.  相似文献   

6.
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对腐食酪螨成螨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tcentiae(Schrank)成螨在0%、8%、16%(容积比)CO2气体中耗氧量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在32%、64% CO2:气体中,该成螨的耗氧量反倒低于其在正常大气中的耗氧量。在0%、8%、16% 32% 64%CO2与0.05mg/LPH3混合气体中该戍螨对PH3的吸收量分别为1.11±0.92、1.79±0.56 、5.14±1.13、7.60±1.80、8.08±0.85μg/hr'g,在同一CO2浓度条件下试螨对PH3的吸收量在高浓度PH3(0.45mg/L)中明显大于在低浓度PH3,(0.05mg/L)中,但PH3,吸收量的增加倍数远远低于PH3浓度的增加倍数。PH3,对该螨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体内酶高于离体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受PH3抑制则相反。被PH3抑制的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恢复时间分别为二周和一周。本文还对PH3的可能杀螨机理及CO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血链球菌细菌素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分离纯化的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羟基磷灰石(HA)柱层析、SephadexG-150凝胶柱层析、中空纤维柱超滤脱盐、浓缩纯化提取血链球菌细菌素,以具核梭杆菌为指示菌,洞平板法检测细菌素的抑菌活性。经HA柱层析得到4个相互分离的组分,经洞平板法检测,第Ⅱ峰的蛋白具有抑菌活性,冻干后得纯化后的细菌素,终产率为0.082%;1mg/mL的细菌素溶液可形成17mm的抑菌环,最小抑菌浓度为62.5μg/mL。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米微球(CM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行为,并对其浓度因素、粒径因素和抑菌机理做了探讨。结果表明CMs的抑菌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而增强。在浓度<0.7 mg/mL时,CMs对细菌的生长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当浓度≥0.7 mg/mL时对细菌有杀灭作用。CMs对两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8、1.4 mg/mL和1.0、1.8 mg/mL,表明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微球抑制作用的反应比大肠杆菌更敏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能迅速贴附在CMs表面,并且贴壁后的细菌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变化,有的甚至完全被破坏。  相似文献   

9.
冯璐  栾雨时  范永强 《植物研究》2007,27(4):509-512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研究了银杏外种皮3种不同提取物对病原菌(Cylindroc ladium col-hounii)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这些提取物的MIC/MBC。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天数内,抑菌效果(最小抑菌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银杏外种皮乙醇提取物(37.4%)、石油醚提取物(23.7%)和新鲜外种皮汁液(18.4%)。当提取物的浓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时,三者的抑菌率均可达到100%;三种提取物的MIC/MBC分别为:86.25/86.25,172.5/276,293.25/345mg·mL-1。可见银杏外种皮具有明显抑制该病原菌生长的作用,且抑菌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这为进一步研究该抑菌成分乃至生物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银耳菌糠中存在一种银耳的伴生菌——炭团菌(俗称香灰菌),其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银耳菌糠中提取黑色素,研究其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及抑菌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提取的黑色素进行鉴定,表明银耳菌糠黑色素具有黑色素的典型特征。通过对银耳菌糠黑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银耳菌糠黑色素是一种趋于黑色并略带红色和黄色的粉末;该黑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其稳定性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较小,受Ca2+、Cu2+的影响较明显。通过总抗氧化能力(FRAP法)、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银耳菌糠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黑色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的EC50值分别为0.429 mg/mL和0.016 mg/mL。本研究还检测了黑色素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该黑色素在浓度为3.2 mg/mL时对供试菌株的抑菌率超过90%,且对革兰氏阳性菌会较敏感。本研究为银耳菌糠的有效利用及其黑色素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汤姆青霉菌株产酶活力以及抑菌性能。实验采用Folin酚法、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糖化力法、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和对硝基苯酚法进行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测定;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作用,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PT95菌株产蛋白酶活力为230.473 U、纤维素酶活力为3.463 U,产淀粉酶活力为1.679 MMU、脂肪酶活力10.793 U;Q1菌株产蛋白酶活力为167.247 U、纤维素酶活力为2.147 U,产淀粉酶活力为1.402 MMU、脂肪酶活力为6.350 U;PT95菌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可以达到53.73%和19.47%,Q1菌株对三种待测菌都有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是56.37%(枯草芽孢杆菌)、26.8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9.47%(大肠杆菌),两株菌株发酵液中均存在抑菌物质,且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率最高,两株菌的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64和0.32 mg/mL。  相似文献   

12.
凤丹种子具有很深的休眠特性。本实验以AgNO3、GA3、KT、TDZ和4℃低温处理凤丹种子,探讨解除其上胚轴休眠的途径。结果表明,AgNO3、GA3和低温(4℃)处理能加快凤丹种子萌发并提高发芽率,且不同程度地改善幼苗的鲜重、株高、根系等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3.
荔枝皮黄酮抑菌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荔枝皮中总黄酮含量,并研究了荔枝皮黄酮对常见4种微生物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结果表明,其黄酮纯度与得率分别为48%和13.61%;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得荔枝皮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1、14.0和13.8 mm;采用菌饼法测得对黑曲霉的抑菌率为28.75%。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5mg/mL,而酵母菌和黑曲霉的MIC为5 mg/mL,没有杀菌能力。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表明,荔枝黄酮的抑菌性和杀菌功能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抗菌药物作用浓度与时间对抑菌率的协同作用,改进通行的药敏试验方法.采用Bioscreen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在线测定连续时间、连续固定浓度抗菌药物作用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BBZ6-3g在MHB中生长量(A600),建立了抑菌动力学检测体系.用Sigma plot构建以相对抑菌率RBR=1-At-i/At-0对抗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等效线图.等效线图全面地反映了药物浓度和时间对抑菌量的影响过程及趋势,兼具二维曲线的量化和三维曲面的直观特点,而且RBR通过归一化处理,消除了细菌群体的自然增殖的本底、不同接种量、不同抗菌药物的差异影响,可以直接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抑菌率,专门比较浓度和时间对抑菌率的影响.抑菌作用本质上是抗菌药物抑制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和程度,与细菌死亡是不同但是相关的过程.0.5 RBR为传统的目测最低抑菌浓度(MIC),以此为界,等效线图可以直观地分为3部分:分化区(0.5纵向等效线以左,全部浓度)、生长区(0.5以上的等效线)、抑菌区(0.5纵向等效线以右延伸且0.5以下的等效线).分化区边界时间在100~300 min,因此传统的药敏试验以8~12 h的终态来判断抑菌率,确定MIC是可靠的;抑菌区和生长区之间的等效线疏密,实际上是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依据.抑菌动力学检测体系和反映RBR的等效线图,改良了传统药敏试验方法,有望分析不同接种量对抑菌率和菌群变异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比较不同菌种或不同抗药性水平菌株的抑菌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脱甲河溶存CH4关键产生途径,明晰水系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为小流域CH4排放估算和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估算了CH4浓度和传输通量,研究了周年内脱甲河4级河段(S1~S4)水体CH4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其主控环境因子;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溶存CH4关键产生途径,分析了溶解CH4、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质δ13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水体pH均值为(7.27±0.03),各河段四季差异均显著;溶解氧(DO)在0.43~13.99 mg·L-1内变化,S1河段DO浓度最高且夏、秋季差异显著,其他河段均为冬与春、夏、秋季差异显著;可溶性有机碳(DOC)变化范围是0.34~8.32 mg·L-1,由S1至S4河段总体呈递增趋势;水体电导率(EC)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范围分别是17~436 μS·cm-1和-52.30~674.10 mV,各河段差异明显;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浓度分别在0.30~1.35(平均0.90±0.10) mg·L-1和0.82~2.45 (平均1.62±0.16) mg·L-1内变化.溶存CH4浓度和传输通量变化范围分别是0~5.28 (平均0.46±0.06) μmol·L-1和-0.34~619.72 (平均53.88±7.15) μg C·m-2·h-1;均存在时空变化且变异规律相似,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S2>S3>S4>S1.通量与水体铵态氮和DOC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各级河段均以乙酸发酵产甲烷途径为主导,但不同河段差异明显,乙酸发酵途径产CH4贡献率以S1河段最高(87%),其次为S4(81%),S2、S3分别达到78%和76%.溶存CH4、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均值分别为-41.64‰±1.91‰、-14.07‰±1.06‰和-26.20‰±1.02‰,溶存甲烷δ13C与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传输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载ZnO/活性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催化剂微波烧结法制备的ZnO/活性碳复合材料,在多孔活性炭表面附载有ZnO,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为评价其抗菌活性和使用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ZnO/活性碳复合材料有很好的抑制细菌增殖效果,低浓度下(0.1μg/mL)作用2h的抑菌率能达到90%以上,对真菌-酵母菌的抑制活性相对较低;经细胞毒性试验、动物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发现,材料对小鼠经口灌喂半致死剂量(LD50)2000mg/kg,对兔皮肤刺激性积分为0,对细胞生长无影响,属于实际生物无毒级。试验结果表明ZnO/活性碳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响应,我们采用在开放空气中控制升高CO2浓度和温度的方法,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2和高大气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1)、环境温度和增温(增加1~2 ℃)交互的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中期和后期水稻剑叶的光合日变化特征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 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P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现象;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剑叶Pn,灌浆中期和后期平均分别增加了47.6%和39.1%;高温有降低Pn的趋势,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导致水稻剑叶生育后期气孔导度(gs)平均分别降低了17.0%和11.8%.高CO2浓度水稻剑叶生育后期蒸腾速率(Tr)、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和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5.9%、50.4%、21.3%、41.4%、39.4%和21.4%,明显增加了剑叶水分利用率(WUE),平均增幅达47.9%.与之相反,生育后期增温使水稻剑叶Tr增加了10.2%,使WUE平均降低了20.4%.综上所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粳稻生育后期剑叶Pngs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增温效应.因此,应重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对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综合效应,减弱增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铬污染工业废水中分离得到若干株Cr(Ⅵ)耐受菌株,并通过对比各耐受菌株MIC(最小抑菌浓度)以及去除效率,确定实验菌株A57。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A57。生物修复试验结果表明, P. mirabilis在100 mg·L–1的Cr(Ⅵ)浓度下即有较高的Cr(Ⅵ)去除能力, 28℃下培养24 h总去除率为44.79%。进一步的条件优化实验表明, P. mirabilis在最佳培养条件下(30℃,初始pH7.0),42 h可将150mg·L–1的Cr(Ⅵ)完全去除。不同组分试验结果显示,菌株A57的菌体可以更有效地去除Cr(Ⅵ)(相对于上清液和细胞裂解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观察到细胞表面形成不规则非晶态物质,表明Cr(Ⅵ)的生物修复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菌细胞表面,XPS结果证实了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菌体表面Cr元素存在形式主要为Cr(OH)3及CrCl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CO2浓度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 intonsa成虫的毒力以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对未来高CO2浓度下进一步研究蓟马对虫螨腈和唑虫酰胺的抗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便及时做出害虫管理策略的调整。【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正常CO2浓度(400 μL/L)和高CO2浓度(800 μL/L)环境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两种蓟马成虫的毒力[致死中浓度(LC50值)和亚致死浓度(LC25值)];通过酶活性分析测定这两种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这两种蓟马成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 CYP450)]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800 μL/LCO2下虫螨腈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33和0.37 mg/L,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0.68和0.66倍; LC25值分别为0.60和0.24 mg/L, 分别为400 μL/L CO2下的0.61和0.83倍。800 μL/L CO2下唑虫酰胺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 002.64和247.66 mg/L,分别是400 μL/L CO2下的0.98和0.78倍; LC25值分别为368.77和146.10 mg/L, 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2.44和1.21倍。在800 μL/L CO2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测试的各种酶活性(CYP450除外)均高于400 μL/L CO2下的;两个CO2浓度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 POD,CAT以及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花蓟马成虫体内的相应酶活性。两个CO2浓度下,经LC25浓度唑虫酰胺处理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活性(400 μL/L CO2下花蓟马SOD活性除外)均显著高于对照(含0.1%吐温-80的蒸馏水处理),且800 μL/L CO2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39.74±1.59和37.93±1.31 U/mg pro。两个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西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而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高于对照,其中,经唑虫酰胺处理后达到显著差异;同时两种蓟马成虫体内AChE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结论】高CO2浓度增强了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杀效果,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强于西花蓟马,且西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电化学碳化一锅法,以三聚氰胺为原料,成功制备得到了功能化荧光g-C3N4纳米材料,然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FL)技术表征g-C3N4的荧光性质,考察g-C3N4作为免标记的荧光探针检测抗生素药物氯霉素(CAP)的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得到的g-C3N4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且基于CAP对g-C3N4荧光强度(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380/468 nm)的猝灭作用,可实现对CAP的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g-C3N4荧光探针对CAP具有较好的传感性能,线性检测范围为1 m M~10 m M,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3 9x-0.09,线性相关系数R2=0.959。该方法可用于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抗生素药物CAP,并有望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实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