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国际植被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getation Science(IAVS);Internationale Vcreinigung für Vegetationskunde(ⅣⅤ)]早在1938年就由欧洲一些著名的植被学者发起组织,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中断,战争结束后重新恢复联系,并在1954年的巴黎国际植物学会上正式成立。当时应Tüxen之请,1956年在西德举行了后来定名为第二届的年会,以后各届年会,在  相似文献   

2.
受国际植被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egetation Science)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会同中国植物学会生态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十五届国际植被学会议。本次会议是国际植被学会首次在我国召开的年会。大会于1992年9月2l日—9月25日在上海召开,其中9月26日—10月5日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考察。到会的代表来自17个国家,共98人,其中中国代表45人,外国代表53人。本次会议主题为:“应用植被生态学”。大会共收到论文103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六部分:有关植被科学的一般性讨论(4篇);植被科学与林业(30篇);植被科学与草地管理和农业生产(25篇);植被科学与自然保护(15篇);植被科学与城市生态(15篇);植被研究方法及其他(14篇)。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植被生态学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对地植物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通报》2010,(5):57-57
2010年3月21—24日.“美国科学教育研究协会2010年会(NARST2010 Annual Conference)”,在美国费城举行。NARST(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Researchin Science Teaching)成立于1928年,由世界范围内致力于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组成。其目标是提升各个层面的科学教育研究水平,并分享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李丽纯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20,40(20):7267-7276
科学地规划游客的数量与时段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2000-2018年MODIS 250 m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利用数据、90 m高程(DEM)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气象资料等,分析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景区活动类型(保护区、景区和过渡区)森林植被的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趋势和脆弱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保护区植被生长季10月份结束,景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期提前,最早提前到9月份。(2)2000-2018年气候变化和景区活动均带来植被指数的增加,但景区活动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影响。(3)景区活动加重森林植被的脆弱性,其脆弱性程度呈景区 > 过渡区 > 保护区。(4)景区活动对森林植被呈负作用,但正在发生的气候变暖和景区有效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一负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制定旅游时间和游客数量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海红  殷淑燕  许丽婷  毛喜玲 《生态学报》2023,43(21):8780-8792
山东省作为我国华东典型的沿海地区,气候多变,人口密集,开展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R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在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山东省全区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正持续性(H>0.5)。空间上,鲁西北和鲁西南植被生长状况较好且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北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地区植被覆盖低且得到了显著退化。不同植被类型中草丛植被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而草甸植被退化较为严重;(2)近年来夜间温度(TMINmean、TN90p)的上升,连续干旱日数CDD和瞬时强降雨RX1d的增加有利于研究区植被的增长,而高温极值TXx的上升以及霜冻日数FDO的减少抑制了植被的增长;(3)对于不同植被类型,整体上受到极端气温的影响较大,且对栽培植物和针叶林的解释度更高,同一指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程度和正负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4)人类活动在全区植被变化中占主导地位且起到了显著改善作用(P<0.05)。不同植被类型中草甸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最为明显,而针叶林则更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对山东省植被未来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调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倪健  夏洁  程琦 《生态学报》2022,42(14):6001-6015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植被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展望了其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作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植被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早期起步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1920年代—1949)的植物地理学和植被地理学的零星工作;初期成长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80)的传统植被地理学研究;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后至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80—2000),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研究背景下的植被地理学研究;近期转型与拓展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及信息时代(2000—至今),面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植被综合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订正、中国植被图与植被志编纂、古植被地理学、植被地理模拟预测与情景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植被地理学等6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精细与纵深研究:加强更多精细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编纂新一代中国植被图与中国植被志;深入开展人类干扰的植被地理学研究;以植物性状研究为契机,拓展宏观功能植...  相似文献   

7.
胡含  郝水 《遗传》1980,2(4):47-47
1979年8月1-3日在意大利帕维亚召开了国际 植物细胞培养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国际生物 科学协会(IUBS) I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主办的。成立了由 P.'S. Carlson(美),E. C. Cooking(英),G. Melchers (西德)等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由他们 负贵领导和组织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0多个国 家的50多位科学家。我们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现 将这次会议上关于植物细胞培养研究的进展、问题以 及我们的一些感受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陈宝  刘志华  房磊 《生态学报》2019,39(22):8630-8638
火干扰是北方针叶林结构、功能及动态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研究火后植被恢复对理解火干扰和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火烧迹地通常由植被与基质混合组成,在中低分辨率( > 10 m)遥感影像中表现为混合像元,因此研究亚像元尺度上植被的恢复是精确量化植被恢复的关键。本研究以2000年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中8700 hm2火烧迹地为研究区,以两期(2014年6月1日和2010年6月22日)中分辨率Landsat ETM+影像(30 m)为基础数据,比较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Multiple Endmembe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MESMA)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获得的植被盖度,以高分辨率(2 m)WorldView-2影像(2014年7月1日)为验证数据,对两种方法计算的植被盖度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ESMA方法获得的植被盖度(R2=0.691)与传统的NDVI获得的植被盖度(R2=0.700)精度无统计差异,中烈度下获得的植被覆盖精度高于低、高火烧烈度。为验证同一端元能否运用到不同时相的Landsat影像中,本研究将从2014年影像中获取的最佳端元运用到2010年影像中获得植被盖度图,结果表明2014年与2010年得到的RMSE(均方根误差)均值分别为0.0015和0.0065,说明最佳端元可用于不同时相的影像分解。本研究表明MESMA方法可有效监测北方针叶林中火后植被盖度恢复,并可运用于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监测植被恢复动态。  相似文献   

9.
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揭示了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从早更新世以来,有5种植被型:(1)草原,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地带;(2)森林和森林草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地;(3)其它还有疏林草原和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10.
陈硕  赵文武  韩逸 《生态学报》2023,43(24):10295-10307
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是表征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变化响应特征的重要指示器,对了解干旱环境下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尤为关键。基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等数据,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究了植被PUE与气候因子的关联以及气候变化下土地利用和地形对植被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平均PUE为0.41 g C m-2 mm-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植被PUE的大小顺序为:草地<湿地<灌木<耕地<林地。(2)植被PUE年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4 g C m-2 mm-1,其中呈现显著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24%。(3)气温升高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多数植被PUE起到促进作用,而降水增多则会抑制绝大多数区域的植被PUE。植被较少的区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与气温、降水两气候因子基本无关。(4)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PUE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依然与植被PUE呈正相关,降水依然与植被PUE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的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为例,定量分析了2000-2015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及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揭示了高原河谷地区的城镇建设对植被覆盖度的干扰过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西宁市城镇面积增幅为25.99%,总体城镇化率为4.76%,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西宁市平均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 0.57)。植被覆盖度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空间上呈现"东西低-南北高"的分布特征,退耕(牧)还林(草)区的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P < 0.01),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效果显著;(3)区县尺度上,城镇化速率与中高覆盖植被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 < 0.01),区县内生态质量有所下降,城镇发展程度和区位条件的差异是影响中高覆盖度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4)格网尺度上,建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低覆盖植被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P < 0.01),表明城镇内部区域生态质量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对保护和提高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合理推进城镇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玛曲县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覆被变化是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反映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玛曲高寒生态区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具有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厘清该区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玛曲县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鉴于此,以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期气象与人类活动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玛曲县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详细探讨了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玛曲县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015/10a;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山稀疏植被、湿地、沙化草甸、山地疏林地、高寒草甸、亚高山硬叶灌丛、亚高山阔叶灌丛和高寒草原;增加面积占相应地类总面积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高山稀疏植被(75.57%)、山地疏林地(71.45%)、沙化草甸(71.18%)、湿地(70.66%)、高寒草甸(68.15%)、亚高山硬叶灌丛(66.96%)、亚高山阔叶灌丛(66.24%)和高寒草原(66.05%);(2)气象要素中,气温与NDVI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 < 0.05),是影响植被覆被的决定性因子,利于植被的生长与发育;降水与NDVI间相关不显著(P > 0.05),对植被覆被的影响较小;(3)人类活动要素中,与放牧强度密切相关的大牲畜存栏数和羊存栏数是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其中大牲畜存栏数呈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羊存栏数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P < 0.05);(4)通径分析发现,气温、大牲畜存栏数和羊存栏数的决定系数依次为0.3005,-0.0563和0.0128,说明气温对NDVI的综合作用强度最高、大牲畜存栏数次之,羊存栏数最低;此外,剩余通径系数为0.53。该数值较大,表明仍有部分对NDVI增加存在影响的环境要素未考虑到,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3.
赵元  张伟  胡培雷  肖峻  王克林 《生态学报》2021,41(21):8535-8544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的人工恢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耕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演替为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惰性碳指数(RI)和SOC相对固持能力(SCScapacity)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林和灌丛S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且灌丛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MOC则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与耕地相比,人工林和灌丛RI显著下降,但SCScapacity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15年后主要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且自然恢复比人工恢复更有利于于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然而,耕地退耕后短期内土壤碳稳定性并未增加,强调植被恢复后避免再次毁林开荒对于维持土壤碳固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植被带(区)的划分,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朱、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本认为,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2)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月一致;3)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4)我国东部地区暖温带的水热条件南北差异甚大,建议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暖温带划分为两个植被带,即落叶阔叶林疏林带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疏林,最后,本还强调了对应于气候变化进行动态植被分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提取植被信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评价了适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信息提取的最佳植被指数和方法。该地区分布有落叶阔叶林、草原和荒漠,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然而土壤背景对植被信息提取有较大影响。经对比分析,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 不仅能增强植被信号,并能大大减小土壤背景的影响,同时又能宏观地反映该地区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提取植被信息较好的植被指数。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垂直植被指数(PVI)分别适用于高密度、中等密度和稀少植被地区植被信息的提取和监测。各种植被指数多时象累加产生的图像能较好地提取植被信息  相似文献   

16.
范泽孟 《生态学报》2021,41(10):4066-4076
黑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过渡带,深入分析该区域内植被垂直分布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开展区域尺度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极具代表性。近30年来,黑河流域的植被分布随着平均生物温度和降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尤其是垂直分布上发生了系列变化。基于黑河流域植被类型的410个野外调研采样数据、1980s年代的植被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数据、DEM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了黑河流域气候要素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变化的空间分析模型,定量揭示了黑河流域绿洲农田荒漠带(≤1700 m)、荒漠草原植被带(1700-2100 m)、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2100-2500 m)、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2500-3300 m)、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3300-3800 m)和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3800 m)6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1980s-2010s期间,整个黑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率为25.75%,发生变化的总面积为203.12万hm2;绿洲农田荒漠植被带的变化面积最大(72.24万hm2),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率最高(56.93%);6个垂直带内的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的增长率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平均生物温度的增长率则随海拔升高呈持续上升趋势;黑河流域中低海拔植被带内的植被动态变化与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的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他植被带;荒漠草原植被带和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植被带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的沈阳市三环内城市植被盖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01和2006年Landsat TM影像,通过线性混合像元分解(linear spectral unmixing, LSU)方法提取沈阳市三环内的植被盖度信息,结合目视解译2006年QuickBird影像得到的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2001—2006年研究区植被盖度的动态.结果表明:2001—2006年,研究区植被盖度变化剧烈,绿化建设和由城市扩张导致的农田占用现象并存,且前者的植被增加超过后者的植被损失;研究区道路、居住区、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及广场的植被盖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5%~9%),工业用地几乎没有变化;研究区绿化建设格局比较合理,城区内外植被盖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虽依然存在,但已得到缓解;研究期间,该区主要地类植被盖度随距市中心距离而递增的顺序为公共绿地及广场(0.8%·km-1)<居住区(1.5%·km-1)<工业用地(1.7%·km-1)<公共设施用地(2.4%·km-1)<道路(2.9%·km-1);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植被盖度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较严重,需加强绿化建设并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6,26(4):416-416
第三届国际鼠类生物学及治理大会(ICRBM)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越南河内召开。本届会议由越南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NIPP)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OZ)、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AusAID)、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ACIAR)、欧盟农业乡村合作技术中心(CTA)共同承办。越南农业部长、澳大利亚驻越大使及国际名生态学家、本届大会荣誉主席Charles Krebs应邀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张知彬研究员应邀担任本届大会主席。  相似文献   

19.
国际草地植被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8月15-20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会议由内蒙古大学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共同发起和组织主持召开的。出席会议的代表151名,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联邦德国、英国、瑞典、苏联10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其中我国代表98名,会议的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草地植被研究的近期成果和经验,为草地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探索有成效的途径。为此拟定了三个主题:(1)遥感技术在草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2)草地植被的结构、功能与动态;(3)草地的合理利用、保护与管理。阳含熙教授主持开幕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主席、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文华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科技办事处凯林·格哈特(Karin Gerharat)女士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赵志宏副主席代表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出席会议的国内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内蒙古大学包详副校长代表会议主持单  相似文献   

20.
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亚霄  张飞  陈瑞  王一山 《生态学报》2020,40(11):3677-3687
利用天山北坡2001-2015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 NDVI产品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法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及地形的动态变化和面积加权重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天山北坡6-9月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4-0.5,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大致呈西北-东南向相间分布;(2)2001-2015年间,植被覆盖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域(54.42%)大于退化区域(45.58%),西部较东部改善更为明显;植被覆盖度变异类型以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为主,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以稳定型为主;(3)天山北坡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海拔高度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较低植被覆盖度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次上升趋势,较高植被覆盖度则与之相反;海拔3880 m以上低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占比逐渐下降直至几乎绝迹;(4)各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加权重心集中在沙湾县、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及呼图壁县;并呈现由集中到相对分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