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冷诱导亚洲玉米螟幼虫产生甘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淑霞  白成 《昆虫学报》1991,34(2):129-134
本文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末龄老熟幼虫为材料,研究了冷诱导对血淋巴、脂肪体和脂肪体体外培养液甘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人工饲养的滞育幼虫和非滞育幼虫在冷处理后,血淋巴中甘油浓度和脂肪体培养液中甘油含量都随冷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增长,但滞育幼虫高于非滞育幼虫.与此同时,培养前后的脂肪体中甘油含量却随冷处理天数的增加而下降,而且培养前与培养后无明显差别.冷诱导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中甘油的积累不受颈部结扎的影响.初冬田间滞育幼虫血淋巴中甘油浓度与冷处理35天的室内人工饲养滞育幼虫的甘油浓度相近;冬末田间滞育幼虫血淋巴中甘油浓度与冷处理95天的室内人工饲养滞育幼虫的甘油浓度相同,比初冬增长了50%左右.但冬末幼虫脂肪体培养液和培养前后的脂肪体中甘油含量都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说明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和非滞育幼虫都具有对冷诱导产生反应的能力,它们的脂肪体都能在冷诱导之后合成与分泌甘油;所不同的是,滞育幼虫比非滞育幼虫产生甘油的能力更强,因而抗寒力也更大.  相似文献   

2.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tfurnacalis末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通过前胸腺体外培养,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前胸腺体外分泌活性的变化.发现二者的变化在相同发育阶段是一致的.在亚洲玉米螟上建立了促前胸腺激素(PTTH)体外测定法,并用此法以24小时间隔测定了末龄幼虫脑和血淋巴中PTTH滴度.发现血淋巴中PTTH滴度在末龄第5和7天各有一高峰,脑中只在第5天有一高峰.  相似文献   

3.
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Lepidoptera:Pyralidae),末龄滞育幼虫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血淋巴滞育关联蛋白的分子量,微量呼吸仪测定了幼虫的呼吸量。同时,对体内水分含量,幼虫对水的耐受性,以及雄性精巢的大小亦进行了分析和观察。发现相应于非滞育幼虫,滞育幼虫有如下特点:1.滞育幼虫的血淋巴中具有一种滞育关联蛋白,它的两个亚肽的分子量分别为72000和840000道尔顿。2.雄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3.体内水分含量占体重的比率较低,相对应干重较高。4.在室温下对浸水窒息的耐受性高。5.幼虫呼吸微弱,氧的消耗较小。  相似文献   

4.
鞭角华扁叶蜂蜕皮甾类激素滴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满囷  李周直 《昆虫学报》2002,45(5):593-596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末龄幼虫及滞育预蛹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结果表明,末龄幼虫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在第2和4天各有一高峰;滞育预蛹血淋巴中保持一定滴度的蜕皮甾类激素,并随发育时期的不同有所波动;预蛹化蛹前一周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存在两个与变态相对应的峰值。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滞育与蜕皮甾类激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及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方海  龚和 《昆虫学报》1998,41(4):426-430
昆虫在滞育期间和非滞育期间,由于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差异,致使血淋巴中的化学成份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特别是蛋白质的变化,如在浦育的马铃薯叶甲Leptinotarsadecemlineata[1,2]及西南玉米杆草螟Diatraeagrandiosella[3,4]的血淋巴中,均发现了特殊蛋白质,即滞育蛋白。为了弄清滞育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血淋巴中是否也出现滞育蛋白或与滞有相关联的蛋白,及注定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和谱带特征,以进一步探索棉铃虫滞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我们通过电泳等手段对不同时期的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寄生蜂寄生对其寄主的生理调控机制, 室内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寄生与未被寄生寄主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血淋巴中糖类、脂类和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在滞育与非滞育条件下, 被寄生的粘虫血淋巴中糖原浓度均比未被寄生的粘虫高。滞育条件下寄生后12 d差异显著(P<0.05), 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7.93 μg/mL, 未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4.70 μg/mL; 非滞育条件下寄生后6 d差异显著(P<0.05), 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14.35 μg/mL, 未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5.47 μg/mL。海藻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在滞育条件下寄生蜂对被寄生粘虫无明显影响, 而非滞育条件下影响效果差异显著(P<0.05), 寄生后4 d被寄生粘虫海藻糖含量为46.82 μg/mL, 未被寄生粘虫含量为26.72 μg/mL。在滞育与非滞育两种条件下, 寄生与未被寄生寄主脂类和蛋白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寄生蜂的存在使寄主血淋巴中的糖原含量增高; 非滞育条件是影响被寄生粘虫海藻糖含量变化主要因素; 粘虫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表现相当强的适应性和忍受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实验室汰选的对Cry1Ab产生107倍抗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种群与敏感种群3龄幼虫取食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心叶后,杀虫蛋白在幼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抗性种群幼虫中的组织分布情况与敏感种群相近,主要存在于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抗、感种群中均以含有内含物的中肠组织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77.2 ng/g 和104.9 ng/g;其次为血淋巴,分别为93.7 ng/g 和69.5 ng/g;不含内含物的中肠组织中52.7 ng/g 和40.1 ng/g;在丝腺和马氏管组织的含量很低,丝腺中分别为8.5 ng/g和11.7ng/g,而马氏管中分别为6.7 ng/g和6.5 ng/g。脂肪体、生殖器官中未检测到杀虫蛋白。抗性种群中肠组织(含有内含物和不含内含物)中Cry1Ab的含量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幼虫期取食过Bt玉米的亚洲玉米螟发育的蛹、成虫及其卵中均不含杀虫蛋白,说明Bt杀虫蛋白不会通过幼虫取食向蛹、成虫及卵传递。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滞育幼虫的蛋白和核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滞育的分子调控基础, 本研究应用Trizol法、 DNA和蛋白质定量试剂盒、 SDS-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进入滞育1, 2, 3和4个月、 解除滞育以及非滞育草地螟老熟幼虫中的核酸含量、 总蛋白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滞育不同月份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P<0.05); 解除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高于滞育2, 3和4个月的幼虫, 但仍显著低于非滞育的对照组。滞育不同月份、 非滞育以及解除滞育幼虫的总DN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RNA/DNA比值随滞育的开始而显著下降, 随着滞育的结束而显著上升。滞育不同月份的幼虫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P<0.05), 但解除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滞育幼虫体内存在滞育关联蛋白, 蛋白条带在24 kDa左右, 但非滞育和已经解除滞育的幼虫则没有该蛋白条带。这些结果表明, 总RNA含量的降低、 RNA/DNA比值下降、 总蛋白含量的升高, 以及24 kDa蛋白的存在是草地螟幼虫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家蝇幼虫滞育前后血淋巴中氨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探讨家蝇幼虫滞育发生的生化机制.方法 低温诱导家蝇幼虫滞育,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滞育组及非滞育组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滞育组及非滞育组家蝇幼虫血淋巴SOD、CAT含量.结果 除滞育20 d组家蝇幼虫血淋巴内胱氨酸较非滞育组升高外,各滞育组家蝇幼虫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均低于非滞育组;各滞育组SOD、CAT均低于非滞育组,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SOD、CAT含量逐渐增高.结论 家蝇滞育幼虫体内各氨基酸含量减少,SOD、CAT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食物中重金属胁迫对昆虫血淋巴能量物质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饲料中不同浓度的Ni2+ (1~40 mg/kg)对连续3个世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5龄始龄(0 h)至6龄末幼虫(分别记为0,24,48,72,96和120 h幼虫)血淋巴中能量物质总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淋巴中热量值及5龄和6龄幼虫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和2代48 h和96 h幼虫血淋巴的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而连续3代其他处理幼虫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均在低浓度Ni2+(1~5 mg/kg)胁迫下增高,在高浓度Ni2+ (20~40 mg/kg)胁迫下降低。连续3个世代的Ni2+胁迫均显著降低了0~48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低浓度Ni2+(1~5 mg/kg)胁迫增加了连续3代72~120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而高浓度Ni2+(20~40 mg/kg)胁迫只降低了第1代72~120 h幼虫以及第2代72 h幼虫血淋巴中的蛋白含量。第1代0 h,48~72 h和120 h幼虫血淋巴中的脂肪含量在1~20 mg/kg Ni2+胁迫下均高于对照,但24 h和96 h幼虫血淋巴中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中的含量。连续3代0~48 h幼虫血淋巴中的热量值均随饲料中Ni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低浓度Ni2+胁迫(1~5 mg/kg)增加,而高浓度Ni2+(20~40 mg/kg)的胁迫降低第2和3代72 ~120 h幼虫血淋巴中热量值。同时,低浓度Ni2+胁迫增加而高浓度Ni2+胁迫降低了第3代5龄和6龄幼虫的体重。因此推测,Ni2+胁迫对S. litura幼虫血淋巴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热量值的影响与能量物质的种类、虫体的发育阶段和Ni2+的胁迫世代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1 μg/头、0.1 μg/头和0.01 μg/头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蒙五一五)体外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测定幼虫体壁组织、血清和血细胞溶离物中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1 μg/头 methoprene处理组和0.1 μg/头处理组幼虫体壁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1),血清和血细胞溶离物中酚氧化酶活性也显著上升(P<0.01)。将含有20-羟基蜕皮酮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处理组幼虫体壁组织的酚氧化酶活性下降(P<0.05),血清和血细胞溶离物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P<0.01)。这些结果表明methoprene可以诱导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而20-羟基蜕皮酮则抑制了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寄生的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各种主要生理因子对寄主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生蜂寄生可明显抑制寄主体内的酚氧化酶活性,减少黑色素产生;被寄生组FITC标记的血细胞阳性百分率低于未被寄生组,差异极显著( P<0.01);萼液成分可明显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性 (P<0.01);萼液与毒液混合物对酚氧化酶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研究认为寄生蜂产卵时注入的萼液、毒液可对寄主昆虫酚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萼液是抑制寄主免疫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冯从经  郭晓丽  翟会峰 《昆虫学报》2010,53(12):1404-1409
为研究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proteinase, PAP)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根据不同昆虫酚氧化酶原激活蛋白酶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 设计合成简并引物, 采用RT-PCR技术从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中扩增出PAP的一段cDNA片段, 大小为509 bp, 编码169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18.7 kD, 理论等电点(pI值)为5.1。该基因序列中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样结构域中保守的催化三联体, 不含发夹结构域。BlastP分析结果表明: 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 PAP-3和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发夹型蛋白B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47%; 与烟草天蛾PAP-2、家蚕Bombyx mori PPAE、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PPAE-3、 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 PAP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丝氨酸蛋白酶7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45%, 45%, 44%, 43%和41%。构建系统发育树, 对其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 亚洲玉米螟PAP与烟草天蛾PAP-3和斜纹夜蛾PPAE-3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黑腹果蝇丝氨酸蛋白酶7和冈比亚按蚊发夹型蛋白B1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些结果说明克隆得到的cDNA片段为亚洲玉米螟幼虫PAP基因靠近羧基端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14.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是寄生在昆虫病原线虫肠道的一种细菌,二者互惠共生。实验采用6个不同种的菌株为筛选材料。共生细菌菌株的培养液经85%饱和度的(NH4)2SO4盐析,浓缩冻干得到杀虫粗提物。以粗提物注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饲喂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现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D43、X.bovienii A54、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HZL和CB-8等4个菌株发酵液的粗提物对昆虫有高的血腔毒性,菌株A54对昆虫又有高的胃毒效果。由此确立A54为高毒力的菌株,其杀虫活性表现为:注射大蜡螟48 h的死亡率为80%,96 h为93.3%;粗提物饲喂玉米螟,72 h死亡率为53.3%,120 h死亡率为100%;饲喂棉铃虫,72 h死亡率为80.1%,120 h死亡率为90%。杀虫粗提物经DEAE-52柱层析分离,得到一个穿透峰和三个盐的梯度洗脱峰,其中穿透峰对昆虫有很好的胃毒效果,但没有血腔毒性;三个盐峰均有很高的血腔毒性,但没有胃毒作用。穿透峰样品饲喂2龄、3龄棉铃虫也有很好的杀虫活性,96 h 2龄棉铃虫的死亡率为65%,3龄棉铃虫的死亡率为30%;处理96 h的棉铃虫同处理前相比体重下降,未死棉铃虫体重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is a key corn pest in the Asian‐Western Pacific countries. It overwinters as full‐grown larvae in plant stalks or in a spun‐silk covering located in the plant debris in the temperate regions of China. Supercooling point (SCP) and survival rate after low sub‐zero temperature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for field‐collected populations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a cool bath with a 1°C/min cooling rate until ?40°C. Mean SCPs were varied among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with a significant decline from ?22.7°C of Haikou, the multivoltine tropical population in the south, to ?28.5°C of Gongzhuling, the univoltine temperate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was more than 1°C difference in SCP between Gongzhuling univoltine and bivoltine populations that were from the same geographic origin. Mean SCPs of the Guangzhou population fluctuated over the year,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SCPs in wint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which correl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portion of diapausing larvae in wint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Over 41%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from the northeast population could withstand to be supercooled for a few minutes to the low sub‐zero temperature of ?40°C, but only 6.7% of their southern counterparts did so.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O. furnacalis mostly takes advantage of freeze avoidance as diapausing larvae for overwintering in the southern region, whereas it exhibits freeze tolerance in diapause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16.
低温处理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抗寒性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条件下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放置在5℃(LT1处理组)和0℃(LT2处理组)下低温处理2 h后,分别测定了其低温诱导识别温度、存活率、抗寒性、过冷却点、体内水分和脂质含量百分率,并进行抗冻特异蛋白的诱导; 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低温诱导后亚洲玉米螟5 龄幼虫血清中抗冻特异蛋白。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3、4和5龄幼虫的低温诱导识别温度分别为-13.5℃、-16.5℃和-18.5℃; 3、4和5龄幼虫存活率LT2组>LT1组>对照组(P<0.05);随虫龄增加,幼虫抗寒性逐步增强;对幼虫过冷却点无明显影响(P>0.05); 幼虫水分和脂质含量百分率为LT2组>LT1组>对照组,且随虫龄增加,虫体含水率和脂质含量百分率增高(P<0.05); 低温诱导产生了一种分子量约为29.0 kD的抗冻特异蛋白。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诱导可以增强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在以卵滞育的昆虫中昆虫滞育时的生理代谢特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本文对以末龄幼虫(5龄)滞育的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e(Pallas)在不同滞育阶段体内糖类和醇类代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滞育个体血淋巴中的海藻糖含量高于非滞育个体,且随滞育时间的加大逐渐升高,滞育5个月时达到最大值,为5.61 μmol/mL。糖原的含量随滞育的进程逐渐减少,滞育初期(0.5个月)为0.72 mg/mL,到滞育末期(5个月)时仅为0.1 mg/mL。滞育个体脂肪体中的海藻糖含量都高于非滞育个体,滞育1个月时为非滞育个体的3倍,至滞育末期时达非滞育个体的5倍,为2.5 μmol/g脂肪体。糖原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随滞育时间的加大逐渐减少,滞育早期和中期都高于非滞育个体。在滞育过程中血淋巴积累的小分子多元醇主要为甘油,其次是山梨醇;而在脂肪体中主要为甘油,其次是甘露醇,少量积累山梨醇:表明大斑芫菁滞育幼虫主要积累的是海藻糖和一些小分子多元醇。滞育幼虫在准备滞育时储备了大量糖原,这些糖原可能为滞育期间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的代谢提供了原料。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