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群落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的组成、群落类型、群落结构外貌、生态序列及红树林内的主要动物种类.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红树植物7科9种,半红树5科6种,红树林伴生植物4科8种,脊椎动物中鸟类10目20科46种.淇澳岛红树林群落类型主要有:秋茄-桐花树-老鼠筋群落、桐花树-芦苇群落、老鼠筋群落、无瓣海桑群落、木榄-银叶树群落.本文还针对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资源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大面积入侵并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利用红树植物替代法控制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修复模式已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浙江温州鳌江口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替代互花米草的生态修复区,在3年修复期前后,对修复区和对照区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监测,结合沉积物质量与水质变化监测,对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的秋茄群落虽结构单一、但生长良好;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055;而在互花米草生境中为1.053~2.805,说明对大型底栖动物而言互花米草生境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红树林生境。这可能是由于恢复的早期阶段,秋茄树龄小且对水质污染的改善作用不显著,其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偏少。本研究是红树林高纬度分布区生态替代法控制互花米草的典型案例;随着植株的生长,秋茄群落的生态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评价等级和评价方法,对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健康指数为0.6580,评价等级为Ⅱ级(健康);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3469、0.8718和0.7554,说明该评价系统存在一定的压力,而状态和响应方面较好.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目前尚不成熟,进一步研究需重点关注针对红树林特征的评价因子筛选、相关数据的长期定位监测、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定量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选取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人上恢复为例,借助湿地大型植物生长控制模型,通过3种不同预案的设置,定量分析外来种无瓣海桑与生态侵入种互花米草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表明:在有互花米草的滩涂上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在其生物量小于互花米草生物量时,初始生物量大的超过互花米草所需时问短于初始生物量小的;当无瓣海桑生物量超过互花米草生物量后.无瓣海桑生长基本小受互花米草的影响,同时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开始下降。在人工付出劳动相同的情况下(即人人工割除互花米草的频度).初始生物量大的无瓣海桑超过互花米草生物量所需的时间短于初始生物最小的无瓣海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红树林的生态影响, 作者对位于北海市西村港的红树林湿地以及周边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连续4次取样, 按照取样时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差异, 探讨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底栖动物16种, 隶属于5门7纲15科, 其中互花米草群落10种, 红树林湿地12种。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后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个体数量剧增, 导致不同采样时间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红树林湿地; 除个别月份外, 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基于生境-采样时间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间差异显著; 两种生境的Margalef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差异显著;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物种数量在两种生境间和不同采样时间差异均显著。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密度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 而互花米草株高可以解释物种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的变化。对不同采样时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非度量多维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分析结果表明, 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很低。总而言之, 在西村港地区, 互花米草入侵虽然增加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但由于优势物种的凸显,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且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与红树林群落相比已有差异。由此可见, 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对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全球海岸带相当成功的外来入侵种,对红树林的威胁越来越严峻(尤其在中国)。不仅如此,海洋和近海海岸带受重金属污染的胁迫也日趋严重,但是互花米草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仍不明确。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及潜在机制,该文作者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两组对比生境:裸滩对比互花米草群落和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群落对比海榄雌+互花米草混生群落,调查分析各对比组内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和锰(Mn)含量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能提高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尤其是Cr、Cu、Ni、Zn和Mn有显著的提高。污染等级评价显示只有Cd的污染等级达到偏中度水平。互花米草能促进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但并不一定会造成污染危害。进一步分析显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有机物质、全碳、全氮、全硫和全钾含量存在密切的共线性。归根结底,互花米草密集的地上与地下生物学结构可能是其促进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于福建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内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生态修复滩涂内,采集并测定了种植后第2年的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生长周期内(2017年6月—2018年3月)的叶片C、N、P含量及地上生物量,以阐明2年生秋茄的C、N、P营养元素含量与化学计量比随时间动态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了解红树植物秋茄在互花米草入侵地区生长第2年的养分利用与元素限制条件。结果显示:2年生秋茄叶片全碳含量为363.12~425.75 g·kg~(-1);叶全氮含量为17.37~18.22 g·kg~(-1);叶全磷含量为1.33~4.06 g·kg~(-1)。秋茄叶片C∶N、C∶P、N∶P随季节时间变化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泉州湾滨海湿地秋茄在第2年生长周期内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较好,氮元素可能是泉州湾河口湿地2年生秋茄的主要限制元素。研究结果为利用秋茄替代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综合治理及红树林的人工种植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滨海湿地受海、陆生态系统的交互影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互花米草是全球海岸带最为成功的外来入侵物种,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及土壤重金属迁移)和入侵地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展望: 加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机制研究;重点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互花米草群落与湿地环境互馈耦合;开展长时序定位监测,厘清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对互米草不同入侵阶段的响应差异,以期对互花米草的生态利用和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盐沼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支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食物网,其中底栖动物群落在滨海湿地食物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营养枢纽作用,但也极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作为中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互花米草入侵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关系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互花米草入侵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会对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关系造成影响,但具体的入侵后果和影响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本文主要从原生植被覆盖状况、入侵时间、互花米草生长特征以及底栖动物类群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底栖动物食物网关系的变化及其潜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滨海湿地管理中应予以关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相似文献   

11.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xh-Ham Buxh-Ham.)在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蔓延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是外来引进种,在当地能否繁殖更新或造成种苗大量扩散成灾?为此,针对1999年以来在淇澳岛种植的大片无瓣海桑林及其周边湿地进行了种子产量与种苗天然扩散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淇澳岛4年生无瓣海桑果实年产量为30.51kg·棵-1,果粒数为2706粒·棵-1,每果粒内含30~50粒种子。无瓣海桑幼苗在水沟两边分布最多,为40株·16m-2,其次是其林分边缘的光滩,为8株·16m-2,互花米草内为3.5株·16m-2,最少是无瓣海桑林内,1株·16m-2,种子多但幼苗少,且这些扩散苗绝大多数为当年生幼苗,很少发现多年生小苗,极难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海南岛西海岸红树林软体动物多样性状况, 本文于2015-2016年对海南岛西海岸6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软体动物57科201种, 主要优势种有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圆胖樱蛤(Pinguitellina cycladiformis)和斜肋齿蜷(Sermyla riqueti)等。年平均密度与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4.13 ind./m²和142.88 g/m², 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北部湾沿岸的其他红树林。海南岛西海岸各红树林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未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软体动物密度存在空间上的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在盐度、土壤结构和红树林群落存在差异的不同红树林, 软体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低。多因子AZTI海洋生物指数(M-AMBI)结果表明海南岛西海岸红树林软体动物群落未受明显扰动, 生态环境质量介于一般和优良之间, 但仍受到人类活动与外来植物入侵威胁, 因其在候鸟迁徙中的重要作用, 亟需加强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K. Fujimoto  T. Miyagi 《Plant Ecology》1993,106(2):137-146
Using the sites of Pagbilao, the Philippines and Pohnpei Island, the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zon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grove habitats on tidal flats situated in the geomorphic environment excluding estuary, delta, and lagoon or backmarsh behind barrier or beach ridg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omorphology.Zonations of the mangrove forests were observed from seaward to landward in both areas. Most of the zones correspond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ground level or deposit. Mangrove peat which has a thickness of about 2 meters was deposited in the main part of the mangrove habitats in both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large Sonneratia alba were observed in the Rhizophora apiculata habitat on Pohnpei Island. The authors presumed that some of the large S. alba have survived by regeneration from fallen stems since the mangrove forest developed on the present site.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mangrove peat layer reaches 1.7 meter below the present sea level in Pagbilao and over 2.5 meters at Pohnpei Island. The bottom of the mangrove peat was dated at about 2,000 y.B.P. in both areas by the radiocarbon method. The mangrove peat depositional areas have not been moved during the last 2,000 years. Therefore, the mangrove forests seem to have grown in the present sites since 2,000 y.B.P. and accumulated pea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ubsequent sea-level rise. xx]Nomenclature: Scientific names for mangroves follow Tomlinson (1986). xx]Papers presented at the Vth INTECOL Congress at Yokohama 1990.  相似文献   

14.
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钦  韦文猛  米东清 《广西植物》2016,36(4):405-412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在长期与红树林为伴的生存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红树林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至今仍不为外界所知。为掌握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和现状,该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京族药用红树林知识中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记录其具体药用用途,并分析其生存现状及其中包含的可持续利用红树林植物资源经验。结果表明:共记录到京族药用红树林植物15种隶属于10科,具体药用用途共49种。其中,20种已有报道,29种未见报道;通过京族对红树林药用知识认知程度和依赖程度的调查还表明,京族历史上依赖本民族草医的情形已经基本消失,对红树林医药的依赖性和需求性也在消失。最后,剖析了京族在药用红树林植物选择与采集中的可持续利用经验。该研究结果不仅补充和拓宽了红树林民间药物的利用知识,而且为红树植物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氯含量及叶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将其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两大类。但对一些过渡地带种类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选取国内大部分红树植物,比较其成熟叶片中的Cl含量、肉质化程度、比叶面积(SLA)、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和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并对争议树种重新进行界定。结果表明:1)真红树植物叶片中Cl含量和肉质化程度远高于半红树植物;2)真红树植物具有低SLA和高Narea的特点,除水芫花(Pemphis acidula)外半红树植物具有高SLA和低Narea的特点。3)争议的7种红树植物中,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和尖叶卤蕨(Acrostichum speciosum)归为半红树植物更合适;老鼠(Acanthus ilicifolius)和小花老鼠(Acanthus ebrecteatus)归为真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Changes in coastline configuration and sand movements on Portuguese Island, a small island lying close to Inhaca Island 35 km east of Maputo, Mozambique have resulted in large areas of the Island being eroded away and consequent restricted tidal recharge of the mangrove.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1989 show that flooding of the mangrove occurred on only three occasions. Percentage mortality of the dominant species,Ceriops tagal (Perr.) C. B. Robinson., is high. However,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the co-dominant,Bruguiera gymnorrhiza (L.) Lam., showed no signs of stress. Halophytic conditions are indicated by an invasive spread of salt-tolerant herbs. All species of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mangrove.Although mortality ofC. tagal is high, the regeneration status of this species is also high, comparable to that in a regularly recharged mangrove on Inhaca Island. It is suggested thatC. tagal propagules were shed under conditions when seedling establishment was favorable i.e. flooding. These seedlings may represent the last cohort which may also suffer stress and death unless tidal recharge is re-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燕华 《生态科学》2004,23(4):374-376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海南红树林是中国种类最多,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综述了海南红树林在种类、群落组成及红树林资源引种恢复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综述了分子生物技术在海南红树林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等位酶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的应用和红树林植物耐盐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根据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廉江车扳镇那肋村,深圳锦锈中华等3个实验点10条横断面红树林潮滩高程水准测量,林市村潮汐水位观测,潮汐特征水位及浸淹频率分布计算,参照有关港点潮汐实测或预测报资料,确定红树林外边界为平均海面或稍上,内边界(或林内最大高程)为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或大潮平均高潮位)对国内外有关报道进行了评述,指出国内许多红树林文献中使用的“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用潮汐学术语表述应为“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