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蒋顺兴 《化石》2015,(2):2-3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蒋顺兴、汪筱林等报道了产自河北青龙木头凳上侏罗统燕辽生物群的一具有长尾的蛙嘴翼龙化石。据研究,这一标本是世界上第二件已经报道的长尾蛙嘴翼龙类,也是第一件具有加长的尾椎关节突的标本。这一特征代表了翼龙演化中较为原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66年新疆野外队的采集品中,有4件龟鳖类化石标本,其中两件因过于破碎,不能详为鉴定。这两件标本一件产自鄯善县连木沁沟,是一种个体较小的硬壳龟类,背、腹甲所有构造破坏殆尽,已无法记述;另一件产自吐鲁番十三间房,仅一块鳖片为代表。其余两件标本保存较好,可以鉴定,今简单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5年侯连海初步报告了发现于云南禄丰中新世古猿地点的部分鸟类化石,建立了一新种石灰坝潜鸭(Aythya shihuibas),并将另一件标本定为河鸭属未定种(Anas sp.)。针对这两件鸭类标本保存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二者目前已知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禄丰鸟类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种(不同的系统发育支系),这和之前的结论相似。石灰坝潜鸭的肱骨腹侧气窝中具有骨质支柱,异于现生潜鸭类,代表了气窝演化的较原始形态,依此认为其很可能为一潜鸭类冠群以外的绝灭支系。另一件原命名为Anas p.的鸭类标本保存非常破碎,无法对其进行较精确的系统发育分析。它很可能为鸭科成员,或许可以称为河鸭类,尽管此属(Anas)为非单系类群。这件禄丰河鸭类标本可能与发现于蒙古中新世-上新世的另一河鸭属未定种关系较近,二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特征组合。  相似文献   

4.
《化石》1993,(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专门机构,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是该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该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担负着该所研究、对比标本的收藏、保管和陈列的使命,同时担负着国外珍贵标本及馆内缺失门类标本的采集与交换工作,是进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宣传普及的阵地。标本馆收藏着本世纪20年代初至今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领域各种标本20余万件。其中化石正型标本1600余件,国外赠送的标本模型2000余件;同时,还收藏着中国唯一一套最为齐全的现代脊椎动物剥制骨骼2000多件。馆内收藏标本的数量居亚洲之首。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种类十分丰富。如:生活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早期鱼形动物——盾皮鱼类;脊椎动物由水向陆过渡的疑源类;古海洋水生爬行动物幻龙类;陆地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异尾蝽科的四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至1964年时,作者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各科蝽类的研究,将其大批蝽类标本,加以分类,除整理出在世界上已经知道的旧种的十余万个标本外,更有不少标本,作者认为是新的发现,故把它们定为新种或新属等。这是一篇首先把异尾蝽科Urostylidae的短角属Urochela定出四个新种,以后尚有一些新种和新属,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蚜虫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9科80属164种,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60科158属;寄生方式为3种,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和形成伪虫瘿;寄生部位多样化,以叶片、茎、嫩尖、嫩枝为主要寄生部位.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福建省蚜虫类物种多样性特点,很好的反映了蚜虫和其寄主植物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1962年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別收到地貭部石油地貭局和浙江省地貭局地貭研究所古生物室寄来两件鱉类化石标本。这两件标本虽然保存都不完整,但它們代表鱉类(trionychids)化石在該两地区的首次发现,故簡单記述如下。笔者对上述两单位的負責同志将他們发現的标本寄与我所研究,刘宪亭先生对本文提出宝貴意見,杜治同志摄制象片,表示感謝。  相似文献   

8.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62—1963和1963—1964在广东南雄进行了两个季度野外调查工作,采集了许多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批龟类标本。这批鱼类标本除一件产自白垩纪的大型龟类业已研究报导外(叶,1966),其它皆产自新生代。本文就是这些新生代龟类的记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下草湾组两件保存较好、意义较大的肉食类下颌.一件定为 Semigenetta huaiheensis sp. n..另一件定为 Pseudaelurus (Schizailurus) cf. lorteti.这是这两个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在亚洲这也是第一次可靠的记录. Semigenetta 过去仅发现于欧洲.泗洪的标本比欧洲最原始的种,S. elegans 稍进步.Pseudaelurus 在欧洲发现较多,过去在北美、非洲和南亚也有过报道.后者的真正属性还不很清楚.泗洪的标本,从可以观察到的特征看,归入本属是毫无疑问的,在大小和一些形态特点上和欧洲的 Pseudaelurus (Schizailurus) lorteti 最为接近.这两件标本所代表的时代很可能相当于欧洲的 MN4 或 MN5.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的两种宽吻海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采自黄海和东海的23件宽吻海豚标本及采自南海的10件南宽吻海豚标本。宽吻海豚体腹面灰白色,成体最小的全长大于2.5米,颅基长495-580毫米。南宽吻海豚体腹面具纵长形暗色点斑,成体最大的全长小于2.5米,颅基长455-497毫米。两者的颅骨和颅后骨胳各有一些差别。中国南海标本的形态性状与南非海域及巴基斯坦沿岸的宽吻海豚相似。黄海和东海标本与东太平洋的标本有一些差别,而与南非及不列颠海域的宽吻海豚标本相似。  相似文献   

11.
广东茂名龟科化石一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茂名早第三紀地层中盛产龟鼈类化石,但大多为无盾龟(Anosteira)类。1958年,本文后一作者曾前往該地作过一次采集,获得了一批龟鼈类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龟鼈类中除絕大多数仍为无盾龟类外,还有新的鼈类和龟类各一种。后一种化石因为保存不好,未能詳为鉴定。 1962年初。中国科学院杜潤生秘书长在广东旅行期間,得到了一件龟类化石标本,承轉交笔者鉴定。从标本的保存方式和标本上所附的岩性观察,我們认为該化石无疑也产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白垩纪晚期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件小型头骨化石,原论文作者将其鉴定为一蜂鸟大小的鸟翼类(Avialae)恐龙,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基于这件标本,原论文提出了中生代恐龙(包括鸟翼类)体型演化和生态类型的种种假设。但原论文的插图和描述均显示这件头骨呈现出多个鳞龙类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很少在主龙类中出现。原论文先验地将标本鉴定为鸟翼类,继而进行仅包括鸟翼类作为内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该分析的取样过于局限,不能对其系统位置归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对宽娅眼齿鸟正型标本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始数据重新进行了重建、渲染和分析,结果揭示了多个新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包括侧生齿、开放的下颞孔以及头骨腭面着生有腭齿等,这些均为典型的鳞龙类/有鳞类特征,不支持其主龙类,遑论鸟翼类的系统位置归属。基于上述新的形态学发现,使用一双孔类(Diapsida)形态特征矩阵重新分析了眼齿鸟的系统演化位置。数据矩阵的分类单元涵盖了蜥蜴、鸟类和鳞龙形类与主龙形类中的主要支系。分析所得的严格合意树明确了眼齿鸟属于鳞龙形类中的有鳞类。因此,宽娅眼齿鸟的正型标本显示了足够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完全能够指示眼齿鸟的系统分类位置应为有鳞类,而不是鸟翼类或非鸟恐龙。  相似文献   

13.
掘兽类一新属——哈镇兽的头骨形态及分类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6—1977年从内蒙古、陕西三叠纪地层里采集到的脊椎动物材料中,有两件令人注意的标本,其中之一产自和尚沟组,另一件来自二马营组底部。后者因获得在先,已由侯连海(1979)研究报道,定名为杨氏鄂尔多斯兽(Ordosia youngi),并立一新科。这两件标本均属兽齿类爬行动物中的掘兽类(Scaloposauria)。在侯连海文章里用的是包氏兽形类(Bauriamorpha)这个名称。这里为什么用掘兽类这个名称,下文将讨论到。掘兽类是从二叠纪兽头类衍生下来的一类动物,它们曾在非洲(主要是南非)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繁盛一时。除非洲以外,只在苏  相似文献   

14.
小盗龙亚科是驰龙科兽脚类恐龙中新近发现的一个亚群,多数属种产自中国辽宁西部下白垩统热河群。本文描记一件产自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地区九佛堂组(热河群上段)的小盗龙亚科的新标本,该标本具有一些未曾报道过的有趣形态特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特征呈现出介于中国鸟龙和小盗龙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部分来自牙齿和坐骨。这些特征突出显示了在更接近典型驰龙类的中国鸟龙和具有许多伤齿龙科特征的小盗龙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形态变异。然而,这些变异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评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标本中相互愈合的耻骨和肠骨,这一特征有助于阐明复合骨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模式。初步分析显示许多鸟类的复合骨都是通过在过型形成过程中各组分的顺序愈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江西永丰发现长肢林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2018年6至8月在江西省永丰县、福建省明溪县和武夷山市开展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5个蛙类标本,经鉴定为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其隶属无尾目蛙科(Ranidae)蛙属。该种最初仅发现于台湾地区(费梁等2009)。2011年10月,胡诗佳等(2012)在广东省惠东县发现该蛙;2012年3月,杨军校在福建省拍到该蛙照片(中国  相似文献   

16.
周忠和 《化石》1993,(4):6-7
始祖鸟会飞吗?这是一个自从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古老话题,最近一些年,由于人们对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问题兴趣的陡然增加,这一话题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要想在短短的篇幅内将人们多少年来从各个角度提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证据罗列出来实在是不现实的。那么,还是让我们从二件始祖鸟化石标本不平凡的问世经历开始说起吧。自1861年第一件始祖鸟化石发现至今,人们已总共发现了六件骨架和一件羽毛标本。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总共才发现这么些标本,这本身已足以说明其珍贵的程度。有趣的还不止于这些。亲爱的读者中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的第一件始祖鸟标本其实早在1855年就已被人发现。遗憾的是,这本该成为“第一”的标本由于时运不佳,当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7,(3)
<正>2017年2月16日,《科学报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蒋顺兴和程心等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王孝理和张军强等关于翼手龙亚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研究报道的翼龙化石属于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标本产自辽宁建昌玲珑塔。这件标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脚趾等形态特征都介于翼手龙类和非翼手龙类之间,依据这些特征将其命名为郑氏斗战翼龙(Douzhanopterus zhengi),这一标本的发现使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相似文献   

19.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Pygathrixnemaeus)其臀部是白色的,故名。1892年,在我国海南岛曾发现,列为国家Ⅰ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冬至1997年春,笔者从南宁市动物园收集到该园购自中越边境广西凭祥市农贸集市的白臀叶猴标本5件,其中雄性个体4件...  相似文献   

20.
热河生物群的翼龙都发现于义县组和九佛堂组。金刚山层位于义县组上部,已经报道的翼龙包括最早发现的两件翼龙胚胎,两件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以及一件存疑的金刚山义县翼龙。对这一层位发现的一件前肢标本进行了描述,并确定其属于无齿翼龙超科。对现存于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金刚山义县翼龙的正型标本进行了观察,并修订其鉴定特征。无齿翼龙超科成员具有独有的特征组合为:牙齿垂直于咬合面,呈三角形且唇舌向扁,前两对更长更细;第二翼指骨长度约为第一翼指骨的93%。在热河生物群中,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主要发现于义县组,而古神翼龙超科主要发现于九佛堂组。包括这件新标本和金刚山义县翼龙在内的无齿翼龙超科在九佛堂组发现的略多于义县组,这与之前认为的翼龙分布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