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系比较CT与其水解产物——DSA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并探讨DSA在大鼠体内的转化、吸收、分布和排泄。大鼠口服20及100毫克/公斤时DSA的利尿及排氯作用与CT相同,口服CT或DSA 4毫克/公斤后,则作用均不明显。水解前后比色或纸层分析都证明服药后的大鼠尿中没有DSA的乙酰化产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口服DSA 20毫克/公斤后,药物被迅速吸收,1、3、9小时的胃腸道含药量分别为口服剂量的55、20及12%。大鼠口服DSA 4—100毫克/公斤后,3小时内自尿排出剂量的30%左右,口服CT4毫克/公斤后同时期内排出剂量的34%,但加大剂量到20及100毫克/公斤时,仅排出剂量的17—18%。反之,静脉注射20毫克/公斤后,CT自尿排出比DSA迅速。自胆汁排出的药量少于口服剂量的1%。大鼠口服DSA 20毫克/公斤后1小时,药物在肾脏分布最多,肝次之。但总的说来,本药在各脏的浓度较趋平均。  相似文献   

2.
大鼠口服C~(14)标記的N-甲酰溶肉瘤素(簡称N-甲C~(14))后,C~(14)很快进入血液,口服后1小时血C~(14)濃度达最高,此后緩慢下降。C~(14)在腎脏含量最高,肝、脾、肺、血等次之, 肉瘤含量并不比血中者高,心、肌肉、脑及睾丸含量很低。C~(14)在正常动物組織的分布形式与接种吉田肉瘤大鼠或梭形細胞肉瘤B_(22)小鼠者很相似。給药后不同时間(5小时或24小时)处死的动物彼此間,或不同途徑(口服、腹腔或靜脉注射)給药的动物彼此間,在相应粗織內,除C~(14)含量稍不同外,分布形式基本相同。正常大鼠靜脉注射N-甲C~(14)后3分钟,或吉田肉瘤大鼠腹腔注射后5小时,血浆的放射活性約为血球的5.6—6.8倍。将N-甲C~(14)在体外加入新鮮大鼠全血后,血浆与血球放射活性之比亦在此范圍內。 N-甲C~(14)腹腔注射(正常大鼠、肿瘤大员或小鼠)或靜脉注射(正常大鼠)后,C~(14)主要自尿排出,給药后5小时內,自尿排出的放射性为剂量的41.8—54.3%,主要是前2小时排出的。腹腔注射后24小时內,自粪排出者不超过剂量的6%。但給药后5小时却可自胃腸道内回收剂量的20.6%,其中几乎全由胆管而来。口服N-甲C~(14)后5小时及24小时,分別自尿排出剂量的7.2%及17.4%,自粪排出3.8%及38.9%,自胃腸道內容物却回收了剂量的80.4%及11.0%。无論口服或注射后,24小时內呼出的放射性不超过剂量的9%。  相似文献   

3.
大鼠静脉注射 PAT 15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量为给药量的29±13%,平均锑浓度为399±122微克/毫升,如在给 PAT 前先静脉注射 BSP 50毫克/公斤,则锑排泄率降为2±2%(P<0.001)。抑制程度与 BSP 的剂量及给药时间有关。大鼠静脉注射 BSP 15毫克/公斤,先收集胆汁一小时,再注射 PAT 30毫克/公斤及第二次 BSP15毫克/公斤,又收集胆汁一小时,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 BSP 排泄率:第一次各为给药量的81±11%及75±7%,第二次各为47±14%及95±12%。给 PAT 后BSP 排泄率较对照组及自身对照期显著降低(P 值均<0.01)。上速竞争抑制现象在其他类型锑剂及酸性染料间也能获得证明。静脉注射(月弟)波芬,Sb-58或锑铵,剂量分别为40、20及17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率各为16.5±12.6%,6.45±4.4%及8.4±3.0%。若在给锑剂前先给 BSP 50毫克/公斤,则锑排泄率分别降至1.4±0.5%,1.9±1.2%及1.3±0.2%。大鼠结扎肾动静脉后注射 PAT 15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率为32±6%,若在给 PAT 前分别先注射50毫克/公斤溴甲酚绿或酚红,或100毫克/公斤萤光黄,则锑排泄率分别降至8±6%,17±12%及4±1%。家兔注射 PAT 或(月弟)波芬后,胆汁中锑在纸电泳时系向阳极泳动,且泳动速率变慢,证明锑剂代谢产物仍是阴离子,但已非原来的 PAT 或(月弟)波芬。对上述结果作了讨论,初步认为 PAT 经代谢后形成新的锑络合物,以阴离子形式,经肝—胆汁的酸性物质转运机构,通过特殊转运进入胆汁。  相似文献   

4.
1.33只家兔进行尾核头部推挽灌流,测得 cAMP 的基础释放量为每分钟0.57±0.065×10_(-12)M。2.家兔电针后,在痛阈升高的同时尾核灌流液中 cAMP 含量降低。这二种作用均可被纳洛0.4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所逆转。3.电针前2分钟,静脉注射 L-DOPA20毫克/公斤,使电针针效和尾核灌流液中 cAMP降低作用均减弱。4.电针前2分钟,静脉注射氟哌啶醇2毫克/公斤能加强电针镇痛,但1或2毫克/公斤的氟哌啶醇对家兔电针后尾核中 cAMP 降低作用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敌百虫是一种对高等动物毒性较低的有机磷药剂,我们作了牛口服此药对蚊虫毒效和对牛体毒性反应的试验观察,以探求循此途径灭蚊的可能性。一、黄牛单次口服敌百虫对中华按蚊的毒效 1.方法 以健康黄牛4头,按体重分两组,给予50毫克/公斤和100毫克/公斤口服药剂,以摸索毒效剂量。然后根据毒效情况,另选黄牛4头,按不同剂量将药物配成5%浓度的水溶液,以竹筒由口灌服。服药时间均在下午5时,服药后将牛分别隔离拴放,每头牛相距50米以外,以免吸血的蚊虫相互侵扰。服药后3小时分别在牛体捕回饱血的中华按蚊,置于蚊笼饲养,观察其24小时的死亡率。敌百虫的有效成分为95%。  相似文献   

6.
皮下注射二巯基丁二酸钠1500毫克/千克,司将小鼠一次腹腔注射锑铵的半数致死量从90—112毫克/千克提高至1300—1460毫克/千克。静脈注身锑~(124)铵予家兔後,如立刻经同一途径注射二巯基丁二酸钠,亦可降低锑铵的急性毒性。二巯基丁二酸钠的解毒机制为阻止血锑进入组织,减少锑在部分组织中的含量及增加锑自尿排泄的速度。锑主要自尿排出,用二巯基丁二酸钠後,72小时内锑由尿排出给药量的96%,而对照组动物在同时间内仅有36%由尿排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于猫瞬膜,猫及大鼠血压对麻黄碱的快速耐受性进行了系統研究。在猫对麻黄碱快速耐受性产生过程中发现:(1) 麻黄碱对瞬膜的积累作用(机率)与积累剂量(对数)呈直线关系,(2) 瞬膜对电刺激交成神经的反应减弱,(3) 血压及瞬膜对静脉注射去甲腎上腺素的反应增加。与其他实驗动物相似,大鼠連续注射麻黄碱8毫克/公斤,其升压作用也易于产生快速耐受性。大鼠血压对麻黄碱产生快速耐受性后,酪胺的剂量反应曲线被压低,但去甲腎上腺素的曲线并无显著改变。猫预先注射利血平后,其瞬膜对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中部(2.5毫克/公斤)被压低。在猫和大鼠的剂量-升压反应曲线中,最大也卽最后一剂麻黄碱(猫:12.5毫克/公斤;大鼠:8毫克/公斤)的反应由于快速耐受性而有所降低;但用利血平后可使这个反应较对照組显著升高。大鼠预先用不同剂量利血平后,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产生趋于延緩;并且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特别是在注射利血平5毫克/公斤,3—4小时后,有增强现象。切除腎上腺对上述結果似无影响。预先灌注去甲腎上腺素也可增强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但与利血平化不同,对多数大鼠,反可促进快速耐受性的产生。大鼠产生快速耐受性后,灌注去甲腎上腺素可部分地恢复麻黄碱的升压作用。预先静脉注射可卡因2.5毫克/公斤可压低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以上一系列实验資料提示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形成由于两种重要因素:(1) 麻黄碱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受体的饱和,(2) 麻黄碱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介质的耗竭。  相似文献   

8.
(一)延胡索素乙与环己烯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可以减低小白鼠的被动性和自发性活动;它能对抗小量苯丙胺的兴奋现象,又能明显降低大剂量苯丙胺的毒性反应。它们的有效剂量为20—4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乙素10—30毫克/公斤可使猫先兴奋后抑制,较大剂量对防御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能抑制,该作用持续2—3小时以上;腹腔给药时作用情况相似。从侧脑室注射乙素1—2毫克/公斤可使猫消除恐惧跳避的行为,出现瞌睡现象,但易为外界刺激所唤醒。正常家兔的皮层脑电波以低电压快波为主,静脉注射乙素15—20毫克/公斤可使其变成高电压慢波,此时对感应电流刺激皮肤的惊醒反应明显消灭,约历40分钟乙素作用消失。 (二)乙素可使士的宁容易产生惊厥,伹能抑制五甲烯四氮唑的惊厥作用。它不能对抗电休克的发生,略能协同苯妥英钠作用。 (三)乙素略有中枢性的镇吐作用,略能降低体温。  相似文献   

9.
以国产工业D防和其提纯的主要成份N-苯基-2-萘胺(PBNA)溶于二甲亚砜,每周两次皮下注射于雄性刚成年ICR小鼠,剂量每次12毫克或4毫克,共35次。实验八个月末检查实验及二甲亚砜对照动物每组20头,发现12毫克×35次工业D防和同剂量PBNA各诱发45%恶性肿瘤,其中大部为肺癌。PBNA对小鼠致癌性可能有剂量一反应关系。二甲亚砜对照组20头小鼠无任何肿瘤。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研究常咯啉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并应用对电刺激家兔左心室致颤阙的影响。单用常咯啉在剂量范围1—8毫克/公斤内可提高家兔左心室电致颤阈,且剂量与阈值提高呈线性关系。实验又观察了5种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10毫克/公斤),普鲁卡因胺(40毫克/公斤)、苯妥英钠(10毫克/公斤)、奎尼丁(10毫克/公斤)和心得宁(0.05,0.1,0.2毫克/公斤),其中除心得宁在所试剂量时对致颤阈无影响外,其他4种抗心律失常药皆能显著提高致颤阈。将常略啉的高、低两个剂量分别与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的固定剂量合并以观察阈值提高,以及由用合并药后的常咯啉剂量反应回归线与单用常咯啉的剂量反应回归线比较来估价合并效应。实验分析常咯啉2.0毫克/公斤与利多卡因5毫克/公斤合并对致颤阈的提高有相加作用;常咯啉1.3毫克/公斤与普鲁卡因胺20毫克/公斤合并也有相加作用。常咯啉20毫克/公斤与普鲁卡因胺20毫克/公斤合并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1.给小白鼠预先腹腔注射乙素旋光异构体、四氢小蘖碱各40毫克/公斤,均能协同阈剂量1.0—1.2毫克/公斤士的宁的惊厥。将士的宁降为阈下剂量(0.8毫克/公斤),上述药物增大剂量到80或180毫克/公斤,剂量越大,协同士的宁惊厥作用则越明显。因此,设想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与协同士的宁惊厥的关系是较复杂。2.用脊猫试验时,刺激腓神经,记录胫前肌的反射活动,分别静脉注射消旋乙素30—40毫克/公斤、左旋乙素15—40毫克/公斤后,反射活动受到抑制,等剂量的右旋乙素或四氢小蘖碱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消旋乙素常常有短时的兴奋现象,右旋乙素也有之。3.在脊猫的腹根记录反射放电时,静脉注射药物40毫克/公斤,观察到左旋乙素均抑制单、多突触放电活动;而右旋体仅有短时兴奋,增强单突触反射放电。消旋乙素先有短时兴奋,随之有抑制现象。四氢小蘗碱的作用不明显。本文资料说明,消旋乙素对脊髓活动的作用,包括了右旋体的短时兴奋和左旋体的中枢抑制作用。但应该指出,左旋乙素对脊髓水平的抑制作用,不及对脊髓以上脑部位为强。  相似文献   

12.
用~3H 标记的雌三醇对雌性大白鼠在大剂量给药情况下观察了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比较了口服和肌注给药途径在排泄上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的性质。静脉推注~3H 雌三醇后血液中的放射性成指数曲线衰减,说明进入血液的雌三醇迅速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从肌注给药后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来看,肝组织中放射性积累最多,持续时间也较其他组织要长,对肝脏中长时间保留放射性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口服动物最初三天由粪尿中排出的放射性占给药量的70.9%,而肌注动物相应的数值为43.7%,在给药初期口服较肌注排出要快。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经薄板层析分析主要为极性较大的雌三醇结合物。标记物进入动物体后十三天,不论在组织或粪尿等排泄物中都还可测到少量放射性,说明给予大剂量的雌三醇以后,雌三醇或其代谢物在体内可贮存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大黄中蒽醌衍生物在体内可进行氧化和結合代謝,其代謝途徑可能如下: 小鼠分別口服大黄酸、芦薈大黄素和大黄酚,24小时尿中总蒽醌衍生物排出量(剂量的百分数)分别为27%、14%和6%。人体口服大黄酚,尿中蒽醌衍生物的排出率以4—12小时为最高,不同时間間隔,尿中蒽醌衍生物轉化产物所占百分数没有显著差异。文中詳細討論到蒽醌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謝轉化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pK_α值、排出量、尿液的pH以及药理活性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排泄情况,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提供参考。方法: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结合TCA酸沉淀法测定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和酸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获得rhPTH(1-34)的尿粪排泄和胆汁排泄数据。结果: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尿、肾、膀胱、肠内容物、肌肉、血清、肾上腺、空肠、肝、肺脏、卵巢、肠淋巴结、脾、胸腺、心脏、脂肪、睾丸和脑;大鼠皮下注射。^125I-rhPTH(1-34)后,骨骼组织中放射性分布低于血浆,但消除缓慢,血浆浓度4h较15min降低了78%,而骨骼浓度多数仅降低了50%以下;注射后72h,尿、粪分别排出注入放射性量的73.6%±10.9%和3.2%±1.3%,尿、粪合计排出注入放射性量的76.8%±11,4%;注射后12h,胆汁中累积排出注入放射性的6.64%±1.04%。经分子筛排阻HPLC证实,^125I-rhPTH(1-34)不与大鼠的血浆蛋白发生结合。结论:rhPTH(1-34)在泌尿系统中的分布较高,在脂肪和脑中最低,提示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就全身放射性分布而言,在骨骼中分布较高,提示药物具有一定的靶向性;rhPTH(1-34)主要经尿的形式排泄。  相似文献   

15.
1.大鼠口服标记棉酚后迅速通过粪、尿和呼气排出。粪排出量最多,占口服总剂量的83.5%;其次为呼气中的~(14)CO_2,占11.73%;尿中的含量最少,只占2.51%。经粪排出率最高,表明通过肝脏—胆汁—粪的代谢和排泄是排除体棉酚的主要途径和解毒过程。呼气中的CO_2是棉酚代谢过程中脱羰基作用的产物,这一过程也是体内棉酚解毒过程的一种方式。尿中排泄量低,可能与棉酚的非离子化态大分子结构不易通透肾小球而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2.大鼠一次口服标记棉酚20微居里/7.5毫克后,从体内排出总剂量的半量的时间(t(1/2))为2.5天,按排泄半量规律推算,从体内清除所需的时间约为服药后的第23天左右,与我们在第19天实测的体内残留率比例大体相符。3.分布于脏器组织中的标记棉酚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胃、肠道内容物,胃、肠道组织和肝脏中的比活性最高,在服药后1天即到达它们的高峰强度水平。血液的活性在1天内亦到达高峰。但其比活性较上述脏器组织为低。心、肾、脾、肺、胰、膈肌和睾丸等主要脏器组织的比活性在服药后的初期较低。到第4天才达到它们各自的高峰水平。其中脾、肾、心的比活性较其他脏器为高,内分泌腺中的肾上腺、垂体和甲状腺的比活性亦较高。而神经系统中的丘脑下部、延脑和脊髓的比活性则均较低。各脏器的比活性随时间而递减下降,到第19天后均下降至微量水平。4.连续给药组脏器组织中的标记棉酚分布动态与上述一次给药组基本相同。连续每日服药2周后,所有组织均出现放射活性,其中脑组织的比活性最低,胃、肠道壁及其内容物以及肝的比活性最高。其次为脾、肺、心、肾、胰、膈肌和睾丸。这些主要脏器在连续服药3周后达到各自的比活性高峰水平。以后即逐渐下降。停药2周后均下降至微量水平。上述结果表明两个给药组的棉酚分布的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定质和定位的结果亦基本相符。5.棉酚的代谢:两个服药剂量组的胃、肠道组织,肝组织,胃、肠道内容物和粪中的游离棉酚(F)和结合棉酚(B)的比值,在服药后的初期均较小。以后随时间而逐渐递增。反映了棉酚在体内的早期代谢形式以结合棉酚为主,以后在脏器组织中通过氧化、分解或转化,游离棉酚及其代谢产物的比例增加,通过粪、尿和呼气(脱羰基后的CO_2)排出。  相似文献   

16.
用~3H-CBD_1灌胃Wistar大鼠,研究其吸收、分布和转归。~3H-CBD_1迅速经胃肠道吸收,5分钟后血中即可测得放射性。血液时间-放射性曲线呈双峰,峰值分别为半小时和12小时。达峰值后血中放射性逐渐下降,生物半衰期6.33天。除胃肠道外,肝、肾、脑、睾丸放射性较高。肝、肾为其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24小时内尿排出灌胃量的16.2%,粪排出7.5%。7天尿、粪共排出41.4%,14天排出43%。 CBD_1的吸收和排泄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参数如下:T_(1/2α)0.6858天,T_(1/2β)6.3330天,T_(1/2Ka)0.2342天,t_p 0.375天,Ka 2.9595天~(-1),V_1 1663ml,V_2 887ml,V_D(ss)2551ml。相关系数0.978。由此可见~3H-CBD_1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没有特殊的蓄积器官;排泄较慢;与动力学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7.
李佐刚  丁浩涵  王展 《生物技术》2004,14(Z1):16-18
目的研究蛇毒纤溶酶在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方法以125I-蛇毒纤溶酶作示踪剂进行研究.结果静脉注射后,体内血药浓度时程曲线为二房室模型,大鼠体内T1/2β分别为6.1h(低剂量)、6.3h(中剂量)、5.6h(高剂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3h,各脏器中放射性活性达到峰值,其值(%)大小顺序为肾(1.34)>肺(1.09)>肝(0.90)=脾(0.90)>心(0.51)>肌肉(0.45)>脑(0.29),125I-蛇毒纤溶酶静脉注射后72h内,尿排泄率为85.6%,粪排泄率为5.4%,胆汗排泄率为12%.结论蛇毒纤溶酶静脉注射后,体内血药浓度时程曲线为二房室模型,主要从尿排泄.  相似文献   

18.
用,H—CBD1 灌胃Wistar 大鼠,研究其吸收、分布和转归。H-cBD1迅速经胃肠遭趿收,5分钟后血中即可测得放射性。血液时间一放射性曲线呈双峰,峰值分别为半小时和12小时。达峰值后血中放射性逐渐下降,生物半衰期6.33天。除胃肠道外,肝、肾、脑、卑丸放射性较高。肝,肾为其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24小时内尿排出灌胃量的16.2%,粪排出7.5%。7天尿、粪共排出41.4%,14天排出43%。 CBD.的吸收和排泄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参数如下:T1/2 0.6858天,T1/2 6.3330天,T1/2 0.2342天,t,0.375天,Ka 2.9595天-1,VI 1663m1 IV 887ml, VD(ss)2551ml。相关系数0.978。 由此可见sH-CBD1 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没有特殊的蓄积器官;排泄较慢;与动力学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9.
酪胺、利血平和胍乙啶减少組織內NA的机制不尽相同。本实驗比較苯乙肼对它們釋放大白鼠心脏NA的作用。心脏的NA用氧化鋁吸附分离后用大鼠血压法檢定。正常大白鼠心脏NA含量为0.93微克/克。每天腹腔注射苯乙肼20毫克/公斤,共3天,NA含量为1.26微克/克,有明显的增加。皮下注射酪胺20毫克/公斤后2小时,心脏NA含量减少为0.56微克/克;給苯乙肼3天后再給酪胺,NA量更减至0.39微克/克。腹腔注射利血平1毫克/公斤后5小时,心脏NA已几乎耗尽;給苯乙肼3天后再給同剂量的利血平,NA含量只减少一半左右;加大利血平剂量为2毫克/公斤,也仅能减低一半的量,至15小时已近耗尽。腹腔注射胍乙啶20毫克/公斤后5小时,NA已近耗尽;給苯乙肼3天后再注射胍乙啶20—100毫克/公斤,心脏NA未見减少。給苯乙肼3天后,腹腔注射胍乙啶,然后再給利血平或酪胺,NA减少一半。預先給利血平或胍乙啶,再給一次苯乙肼,胍乙啶的釋放作用完全被对抗,而利血平仍有耗尽心脏NA的作用。根据以上結果,苯乙肼似能加强酪胺釋放心脏NA的作用,能部分减少利血平对心脏,NA的耗尽作用,但可完全对抗胍乙啶的釋放作用。結合前文結果推論苯乙肼的抗交感作用是与影响NA的釋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125)Ⅰ标记从尖吻蝮蛇(Agkistrodon acutus)毒中分离出的出血毒素(Ⅰ Aa-HI),得到Ⅰ~(125)Ⅰ—AaHI。静脉注射~(125)Ⅰ—AaHI到家兔体内,对~(125)Ⅰ—AaHI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注射~(125)Ⅰ—AaHI 5小时后将家兔杀死,测定各组织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表明有血脑屏障存在。~(125)Ⅰ—AaHI代谢的大量产物由肾通过尿排出。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计算机模似结果为一室模型,其中生物半衰期T_(1/2)为55.9分钟,K值为0.0124分钟。我们认为在动物体内可能有AaHI相关的结合位点或受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