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对传统中药丹参中丹参酮、丹酚酸、丹参单体IH764-3三种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近年来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但其水溶性成分的研究是近年才展开的.本文概述了丹参水溶性部分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含量测定和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 Linn.)和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 Linn.)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地胆草中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3.72%;从白花地胆草中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2.08%。地胆草和白花地胆草在萜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试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的脂溶性成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活性,且白花地胆草的抑菌活性强于地胆草。  相似文献   

4.
白花地胆草的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inn.)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木栓醇(1)、羽扇豆醇(2)、6-deoxyisojacreubin(3)、桦木酸(4)、熊果酸(5)、阿魏酸(6)、3-甲酰吲哚(7)、半夏酸(8)和30-醛基羽扇豆醇(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花地胆草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和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6和8对烟草青枯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百日咳杆菌产生的各种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主要涉及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对有效成分的应用情况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膜荚黄芪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膜荚黄芪(Astragatus membranaceus (Fisch.)Bunge)的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和鉴定,同时用E- 112顺磁共振仪测定了以芒柄花素为代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证明黄芪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活性。这可能是黄芪药物具有治疗心力衰竭和抗衰老的活性机理之一,在分离过程中,得到15种结晶,经化学降解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晶Ⅰ:蔗糖(sucrose),晶Ⅱ:黄芪皂甙Ⅳ(astragaloside Ⅳ),晶Ⅲ: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晶Ⅳ:毛蕊异黄酮(calycosin),晶V:黄芪皂甙Ⅵ(astragaloside Ⅵ),晶Ⅵ:(3R)7,2’-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晶Ⅶ:黄芪皂甙Ⅱ(astragaloside Ⅱ),晶Ⅶ:黄芪皂甙Ⅱ(astragaloside Ⅱ),晶Ⅷ:黄芪皂甙Ⅲ(astragaloside Ⅲ),晶Ⅸ:β-谷甾醇(β-sitosterol),晶Ⅹ:棕榈酸(palmitic acid),晶Ⅺ:胡萝卜甙(daucosterol),晶XⅡ~XV结构待定,本文主要报道晶Ⅲ的活性及晶Ⅵ的结构鉴定,晶Ⅵ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丹参醌化合物结构特征与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氢丹参醌I和丹参醌Ⅱ在油脂中的抗氧化作用及构效关系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抗氧化剂与油脂中碳中心自由基 (R· )复合成稳定自由基 (AH -R· ) ,可能是丹参醌抑制或阻止油脂氧化酸败的主要途径 ,双氢丹参醌I也可借助释放活泼H(本身转化成稳定自由基A· )有效清除R·。丹参醌分子本身的化学活性和对应的AH -R·与A·的稳定性对此类抗氧化作用有重要影响。AH -R·和A·中自旋集居分布 ,对比较抗氧化剂的相对活性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电子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8.
夏播菘蓝不同居群干物质和活性成分积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夏播菘蓝不同栽培居群的最佳采收期,以来自于山西、安徽、甘肃、江苏和河南的5个栽培居群为材料,设置盆栽土培实验,于菘蓝生长第60天起,间隔10d采样,共采集6次样品,采用HPLC法测定其叶片、叶柄、根茎和根4个部位的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居群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其叶片、叶柄、根茎及根的生物量持续增加,其中来自于山西居群的生长最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2)不同居群叶片及叶柄内靛蓝与靛玉红含量最大值出现在生长90~100d,即为叶内活性成分积累的高峰期。(3)综合分析其活性成分与干物质的积累量,各居群叶片靛蓝积累量最大值在生长90~100d,叶片、叶柄与根茎的靛玉红积累量也出现在90~100d。若以中国药典的靛玉红为质量控制指标,同时综合考察其生物量指标与活性成分积累量指标,夏季播种的来自于山西、安徽和河南的菘蓝居群最佳采收期为生长100d左右,而来自于甘肃与江苏居群的则以生长90d最佳。  相似文献   

9.
菊科植物的杀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菊科16个属———刺苞果属(Acanthospermum)、蓍属(Achillea)、胜红蓟属(Ageratum)、蒿属(Arte-misia)、紫苑属(Aster)、Balsamorhiza、雏菊属(Bellis)、鬼针草属(Bidens)、艾纳香属(Blumea)、天明精属(Carpe-sium)、红花属(Carthamus)、矢车菊属(Centaurea)、茼蒿属(Chrysanthemum)、菊苣属(Cichorium)、秋英属(Cos-mos)、大丽花属(Dahlia)中具有杀菌活性的植物按属的顺序进行了综述.表明在16个属中主要杀菌植物集中在蓍属(Achillea)、胜红蓟属(Ageratum)、蒿属(Artemisia)、天明精属(Carpesium)和矢车菊属(Centaurea)等5个属中,为进一步开展菊科植物资源的植物性杀菌剂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蝉蜕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田强强  陶刚  高秋荣  吕婷婷  王敦 《昆虫知识》2010,47(6):1109-1112
本文报道了对传统中药蝉蜕抑菌活性成分提取与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对4种提取方法和7种提取溶剂的提取效果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以体积分数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4种提取方法中,以超声波法提取时的浸膏得率最高。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时,在7种提取溶剂中,以95%乙醇提取浸膏的得率最高。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获得提取物与对照组相比对Escheridia coli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5),但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提取物之间,并无显著的抑菌活性差异。其中采用超声波提取法,以95%乙醇为提取溶剂时,所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对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78 mg/mL。该研究结果是蝉蜕抑菌成分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镉胁迫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镉(Cd2+)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生长及其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丹参的生长受到了显著抑制,体内Cd2+残留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镉胁迫下丹参叶片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原儿茶酸含量增加,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也降低,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而根系中这6种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均降低,其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变化极显著(P〈0.01)。镉胁迫下丹参根系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二氢丹参酮、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丹参酮lIA含量变化不显著。丹参叶片中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的活性显著降低,而肉桂酸4一羟化酶(C4H)和4一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显著升高。这些结果均说明镉胁迫可以降低丹参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三年生丹参不同季节营养器官中几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丹参地上部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咖啡酸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显著高于根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除8月份达到最高和最低外,其他月份差异不显著;(2)6-8月地上部分的5种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变化,而根中除咖啡酸在6月积累较低外,其它酚酸在整个生长季节的积累量变化不明显;(3)在整个生长季节,根系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三年生丹参秋季采挖为宜,其地上部分水溶性成分含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丹参EST序列的Blast分析表明,一条序列与硫堇(thionin,THI)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序列长575bp,包含1个长366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21个氨基酸,命名为SmTHI,GenBank登陆号为DQ212984。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分别从cDNA和gDNA水平上克隆到该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的结果表明,该基因无内含子。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蛋白与大多数植物的THI蛋白前体高度同源,并符合植物硫堇类蛋白的序列模式和特征:C—C—x(5).R.x(2)-[FY]-x(2)-C,N端具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中间46个氨基酸为成熟THI部分,C端的58个氨基酸为酸性多肽部分。成熟的THI蛋白带正电荷,偏碱性,推测可能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SmTHI在丹参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以及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L)、NaCl和水杨酸(sA)溶液诱导下的表达结果表明:SmTHI在植物的根、茎和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丰度为叶〉茎〉根:在PSL、NaCl和sA溶液诱导下该基因的表达呈上调趋势。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丹参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OMT基因,命名为SmCOMT1(GenBank注册号为JF693491)。该基因cDNA全长1 158 bp,包含一个长为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个氨基酸。SmCOMT1 gDNA序列长2 275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OMT1编码的多肽具有COMT的序列保守元件,与同科植物罗勒COMT编码的多肽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8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mCOMT1与双子叶植物的COMT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表明,SmCOMT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中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受茉莉酸甲酯和病原菌的诱导,显示SmCOMT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花丹参的核型分析及小孢子发生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f.alba)进行了核型分析及小孢子发生过程观察.结果表明,白花丹参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16=8m+8sm,其中2条染色体具有随体,没有观察到多倍体细胞和B染色体;1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正常配对形成8个二价体,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属于同时型;在白花丹参的减数分裂前期I观察到频率较高的细胞融合现象.白花丹参的核型为2B型,其花粉母细胞中的细胞融合现象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丹参DHN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以组织培养2~13w的丹参幼苗为材料,构建丹参cDNA库并进行大规模EST序列分析,所得序列经NCBI的BLAST工具分析,克隆号为rsmsxl-009377的序列与晚期胚胎丰富(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基因家族Ⅱ中的成员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其5’单向测序的结果设计引物“5'-GTGCGTAGACACATCGGTTC-3'”继续向3’测序,得到一个全长969bp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包含一个长690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9个氨基酸,与NCBI注册的脱水素家族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含有ⅡLEA蛋白的特征序列,表明本基因可能是一种新的脱水素基因,命名为DHN1,并住GENEBANK上进行了注册,序列号为:AY695932。  相似文献   

17.
氮、磷对丹参根系生长及总丹参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对丹参生育期、器官发生与生长、干物质积累、养分含量及总丹参酮累积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养分施入量为1:1时产量最高,对试验盆栽该配比处理的产量是对照的1.8倍,对大田试验该配比高肥区产量高出低肥区2.5倍,高出中肥区2.25倍。移栽时用做基肥的氮肥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产量。氮磷养分施入量最佳配比为1:1。  相似文献   

18.
采用HPLC测定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1、3、6、9 d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ABA处理时间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ABA处理时间的增加,丹参毛状根生长受到抑制逐渐减弱,并在处理6 d左右变的不显著;②毛状根中四种丹参酮的产量和含量均在ABA处理6 d左右趋于稳定。其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和丹参酮II的产量分别提高为空白对照组的4.65、7.80、18.33和2.11倍;③三种丹参酮类合成抑制剂均对丹参毛状根的生长、丹参酮类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是动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它能够清除机体逆境胁迫而产生的过氧化氢和脂质过氧化物,使机体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解析丹参GPX的氨基酸序列,并与其它植物进行比较,为丹参GPX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丹参基因组库中找到8个GPX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8个GPX基因有不同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而二级结构存在相似特征;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分析表明,8个基因都具有3个保守结构域以及3个保守的催化残基;除Sm GPX4、At GPX4和Zm GPX02,Sm GPX8与At GPX8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外,其它基因与玉米和拟南芥GPX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Sm GPX1-2、Sm GPX6-1、Sm GPX6-2、Sm GPX8主要在叶片中表达,而Sm GPX1-1主要在花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丹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基本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植物抵御氧化胁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Salvia miltiorrhiza f. alba (Baihua Danshen) is a Chinese medicinal herb commonly used for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has been grown in Australia,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its main medicinal part (dried root) has not been assess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PLC profiles and biomarker contents of Australian‐grown S. miltiorrhiza f. alba roots. Patterns of HPLC profiles were established in MeOH, and aqueous extracts in terms of number of common characteristic peaks and their relative retention times. The contents of three tanshinone biomarkers (cryptotanshinone ( 3 ), tanshinone I ( 1 ), and tanshinone IIA ( 2 ))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in the roots of one‐year‐old plants than those of two‐year‐old plants. In contrast, salvianolic acid B ( 4 )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oots of two‐year‐old plants than in those of one‐year‐old plan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biomarker contents in Australian‐grown S. miltiorrhiza f. alba roots vary with the growth periods of the plants, which may b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harvest time for the plant roots with targeted levels of tanshinones and salvianolic acid B ( 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