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塘河口位于天津新港东北15公里处。是典型的潮汐河口。氯度变化于3.5—19.1克/升之间,按照Redeke的方法分类,属于中盐水至海水范围。 本次调查共获浮游动物54种。分为4个生态类群:即淡水种、海水种,河口种和近岸低盐种。其中以河口种和近岸低盐种为主体类群。 自Ⅰ—Ⅵ站,随着盐分的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类从33种降至19种。浮游动物的数量自Ⅰ—Ⅳ站逐渐降低,而Ⅴ,Ⅵ站又突然增加。这是因为不同种群对盐分适应能力的差异所致。Acartia pacifica是Ⅰ—Ⅳ站的优势种类,Schmarkeria poplesia是Ⅴ、Ⅵ站的优势种类。 本文讨论了Ⅳ站浮游动物数量减少与盐分和污染的关系。并提出Schmarkeria poplesia和Centropages sinensis可作为河口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81,自引:10,他引:7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87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5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挠足类31种。其次为水母类,有9种,此外,枝角类、毛颚类各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领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Cyclops strenuus)、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1999、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趋势一致。大潮与小潮、涨憩与落强等潮汐作用对浮游动物影响往往因采样时间与区域等的不同而不同。对长江河口3次采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1999年枯水期最低,1999年丰水期最高。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 N,121.67°—121.87° 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 N,121.60°—121.85° 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 N,121.31°—121.56° 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及口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聚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晓龙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6,36(18):5621-5631
依据2009—2010年春、秋季在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以及口外水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基于聚类、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进行相似性分析。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在40%相似性程度上可以明显分为口外和口内两组,分别记为Ⅰ、Ⅱ组。位于口外水域的I组受外海水团和长江径流的影响,浮游动物以近海种、沿岸种和河口种为主,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35.30ind/m~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34.59 ind/m~3)、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42.46 ind/m~3)。位于长江口内的Ⅱ组可以进一步分为Ⅱ-1、Ⅱ-2和Ⅱ-3三个组。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口内水域的的浮游动物群聚以河口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秋季,长江口水域可明显分为Ⅲ、Ⅳ、Ⅴ、Ⅵ4个组,由于外海势力和长江径流都增大,导致不同水域的水环境差异更大,浮游动物群聚的差异也相对增大。其中,Ⅲ组(北港水域)以河口种为主,主要种类为虫肢歪水蚤,丰度为3.08个/m~3;Ⅳ组(北支水域)因受长江径流影响较小,盐度较高,以沿岸种为主,主要种类为针刺拟哲水蚤(Euconchoecia aculeata),丰度为4.97个/m~3;Ⅴ组(口外水域)受外海水团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以外海种和近海种为主,外海种主要有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近海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等;受长江径流的强烈影响,Ⅵ组(南支水域)以淡水种为主,主要种类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优势度高达0.93,是该水域的关键种。可以看出,盐度和水团是导致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聚在不同水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碧剑  蓝文陆  黎明民  李天深 《生态学报》2019,39(19):7014-7024
2017年3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和10月(平水期)分别对北部湾近岸海域44个站位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251种和浮游幼体24类,其中枯水期138种(类),丰水期134种(类),平水期191种(类),分属河口低盐、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外海暖水4个生态类群。优势种9种,其中枯水期以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丰水期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平水期以十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年均值为789.95个/m~3,呈现出枯水期(1540.19个/m~3)明显高于平水期(457.58个/m~3)和丰水期(372.08个/m~3)的季节变化特征;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均值为252.40 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丰度变化不一致,平水期生物量(385.01 mg/m~3)明显高于枯水期(221.41 mg/m~3)和丰水期(150.78 mg/m~3)。多样性指数平水期最高(3.16),丰水期(2.35)次之,枯水期(2.22)最低。枯水期和丰水期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基本呈现自河口近岸海域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平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以及优势种的演替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径流导致的悬浮物、营养盐等的变化可能是决定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海湾相比,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需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150个站位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四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另有54类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是最优势类群,有193种,占41.96%;端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有51种,占11.09%;水螅水母为第三优势类群,有34种,占7.39%。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其特征为:夏季(317种)秋季(309种)春季(230种)冬季(138种)。中华哲水蚤和百陶带箭虫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四季优势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广温广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文和水化学数据,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 0.0112x(r=0.9341, 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南沙群岛珊瑚礁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地球上已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了深入分析珊瑚礁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2004年5月5-15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布设10个大面站(漏湖、礁坪各5个)和1个连续站(位于礁坪),使用网目孔径分别为169 μm和505 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采样.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种类96种和幼虫17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最多,达65种,其次是幼虫;浮游动物数量丰富-根据169 μm网具样品的数据,平均丰度高达926.0±1,155.8 inds./m3,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被囊类和幼虫,优势种为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orsinii)、珍妮纺锤水蚤(Acartia shuzheni)、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梭形住囊虫(O.fusifornis)和腹足类面盘幼虫(Gastropoda veliger);渚碧礁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相当显著,漏湖区形成与礁坪区不同的群落,前者种类多、丰度高、优势种突出、均匀度低,而后者则完全相反,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化是由珊瑚礁礁盘的空间异质性所造成.浮游动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出现的种数和平均丰度分别是日间的4.6和46.2倍.浮游动物群落以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占多数,它们来源于礁外海水,有的也属于礁栖类型.在珊瑚礁中,中小型浮游动物无论在种类还是丰度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丰富(计440种)。其分布具有三种生态类型:河口种、海水种和近岸广盐种。平均总生物量为56.17克/米~2,平均栖息密度为358个/米~2。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河口区底栖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趋势是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多;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以及不同的沉积物类型也影响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疏浚后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年1-12月调查了疏浚后杭州两湖(小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四个采样站(Ⅰ-Ⅳ)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研究包括优势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疏浚后,Ⅲ-Ⅳ站原生动物第一优势种由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sp.)变为筒壳虫(Tintinnidium sp.);Ⅲ-Ⅳ站轮虫第一优势种由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变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Ⅰ站的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Ⅲ站的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分别取代了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桡足类中,剑水蚤优势种为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哲水蚤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疏浚后,西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增加了80.5%,其中原生动物密度增量贡献57.3%。平均生物量增加了49.7%,其中轮虫生物量增量贡献36.5%。西湖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和总磷含量之间均呈垃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采样站中,以Ⅳ站环境生态因子与浮游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Ⅲ站、Ⅰ站和Ⅱ站,水体环境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与其优势利演变的体现相一致。在不同浮游动物类群中,枝角类生物量与水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轮虫、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研究了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于秋冬捕捞期间成蟹日产量动态特点。结果表明,盘锦苗种、天津苗种、长江苗种日产量高峰时间分别为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瓯江苗种的高峰时间最早在10月19日,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苗种来源水系纬度(Y)与成蟹日产量高峰出现时间(X:天8月28日为第一天)呈线性相关:Y=43.182-0.232X(n=13,r=-0.96)。  相似文献   

12.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02-909
为了解三峡库区的忠县甘井河段水域牧场生态渔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于2013 年3、6、9 及12 月按季度对该河段4 个站点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 并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该河段浮游植物有7 门93 个属种, 其中绿藻门的物种数最多, 有37 种, 占浮游植物群落总数的39.79%, 其次为硅藻门和蓝藻门, 物种数分别为26 种和13 种,分别占浮游植物群落总数的27.96%和13.98%;浮游植物的年均丰度为757.67104 ind./L, 变化范围(3.065743.99)104 ind./L, 年均生物量为4.40 mg/L, 变化范围0.0317.67 mg/L;水体的年平均透明度为1.18 m, 叶绿素a、总磷、总氮含量分别为8.54 g/L、0.13 mg/L、1.95 mg/L;浮游植物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年均值分别为2.90 和0.88, 全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为37.5971.86, 由此推断, 甘井河水质属于中污染轻污染状态、中营养型富营养型。在鱼类生长旺季的6 月, 甘井河段养殖区内的水质优于非养殖区, 这可能与养殖区内放养滤食性鱼类有关, 证实了水域牧场没有带来水环境的污染, 反而能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体。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 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 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 水生昆虫密度下降, 其他类群密度上升; 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 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 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 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 腹足类喜水浅缓流, 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 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 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于2002—2017年在长江靖江段沿岸对日本鳗鲡资源量进行长期调查, 对其丰度的时间格局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近16年519次调查中, 采集到日本鳗鲡137尾, 平均年龄(1.8±1.0)龄, 平均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1.1±9.8) cm和(57.64±91.94) g, 89.1%的个体未性成熟, 94.9%的个体处于黄鳗期。全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 W=0.0002415×L3.483 (r2=0.9537, n=137)。日本鳗鲡在靖江段渔获物中的数量百分比与重量百分比分别仅为0.08%和0.69%, 且丰度和出现率在年间均呈波动式递减趋势。同时发现靖江段日本鳗鲡丰度年际波动与长江口鳗苗群体补充无关, 其出现率受水温及水质因子氨氮和浑浊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南京,镇江和长江口4江段水质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的调查发现,长江下游江段主航道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II类标准,但近岸的污染带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类和挥发酚等,这些污染物对鱼类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可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并可诱导鱼类产生微核,同时在上述几个江段内的鱼体内可检出较高的污染物残留,这表明长江下游江段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污染对区域性渔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硅藻被认为是水体环境的良好指示藻类。本文利用着生硅藻结合水体中的物理、化学等因素,以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8条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证明这些河流的水质是清洁的。  相似文献   

17.
珠江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分子多样性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于珠江广州段和西江广东段43个样点采集水样, 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 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珠江水体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西江广东段及珠江广州段水体氮和磷严重超标, 水质状况堪忧。枯水期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丰水期样本, 西江广东段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珠江广州段样本。不同水期, 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珠江样点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与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高度相关; 但不同水期、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相关系数有所差异。此外, 分别筛选出了1个、8个末端限制性片段代表了潜在的敏感(Cystobasidium sp.或Protostelium nocturnum)、耐污(Acanthamoeba hatchetti、Babesia bicornis、Blastocystis sp.、Botryosphaerella sudetica、Candida caryicola、Coccomyxa simplex、Cryptomonas ovata、Filos agilis、Stenophora robusta、Sulfonecta uniserialis、Theileria sp.等)物种/类群。  相似文献   

18.
Ames试验在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朝晖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66-70
近年来 ,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各国学者从氯化后饮水中分离出多种致突变、致癌物质。为此我们采用Ames试验 ,对珠江流域主要取水点的水源水和对应自来水中的有机致突变物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部分取水点的有机致突变物污染较严重 ,并且氯化消毒后自来水的致突性大于水源水的致突性。因而 ,加强饮水中致突变物质的检测 ,改进净水消毒剂和净水流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湘江干流水质与生物群落现状, 2010-2011年对湘江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 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其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164种, 丰度变化在(1.83-51.1)104cells/L, 生物量变化在0.03-0.60 mg/L; 浮游动物80种, 密度变化在2.16-76.34个/L, 生物量变化在0.01-1.95 mg/L。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47-5.4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63-3.38,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好, 显示出湘江干流的浮游生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湘江m-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湘江水体属于中污带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IL)在38.27-51.97, 均值为43.73, 属于中营养水平; 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湘江干流的水质较差, 但无明显向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汉江产漂流性卵的鱼类至少有25种,其中经济鱼类有草鱼、青鱼、鲢、鳙、鯮、鳤、鳡、长春鳊、赤眼鳟、铜鱼、吻鮈、鳜以及三种红鲌属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