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支链淀粉酶能分解支链淀粉的α-1,6-糖甙键。用于生产葡萄糖浆的淀粉原料中含有7 5~8 5%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是由α-1,4-糖甙键和α-1,6-糖甙键组成的具有高度分支结构的多糖,其中含4~5%α-1,6-糖甙键。普通的α-淀粉酶不能分解α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用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中有些加入了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内客,其中有关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表述。潘瑞炽、董愚得合编的《植物生理学》上册(1979年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第161页和1983年该书第二版第152页:α-淀粉酶可作用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α-淀粉酶可任意断裂螺旋构型的α-1,4-苷键,割裂出含6—7个葡萄糖单位组成的短链。由于这种酶的作用位置是在淀粉分子之内,故亦称为内淀粉酶(endoamylase)。α-淀粉酶不能水解α-1,6-苷键,故作用于支链淀粉时,就会余下1,6结合的分支部分。α-淀粉酶分解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所产  相似文献   

3.
禾本科植物胚乳内所含有的淀粉根据其结构、组成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多聚D-葡萄糖)和支链淀粉(在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主链上通过形成α-1,6糖苷键引入支链的多聚D-葡萄糖)。前者是以一种线性无序状态存在,而支链淀粉则是构成淀粉半晶体结构的主要成分。其中,除了负责合成作为糖基直接供体的ADP—Glc的酶AGPase外,直链淀粉中链的延伸反应由GBSSI完成,而支链淀粉的合成则相对复杂,需要SS、SBE、DBE、SP等一些酶的协同调控来共同完成。本文综述了胚乳中淀粉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酶的研究进展,并对此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改良β-极限糊精法测定α-淀粉酶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α-淀粉酶随机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葡萄糖苷键。可水解支链淀粉α-1-6键分枝点内部的α-1-4葡萄糖苷键。形成寡聚糖。又称为内淀粉酶。β-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葡萄糖苷键。从外链末端的非还原端逐次切断。产生麦芽糖。可将直链淀粉完全水解。但对支链淀粉水解至α-16分枝点时即停止作用。又称外淀粉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银莲花属植物小花草玉梅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并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和3-O-β-D-吡喃核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4为首次从小花草玉梅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丁愉  刘丹  赵璠  汤海峰  赵美 《生物磁学》2011,(8):1569-1572
目的:研究银莲花属植物小花草玉梅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并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和3-O-β-D-吡喃核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4为首次从小花草玉梅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牛心朴子中三个新C21甾体配糖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Cymmehumkomarovii Al.IIjinski)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C21甾体配糖体:白前苷元C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1),白前苷元A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白前苷元C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3),白前苷元A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4),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I(1),komarosideJ(2),komarosideK(3),komarosideL(4),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排风藤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茄属植物排风藤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4个皂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1),5α,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2),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3),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排风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黑节草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从黑节草(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分离纯化到三种多糖:黑节草多糖Ⅰ,Ⅱ和Ⅲ。根据IR、~1H及~(13)C NMR、酸水解和O-乙酰基分析,确定它们为一类O-乙酰葡萄甘露聚糖。由过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和甲基化分析,证明了它们由几个β-(1→3)-D-甘露吡喃糖基和一个β-(1→4)-D-葡萄吡喃糖基重复构成主链。支链可能由β-(1→4)-D-葡萄糖基和其它戊糖基组成,并连接在主链葡萄糖基的2-、3-或6-位上。用凝胶层析法测得它们的分子量(MW)为1 000 000(Ⅰ),500 000(Ⅱ)和120 000(Ⅲ)。  相似文献   

10.
从裂果薯(Tacca plantaginea Drenth)中分离到甲、乙、丙三个甾体化合物。化物合甲和乙,经光谱解析和化学分析鉴定为两个新甾体皂甙。其中裂果薯皂甙甲(Ⅱ)为一个糖连接方式上不常见的皂甙(约茂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鼠李糖(1→3)][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甙);裂果薯皂甙乙(Ⅲ)(约茂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甙)。丙为豆甾醇甙。  相似文献   

11.
太白米中的甾体生物碱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白米的叶、大鳞茎和小鳞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系统预试,从大鳞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生物碱苷,通过对其IR、FABMS、SIMS、1^HNMR、13^CNMR、DEPT、HMQC、HMBC和1^H-1^H COSY的综合解析鉴定了其中3个结构,它们分别为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Ⅱ)、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和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IV)。  相似文献   

12.
板蓝根中甙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板蓝(Bo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甙类成分,分别为(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苯并噁嗪-3-酮(1)、(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1,4-苯并噁嗪-3-酮(2)、松脂酚4-O-β-D-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3)和尿苷。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发现。板蓝根中存在苯并噁嗪酮衍生物(1和2)可能与其消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黑刺菝葜中的甾体皂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刺菝葜(Smitax scobinicaulis C.H.Wringh)根茎中再次分离得到2个新的甾体皂苷化合物,经理化、光谱分析及与标准样品对照,鉴定化合物Ⅲ为(25D)螺甾-5-烯-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化合物Ⅳ为(25D)螺甾-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4.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 个C21 甾体配糖体: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α-L-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1)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2) ,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3)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4) , 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 I (1) , komaroside J ( 2) , komaroside K ( 3) , komaroside L ( 4) , 除化合物1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重楼排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报春花科植物重楼排草(L.Paridiformis Frach)的全株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应用各种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希克拉敏A-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3β-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α-羟基-13β,28-环氧-齐墩果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鼠李糖基-(1→)β-D-吡喃阿拉伯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鼠李基-(1→4)-β-D-吡喃阿拉伯糖苷](4)、β-香树素(5)、β-香树素乙酸酯(6)、三十二烷醇(7)。其中1、2、3、4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亮叶杨桐(石芽茶)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静兰  文永新  成桂仁   《广西植物》1985,(3):297-300
从广西产亮叶杨桐(Adinandra nitida Merr.ex H.L.Li)中,分得三种黄酮类成分:Ⅰ、Ⅱ和Ⅲ。经IR、UV(位移诊断)、熔点、混熔点、薄层层析鉴定:Ⅰ为芹菜素(Apigenin);Ⅱ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吡;Ⅲ为芹菜素-5-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7.
半卧狗娃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半卧狗娃花(Heteropappus semiprost Griers)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3′,4′,5,7-四羟基黄酮(1),3′-甲氧基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甙(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甙(4),异鼠李亭-3-O-β-D-吡喃半乳糖甙(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6),异鼠李亭-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7),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cinchonain Ib(3)、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木糖苷(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木糖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blumenol A(11)、(3S,5R,6R,7E,9S)-大柱香波龙-7-烯-3,5,6,9-四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化合物3~8和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  相似文献   

19.
从脱脂亚麻籽(Linum usitatissimum L.)中共分离出8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是:正二十四烷(1),十四烷酸(2),硬脂酸(3),月桂酸乙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α-D-吡喃葡萄糖基-α-D-吡喃葡萄糖(7)和α-D-吡喃葡萄糖基-β-呋喃果糖(8).化合物1,2,4,7,8首次从亚麻籽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白首乌甙A,B和C的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著名中药白首乌(Cynanchum auricutatum Royle ex Wight)根中分离得到7个C_2(?)体甙。其小4个已知物——wilfosidc C3N (Ⅰ), C1N (Ⅱ), C1G (Ⅲ), K1N (Ⅴ),和另外3个新C_(21)甾体甙,命名为白首乌甙A (Ⅵ),B (Ⅶ),C(Ⅳ) (cynauricusidc A, B,C)。经光谱数据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分别为:开德甙元 3-氧-β D-葡萄糖吡喃基-(1→4)-α-L-加拿大麻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基-(1→4)-α-L-迪吉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甙(kidjoranin 3-O-β-D-glucopyranosyl-(1→4)-α-L-cymaropyranosy-(1→4)-β-D-cymaropyranosyl-(1→4)-α-L-digin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ide, Ⅵ);萝藦甙元 3-氧-α-L-加拿大麻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基-α-L-迪吉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甙(metaplexigenin -O-α-L-cymar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yl-(1→4)-α-L-diginopyranosyl-(1→4)-β-cymaropyranoside,Ⅶ);告达庭 3-氧-β-D-葡萄糖吡喃基-(1→4)-β-L-葡萄糖吡喃基-(1→4)-α-L-加拿大麻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基-(1→4-α-L-迪吉糖吡喃基-(1→4)-β-D-加拿大麻糖吡喃基(caudatin 3-O-β-D-glucopyranosy-(1→4)-β-D-glucop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