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一个以保护金花茶及其赖以生存的北热带季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195.1公顷。2016年完成《复合桂花香型金花茶花茶制作工艺》,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及科技成果登记证书;2016年完成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物种保护试点项目》;2015年成功获得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开展《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  相似文献   

2.
全球环境基金(GEF)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财务机制的运行主体,已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7个周期,各国在执行GEF项目期间,遇到了可持续性不强、项目设计方案复杂、期望过高等挑战.作为GEF的国际实施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政府合作,针对各项挑战,采取综合应对措施,优化设计与实施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取得了系列成就...  相似文献   

3.
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中欧实施一个合作课题,旨在为五个中欧国家提供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通讯技术,并把培训与保护区联系起来。该项目以“全球环境设备基金”(GEF)具体实旌,GEF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设立的。合作项目在白俄罗斯、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实施,希望加强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该项目涉及31个保护区,其中有9个生物圈保护区(有的属跨国界保护区):Belovezhskaya Pushcha(白俄罗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物种灭绝的加剧 ,遗传多样性的减少 ,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面积破坏 ,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纷纷采取措施予以保护。然而 ,由于投入的人力和财力的限制以及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从保护的效率上考虑 ,保护行动应有明确的目标或重点的对象 (地区或类群等 )。自然保护国际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一直倡导的热点地区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订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Myers(1 988)在分析热…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的重要区域,辽宁省境内目前并无此类优先区,弥补相关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3个准则层7个指标进行计算,依次获得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指标值、准则层值和优先区识别综合值,结合辽宁省县(市)行政边界和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确定了辽宁西部和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议地域范围。其中,辽宁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12951 km2,森林覆盖率为53.6%,包括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土保持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辽宁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0057 km2,森林覆盖率为78.9%,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上述优先区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金效华 《生物多样性》2012,20(2):235-237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则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重要的一环,而客观、准确地评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将为保护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1,29(2):133-1754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郭子良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4,34(5):1284-1294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成为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没有一个同时依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布规律,确定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服务。利用GIS技术和PC-ORD4.0软件中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中国版图划分出3489个基本地理单元,并对这些地理单元进行了数量化分类。然后,根据这个分类结果,参考植被区划和地貌区划等,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包括了8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3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和117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该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利用TWINSPAN的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地理区划的探索是区划方法上的创新,为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2)选取的数量化指标是在结合已有专项区划资料提出的,有助于避免动植物分布指标的人为选择偏差,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3)量化分析保证了地理区划的客观性,同时定性分析避免了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误差,使区划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很难把更多的土地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BMAS(生物多样性管理面积选取)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用尽可能少的土地资源实现一定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该方法初步在西双版纳的勐拉县进行了应用。与现实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对比,用模型选区自然保护区有显著效果。该方法在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10.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的关键区域。中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00多处,在实施“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内和国际的联合行动。为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联合行动,1993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做出这一决定的考虑是: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是十分有影响的国际渠道,这一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11.
江豚有湖     
<正>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长江江豚、候鸟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胡仁传  周迎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2023,43(8):1428-143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要领域。本文梳理了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谈判进程, 认为主要焦点议题包括: (1)应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工具; (3)海洋保护区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域。这些议题的讨论将影响包括全球海洋保护区建设在内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也将影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制度的建设, 以及沿海国家的社会经济。我国应加强履约谈判的技术支持, 加快涉海相关问题研究,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谈判, 并大力宣传我国经验。  相似文献   

14.
蔡达深  宋相金 《生态科学》2005,24(3):282-285
报道了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的资源,计有植物1928种,动物1558种。分析了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指出当地居民乱砍滥捕、乱挖滥采是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该保护区创造性地设立生态村,妥善安置居民,走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保护对策和经营管理经验,对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其他自然保护地)提供了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资源,为人类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生态观测和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研究等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所。自1956年广东鼎湖山作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历了6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保护着我国85%以上的生物物种资源。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中,有许多国家的生物很具有多样性,中国就是其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天,人类面临着种种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这些灾难和危机,说到底不外乎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结果。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种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为了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补偿,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一种。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以及其他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所有保护地域的总称。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自然保护区成为一条有效途径。从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到2010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2588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群落,同时也保存着这些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本文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 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 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 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 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合理布局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保护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评价这些保护区的布局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收集了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立的2,047个保护区的有关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分析了这些保护区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 包括保护的植被类型、野生保护物种以及热点地区。结果表明: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覆盖面积达到145.7万km2, 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2%,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3.4%); 在我国47种自然植被类型中, 有21种植被类型的被保护面积比例低于10%, 说明这些类型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应用Dobson筛除算法对216个保护区中的保护物种进行筛除分析, 发现仅西双版纳、武夷山、长白山、高黎贡山、祁连山5个保护区即包含了381个保护物种(约占总数783种的50%); 前21个保护区可包含占总数75%的保护物种(590种)。根据不同方案划分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保护地区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地, 如新疆北部、四川与长江以南地区, 因此, 我国的保护区布局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建章  戎可  程鲲 《生物多样性》2012,20(5):551-558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面临着较大的生态衰退风险。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来自包括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工业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就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成就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未来应该着重加强的研究领域。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规划,不断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经过了由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阶段后,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受胁原因与响应机制、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际民族生物学会主席。摘编自本刊2007年第5期《裴盛基谈两个多样性》)人类文化是在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材料,所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目前我们对文化多样性保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把原住民迁出去,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