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及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对寄主植物(水稻或茭白)、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植株、二化螟幼虫和虫粪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虫害苗与健康苗挥发物之间,二化螟绒茧蜂显著地偏好虫害苗,但当去除虫害苗中的幼虫和虫粪后,寄生蜂对去虫苗与机械损伤苗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在虫害苗与有虫健康苗之间,寄生蜂显著趋向虫害苗,表明虫害苗本身释放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引诱作用与机械损伤苗无显著差异,但与二化螟幼虫或虫粪挥发物之间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水稻苗经机械损伤或损伤后以二化螟幼虫唾液处理,其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改变。二化螟绒茧蜂对不同为害程度水稻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对两种寄主植物的健康苗、虫害苗、取食两种植物的幼虫及虫粪的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二化螟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以及虫害苗与幼虫和虫粪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在小菜蛾体内的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亚致死剂量(=LC10)的阿维菌素和氟虫睛,研究上述杀虫剂处理对寄主体内菜蛾绒茧蜂结茧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LC1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的菜叶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分别下降26.6%,22.8%和5.8%,饲喂小菜蛾LC10剂量氟虫睛处理的菜叶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分别下降76.9%,42.5%和18.5%。上述阿维菌素处理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影响不显著,但上述氟虫睛处理可显著抑制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LC10 剂量氟虫睛处理的菜叶可导致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分别下降53.1%,36.1%和47.8%。结果显示,即便是对寄主小菜蛾幼虫很低的剂量(LC10剂量)也会显著危害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菜蛾绒茧蜂的生长发育。此外,饲喂小菜蛾幼虫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菜蛾绒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杀虫剂种类及蛾绒茧蜂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明确了茶毛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寄生性天敌中寄生卵的有赤眼蜂和茶毛虫黑卵蜂,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寄生幼虫的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小孢瘦姬蜂、日本黄茧蜂和寄蝇等,其中茶毛虫绒茧蜂是优势种;捕食性天敌有步行虫、蠼螋、蜘蛛和青蛙等,其中蜘蛛是优势类群,白斑猎蛛为优势种。研究了茶毛虫主要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和寄生动态:茶毛虫黑卵蜂的寄生率为15-20%,越冬卵可高达45%左右;茶毛虫绒茧蜂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多个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危害加重,对水稻生产造成新的重大威胁。由于水稻二化螟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作为田间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正逐渐引起大家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探明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防控能力;同时研究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比较药剂防治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放蜂密度和7种不同药剂处理,通过全查法系统调查不同处理小区的枯心数、白穗数、枯孕穗数、残留活虫数等变化以分析比较防效。【结果】2个放蜂密度(125头蜂茧和250头蜂茧)处理下都可有效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但2个放蜂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放蜂密度高,寄生率就高。药剂实验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次之,杀虫双的防效最差。不同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放蜂处理的小区二化螟盘绒茧蜂具有最高的寄生率,但无论那种农药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二化螟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寄生率。【结论】二化螟盘绒茧蜂在田间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但放蜂密度和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所试验的7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二化螟绒茧蜂的控害效能,与释放二化螟绒茧蜂不兼容。在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还应考虑对天敌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为后续建立以二化螟盘绒茧蜂为中心的二化螟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腹茧蜂亚科的雄外生殖器及族级单元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在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小腹茧蜂亚科 (膜翅目: 茧蜂科)21个属的67个种及外群折脉茧蜂属 (膜翅目: 茧蜂科) 2个种的雄外生殖器的5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用头部、胸部和腹部(包括雌雄外生殖器的性状) 等34个性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分布在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小腹茧蜂亚科21个属以及它们所属的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对Mason (1981) 的分类系统进行了重新评价。雄外生殖器和支序分析基本上证实并恢复了由Mason (1981) 确定的2个主要分支,即绒茧蜂族Apantelini+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拱茧蜂族Fornicini+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绒茧蜂族Apantelini、拱茧蜂族Fornicini和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为单系群也被支持,但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盘绒茧蜂族Cotesiini是否为单系群尚难于在树形图中体现,而且族内各属间的分支关系有变动。因此,尽管Mason的族级分类单元有一些欠缺,但仍是可信、实用的,不同意Walker等 (1990) 认为不应再使用Mason分族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 (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侧沟茧蜂Microplitis 及荻茧蜂Diolcogaster 的25个性状,以及复合群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 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复合群内5个种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二化螟盘绒茧蜂C. chilonis 和大螟盘绒茧蜂C. sesamiae 近缘,芦螟盘绒茧蜂C. chiloluteelli 和汉寿盘绒茧蜂C. hanshouensis 近缘,螟黄足盘绒茧蜂C. flavipes相对独立。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近缘属作外群还是以同属其它种作外群,所得结果基本上都能反映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各种之间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 昆虫种类繁多,其生殖方式多种多样,绝大多数为两性生殖,但也有一些种类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可分以下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 这种生殖方法多是鳞翅目昆虫所具有,它们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交配,产生受精卵。但偶而可能出现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如家蚕、舞毒蛾等。 二.产雄孤雌生殖 这些昆虫正常下进行两性生殖。但不交配的雌虫所产之卵孵化后全为雄虫,如长距茧蜂、石榴小爪螨、纵卷叶螟绒茧蜂、茶毒蛾黑卵蜂、菜蛾绒茧蜂、亚洲马蜂等。 三.产雌雄孤雌生殖 能进行两性交配,但不交配的雌虫能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有雌有雄。如沙潜。  相似文献   

10.
在鉴定广西绒茧蜂标本时,发现我国新纪录三种,报道如下。1.斑驳夜蛾绒茧缘Apanteles expulsus Turner 分布:广西昭平县(1980.Ⅳ);国外斐济(模式产地)。 此蜂属ultor种团。  相似文献   

11.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近年来为害加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螟的防治采取兼治策略,大螟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因此,掌握水稻大螟生物防治资源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大螟越冬幼虫体内仅有两种寄生蜂,分别是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和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其中螟黄足盘绒茧蜂是优势种群。通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螟黄足盘绒茧蜂在大螟越冬幼虫体内的寄生率呈现动态变化,最高寄生率达33.33%,并且不同年份之间有差异。螟黄足盘绒茧蜂最短出茧时间仅为5.0 d,最长不超过14.0 d。除了12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螟黄足盘绒茧蜂外,其它时间点采集到的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羽化率高达7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螟黄足盘绒茧蜂防治大螟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暗翅拱茧蜂雌性的记述: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拱茧蜂属 Fornicia Brullé,1846隶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erinae,寄主是刺蛾科幼虫。全世界已知仅20种,是分布在热带的种类。其中分布在新热带区5种、埃及区5种、东洋区10种。在东洋区的10种中,六种在中国有分布,主要分布台湾省。其中暗翅拱茧蜂Fornicia obscuripennis Fahringer,1934 [Ard. Zool., 30A(12): 1—16]仅分布中国台湾省和江苏省,过去仅有雄性形态的记述,缺少雌性标本。著者鉴定广西茧蜂标本时,发现暗翅拱茧蜂雌性个体,现将其形态扼要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吴刚  江树人 《昆虫学报》2004,47(1):25-32
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浸叶法测定了菜蛾绒茧蜂Apanteles plutell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显示: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锐劲特对菜蛾绒茧蜂高毒,而抑太保和Bt为低毒,然而,短时间(1 h)接触常规防治剂量的锐劲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低毒。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磷酸三苯酯(TPP)和马来酸二乙酯(DEM)对菜蛾绒茧蜂的甲胺磷、克百威、氰戊菊酯、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锐劲特敏感性增效显著,但对抑太保无增效作用。PB的增效作用显著高于TPP 和DEM。PB和TPP对菜蛾绒茧蜂羧酸酯酶(CarE),以及DEM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具显著的活体抑制作用,但PB,TPP和 DEM对菜蛾绒茧蜂乙酰胆碱酯酶(AChE)无抑制作用。菜蛾绒茧蜂AChE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CarE和GST活性分别为小菜蛾的0.22、2.08、4.60和0.45倍,甲胺磷、敌敌畏和克百威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双分子速度常数(Ki)分别为对小菜蛾的14.7、10.5 和26.0倍。酶与抑制剂反应温度增高将导致酶抑制率增高,尤其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敏感性与其显著高的AChE敏感性有关,氧化代谢的解毒作用对菜蛾绒茧蜂耐药性的影响大于水解作用。此外,对小菜蛾和菜蛾绒茧蜂杀虫剂敏感性差异的毒理学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系1973—75年对其幼虫期寄生天敌(寄生蜂、寄蝇及线虫)的研究结果。 从田间采集的各龄茶尺蠖幼虫中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二种绒茧蜂(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p.),一种悬茧姬蜂(尺蠖悬茧姬蜂Charops sp.),一种寄蝇(平庸赘寄蝇Drino inconspicua Meigen)以及一种线虫(索虫),均单寄生、内寄生。1973—74年在浙江余杭寄生蜂占天敌总数的99.06%,而茶尺蠖绒茧蜂又占寄生蜂总数的95.93%。2—3龄茶尺蠖幼虫的平均总寄生率显著高于4—5龄幼虫:4—6月间通常显著高于8—9月。在4—6月间,2—3龄幼虫的最高总寄生率可超过96%,平均也达66.52%。 茶尺蠖绒茧蜂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预蛹在茶树上的茧内越冬。在平均24.1—26.0℃的室温下,接蜂至于蜂开始羽化平均需要13.5—14.9天。性比一般为53—67%。成虫寿命通常1—3天。每头雌蜂平均寄生茶几蠖幼虫11.53头。喂以蜂蜜水,雌蜂寿命增长4.65—6.93倍,雄蜂增长3.72—5.17倍;寄生能力平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能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一般寄生于1—3龄的茶尺蠖幼虫体内,老熟幼虫啮出时,奇主即告死亡。 由于茶尺蠖绒茧蜂是优势种,自然寄生率高,基本上消灭茶尺蠖幼虫于三龄,最有应用前途。本文对其优缺点,以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在稻田呈随机分布,建立了Iwao m*-m回归模型、Tayor幂模型、分别为m*=0.3645+0.8608m、log(s2)=0.069+0.89751og m,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得出稻纵卷叶螟绒茧蜂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在所有密度下都是随机分布,且随着密度增大,分布趋于均匀.给出了不同密度、不同准确度要求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株数,为该蜂的田间密度调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采自中国福建的茧蜂科Braconidae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即透翅绒茧蜂Apanteles pellucipterus Song et Chen,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益虫室。  相似文献   

17.
在鉴定云南绒茧蜂标本时,作者发现一新种,因此蜂是从稻田内的稻毛虫幼虫中育出的。故命名为稻毛虫绒茧蜂,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存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稻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simure You et Chou,新种(图1—4) 雌蜂 体黑色。触角深褐色,基节黑色。下颚须、足、后足腔距、腹部腹面黄色。后  相似文献   

18.
菜蛾盘绒茧蜂卵携带的免疫抑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是内寄生蜂存活的关键。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寄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后,蜂卵如何逃避和抑制寄主的免疫攻击,尚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采用电镜技术系统观察了菜蛾盘绒茧蜂卵表面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蜂卵表面覆盖有纤维层和絮状的类病毒样纤丝(VLFs),同时携带了含多分DNA病毒粒子(PDV)的萼液。在寄生初期,包裹在蜂卵表面的纤维层和VLFs首先起到保护蜂卵不被小菜蛾血细胞包囊的被动防御作用。随后,PDV发挥主动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假寄生手段,证明了菜蛾盘绒茧蜂PDV (CvBV) 具有较持久的克服寄主免疫攻击的能力,是主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假寄生后连续8 d的观察时间内,菜蛾盘绒茧蜂的蜂卵均未被包囊。结果提示,在菜蛾盘绒茧蜂-小菜蛾寄生体系中,菜蛾盘绒茧蜂采取被动防御和主动攻击两种方式应对寄主小菜蛾的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19.
报道采自中国云南的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绒茧蜂属Apanteles Forsters.str,1新种,即瘦鞘绒茧蜂Apanteles petilicaudium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益虫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