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小瑜  黄伟英 《蛇志》2005,17(2):141-142
糖尿病(DM)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眼睛、神经、肾脏、心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目前治疗DM的方法为: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应用及自我监测等综合措施,全面有效地控制DM并非单纯依靠用药可以达到,要结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现将施教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分布广、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病,与冠心病、癌症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其致残、致死率高。实践证明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怡  马小允  崔福江  刘尊  芮炳峰 《生物磁学》2013,(24):4791-4793,4784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人寿命的不断延长,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呈现增高趋势。T2DM并发OP受着性别、年龄、病程、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过多、胰岛素、慢性并发症、肥胖、瘦素、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的多种因素影响。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T2DM患者在控制血糖同时,应预防其相关因素,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是极为重要的,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重视,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一类由于胰岛β细胞损伤和机体对胰岛素耐受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快速增长的患病率和并发症所带来的高病死率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医学难题。目前,T2DM主要是以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类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不能长期良好控制血糖和防止各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基因治疗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基因治疗不仅可以靶向调控血糖水平进而提高降糖的效果,而且能够减少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并发症,保护组织器官免受损伤。在认识传统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综述了基因技术在治疗T2DM中的应用,讨论了基因技术治疗T2DM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基因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T2DM的预防和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一类由于胰岛β细胞损伤和机体对胰岛素耐受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快速增长的患病率和并发症所带来的高病死率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医学难题。目前,T2DM主要是以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类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不能长期良好控制血糖和防止各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基因治疗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基因治疗不仅可以靶向调控血糖水平进而提高降糖的效果,而且能够减少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并发症,保护组织器官免受损伤。在认识传统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综述了基因技术在治疗T2DM中的应用,讨论了基因技术治疗T2DM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基因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T2DM的预防和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方法以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抽取的500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其均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干预,并提出控制方法,并选择另外500例居民没有接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比较干预前后本组居民的预防结果。结果干预前,吸烟38.0%,饮酒40.4%,不良饮食习惯46.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5.0%;干预后,吸烟8.4%,饮酒8.6%,不良饮食习惯10.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3.4%;干预后本组患者在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上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进而保证居民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T2DM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T2DM的主要危害为其慢性并发症,除已知的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病变外,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也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T2DM与NAFLD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T2DM患者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T2DM和NAFLD相互影响,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二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就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T2DM患病人数的快速增长使治疗和预防T2DM成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进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T2DM的研究亦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T2DM的靶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T2DM的潜在机制,主要是参与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产量、调节肠道胆汁酸的代谢、调节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等。目前,治疗T2DM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相对安全无害。例如,可通过严格控制的特定结构饮食长期摄入或增加益生菌的长期摄取控制血糖,或通过口服可影响肠道菌群生态结构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综述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诱发T2DM的潜在机制,研讨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从肠道菌群的新视角探索治疗T2DM的新方法,为彻底治疗T2DM提供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对社区57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知己健康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其管理前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变、血压及血脂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强化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及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对社区57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知己健康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其管理前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变、血压及血脂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强化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及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孙绍华  张钰英  余鹏  刘建萍 《生命科学》2022,(12):1476-1484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所触发的炎症反应。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长期高血糖的刺激下,患者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常造成如心血管、肾脏、眼睛,以及神经等组织器官发生慢性进行性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焦亡在T2DM及其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细胞焦亡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20例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其中46例行OGTT试验,检测了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OMA-IR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PG/FINS)评估胰岛素抵抗,并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17.5%)HD患者有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OGTT结果显示HD组空腹血糖低于T2DM组(P<0.05);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显示T2DM组和HD组胰岛素分泌呈高峰延迟型,HD患者各时段胰岛素及C肽水平高于T2DM患者(P<0.05,P<0.01).HD组的FPG/FINS及HOMA-IR低于HD组,ISI高于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血糖大部分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9例病例均死于肝病并发症.结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肝源性糖尿病重要的发病机制.肝源性糖尿病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临床症状不典型,短期不良预后主要与原发慢性肝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蒙  寇现娟 《生命科学》2021,(5):667-676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为特征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传统的降糖药物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T2DM患者长期服用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发现,天然产物不仅来源广泛,且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特...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主要由胰岛素分泌的相对和/或绝对缺乏引起,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由肥胖、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黄连素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天然的五环异喹啉类生物碱。然而黄连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其发挥多重药理作用的靶点。肠道菌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代谢物、微生物-肠-脑轴、炎症反应、肠道激素和氧化应激影响T2DM。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分析了黄连素调节肠道菌群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T2DM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龈沟液miR-155、miR-223表达水平与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口腔龈下菌群以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是否伴T2DM将患者分为慢性牙周炎伴T2DM组15例和单纯慢性牙周炎组71例,另选择6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龈沟液miR-155、miR-223表达水平,口腔龈下菌群以及外周血Th17细胞占比、Treg细胞占比、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龈沟液miR-155、miR-223表达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口腔龈下菌群、外周血Th17/Treg以及血清IL-17、TGF-β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牙周炎伴T2DM组、单纯慢性牙周炎组龈沟液miR-155、miR-22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慢性牙周炎伴T2DM组高于单纯慢性牙周炎组(P<0.05)。慢性牙周炎伴T2DM组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卟啉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数量、外周血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血清IL-17水平高于单纯慢性牙周炎组(P<0.05),外周血Treg细胞占比低于单纯慢性牙周炎组(P<0.05)。龈沟液miR-155、miR-223表达水平与PLI、SBI、AL、PD、牙龈卟啉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数量、外周血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Treg细胞占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伴T2DM患者龈沟液中miR-155、miR-233表达均上调,且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龈下菌群紊乱和Th17/Treg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其治疗费用巨大。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细胞因子、炎症机制已及氧化应激等方面。本文就以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如今,同时罹患T2DM和HCC的人群日渐增多。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不仅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影响患者预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特征如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慢性炎症等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HCC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探究糖尿病和肝癌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本文就糖尿病和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聂玲玲  缪珩 《生物磁学》2013,(3):582-586,593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也逐渐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持续的高血糖可严重抑制胰岛功能。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够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了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是随着血糖控制达标,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了,低血糖不仅严重阻碍了良好血糖控制,而且严重低血糖还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诱发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与骨密度(BMD)、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绝经后T2DM患者,收集年龄、体重、身高、腰围、臀围、病程及绝经年限等临床资料,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间腰椎及髋部等各部位BMD值.将全体受试者按照糖尿慢性并发症分组,进一步按照各年龄组平均DM病程分组.结果:①除DN组Ward's区、DR组T-hip部位BMD值显著低于NC组(P<0.05)外,各组间腰椎及髋部等各部位的BMD值、OP患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进行比较,年龄、绝经年限、BMI、HbAlc、各部位BMD值和OP患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绝经后T2DM患者BMD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BMI、HbAlc以及绝经年限(P<0.05),而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类型均非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未发现绝经后T2DM患者BMD及OP患病率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N、DR、DPN)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CP)、肾损伤因子1(KIM-1)与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0例DKD患者(DKD组)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118例,另选取同期5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和4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尿CP、KIM-1水平,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eGFR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CP、KIM-1对DKD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年,160例DKD患者有42例发展为ESRD,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25%(42/160)。DKD组尿CP、KIM-1、UACR高于T2DM组、对照组,eGFR低于T2DM组、对照组(P<0.05);T2DM组尿CP、KIM-1、UACR高于对照组,eGFR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呈正相关(P均<0.001),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DKD分期4期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UACR(较高)、尿CP(较高)、尿KIM-1(较高)为DK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GFR(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DKD患者尿CP、KIM-1升高与肾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