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蛙抗菌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NCBI公布的牛蛙抗菌肽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牛蛙抗菌肽基因可能属于诱导性表达,存在多个可能的功能域,在进化上高度不保守。二级及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牛蛙抗菌肽属于典型的α-螺旋型抗菌肽,并且均属于信号肽。通过对牛蛙抗菌肽的分析,可为抗菌肽类药物的分子设计和构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快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2003年9—11月调查了浙江省东部5区3县的牛蛙种群,发现在岱山、秀山、六横及佛渡岛上有牛蛙分布,共捕获23只牛蛙,包括4只成年个体,18个亚成体和1只蝌蚪。于2004年1月和2月在岱山捕获28只蝌蚪。结果显示:(1)牛蛙的蝌蚪能在当地越冬成活,说明牛蛙在上述4岛成功地建立了自然种群;(2)牛蛙主要分布于水库、池塘和溪流,牛蛙的生境与6种当地蛙有部分重叠;(3)养殖时管理不善造成的牛蛙逃逸,以及牛蛙价格过低而导致养殖户将牛蛙弃置野外可能是牛蛙入侵的主要原因。牛蛙对当地蛙的潜在威胁很大,开展牛蛙的分布、食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舟山群岛变态后牛蛙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山群岛8个岛屿(岱山、六横、秀山、佛渡、桃花、虾峙、册子和普陀山)变态后牛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变态后的牛蛙391只,包括牛蛙成体113只和亚成体278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1)按食物体积计算,成年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蜻蜓目、中腹足目、蛙形目和鲤形目为主要食物,亚成体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鲤形目、蜻蜓目、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中腹足目和蛙形目为主要食物;成体和亚成体牛蛙胃中食物的平均大小均随其体长增加而增大;(2)不同岛屿上的牛蛙在主要食物类型构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牛蛙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生物类群造成的捕食危害是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其生态危害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美国牛蛙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细菌性病害,其病原种类多、病原菌复杂多样、蔓延速度快、发病死亡率高,一直是牛蛙养殖过程中防控的难点。【目的】确定从患病牛蛙体内分离到的一株细菌NW1203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方法】无菌操作从牛蛙体内取样划线分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溶血性试验和病理切片观察分析其致病特性。【结果】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NW1203为金黄杆菌属细菌,与Chryseobacterium sp. F30的相似性达100%,进化树也显示该菌与金黄杆菌属细菌聚类;溶血性试验表明,菌株NW1203对绵羊、小鼠和牛蛙的血细胞都呈完全溶血;人工感染试验及感染病蛙的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菌株NW1203对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可引起牛蛙肝、肾、脾等主要组织严重病变,LD50为4.753×103 CFU/g。【结论】明确了菌株NW1203为牛蛙新病原,为牛蛙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牛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伯以 《生物学杂志》1992,(1):22-23,38
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亚科(Raniinae)、蛙属(Rana)。牛蛙原产北美洲洛矶山一带沼泽地区,因其鸣叫声远闻似牛叫而得名“牛蛙”。牛蛙的种类较多,如美国牛蛙、春蛙、沼泽牛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由于牛蛙生长发育快,体重可达0.5-1.5公斤,肉质鲜美可口、商品性好、食用价值高而先后被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南美洲以及日本等国引进饲养。我国八十年代引养的牛蛙属美国牛蛙,又叫“喧蛙”,有的称“食用蛙”。  相似文献   

6.
牛蛙染色体的高分辨晚复制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养的牛蛙(Rana cataesbeiana)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复制带显示技术,在牛蛙染色体上获得高分辨复制带带型。早、晚复制带纹可多达526条。确定了可作为每一条染色体标记的特征性晚复制区,绘制了牛蛙的染色体高分辩晚复制带带型模式图。以前人对蛙属某些其它种晚复制区及晚复制带型为参考,对蛙属一些种间染色体同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同一生境牛蛙与昭觉林蛙蝌蚪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采自昆明东北郊同一水塘的牛蛙和昭觉林蛙蝌蚪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 ,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种类分别为 8大类 5 1种和 37种 ,而昭觉林蛙蝌蚪Ⅱ期的食物种类有 6大类 30种 ;两者的食物组成均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 ,但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期的摄食种类差异极显著 ,与牛蛙Ⅱ期的不显著。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 0 6 95 2和 0 6 887,单位体重摄食的生物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0 96倍和 15 4 8倍 ,但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并不高 (分别为 5 4 95 %和 5 8 11% )。与等重量牛蛙蝌蚪相比 ,昭觉林蛙蝌蚪食物量较大 ,即昭觉林蛙蝌蚪为生存所需要的生物量远高于牛蛙蝌蚪。本文结果及野外观察表明 ,昭觉林蛙与牛蛙蝌蚪存在较激烈的食物竞争 ,且前者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8.
五肢牛蛙     
牛蛙(Rana catesbeiana)原产北美洲,后来逐渐传至菲律宾、日本及我国台湾,继而马来西亚、新加坡,随后牛蛙移植到我国云南。 今年5月底由楚雄二中张燕翔等同学在楚雄尹家咀水库放养的牛蛙池塘里捕获到一个牛蛙  相似文献   

9.
牛蛙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鉴定牛蛙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存在。方法用于肥大细胞研究的一些常规组织化学技术与形态学方法。结果牛蛙的舌、肠、肠系膜和脾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多,少量也见于神经、心、肾、肝和皮肤等多种组织中。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周和神经分布的倾向。脾脏中的肥大细胞形状比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而在其它部位的肥大细胞则形态多样。Bouin氏液及Carnoy氏液是牛蛙肥大细胞优良的固定液。然而,与哺乳动物的黏膜肥大细胞相似的是,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固定显著的阻断了牛蛙肠黏膜肥大细胞(MMC)的染色。有趣的是,甲苯胺蓝是牛蛙肥大细胞的最佳染料,它比阿尔新蓝能很好地显示牛蛙的肥大细胞。透射电镜下证实,牛蛙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胞浆颗粒。肥大细胞靠近雪旺氏细胞,并可见于神经束膜间,甚至以其突起与神经束膜相连。结论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了牛蛙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存在,再次证实肥大细胞与外周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解剖学关系。  相似文献   

10.
牛蛙是一种大型食用蛙.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高,饲养一年体重可达一公斤左右,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有滋补解毒等功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高级食品. 浙江省鄞县邱隘区梅墟乡农牧良种场在1986年初划出1亩稻田,用尼龙网围起来(围网是为了防止牛蛙外逃)作为试验田,搞起了立体农业试验——稻田养牛蛙.他们的做法是,田里种再生稻,稻丛之间放养牛蛙,把田块  相似文献   

11.
1963年11月18日到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牛蛙驯化会议。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福建、宁波、湛江、中山等地代表汇报了全国第二次牛蛙驯化会议后的情况,并着重交流了有关牛蛙驯化的技术经验。国家科委、水产部、广东省水产厅等领导同志对会议做了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2.
牛蛙腐皮——红腿病并发症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牛蛙腐皮-红腿病并发症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从病蛙分离出4株细菌,通过对健康幼蛙的人工感染试验,奇异变形杆菌和克氏耶尔森氏菌独立致发牛蛙腐皮病;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单胞菌独立致发牛蛙红腿病,且都是通过伤口感染,初步牛蛙患腐皮--红腿并发症,是由于奇异变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或克氏耶尔森氏蓖与芝假单胞菌合并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应用羟脯氨酸法测定了牛蛙皮胶原蛋白含量,通过正交实验对牛蛙皮胶原蛋白酸法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结合MTT法测定了胶原蛋白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牛蛙皮胶原蛋白的含量约为45.1%;温度条件对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酸种、时间和浓度,最优组合为乙酸、1.5mol/L、37℃、24h;在低浓度时,牛蛙皮胶原蛋白对正常人类肝细胞的生长和粘附性无显著影响,当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对细胞生长和粘附性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77-685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牛蛙Rana (Lithobates) catesbeiana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基础饲料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 棕榈油为主要脂肪源,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和300 mg/kg的胆汁酸(含量99.1%)制作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将144只牛蛙初始体重(75.014.23) g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2只牛蛙, 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 各试验组牛蛙成活率和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显著降低了牛蛙脏体指数和全体的脂肪含量(P0.05), 但不影响肌肉粗脂肪以及全体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P0.05)。各处理组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 血清尿素氮含量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添加300 mg/kg胆汁酸组牛蛙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则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 其中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血糖水平最低(P0.05)。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P0.05), 与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蛋白酶活力与脂肪酶活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而淀粉酶活力未受胆汁酸添加水平影响。各处理组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饲料添加200 mg/kg胆汁酸显著增加了牛蛙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提高牛蛙对饲料的消化率, 提高饲料效率, 从而促进牛蛙的生长, 同时可促进蛙体脂肪代谢, 降低机体脂肪沉积, 提高牛蛙可食部分比例。根据本试验结果, 建议牛蛙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15.
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Shaw)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观察骨髓的C-中期细胞,结果证明牛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6,其中有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可以分成A、B、C3个组,雌性和雄性个体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上述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作者发现牛蛙骨髓细胞的第7、8、10、12号染色体上均有次缢痕。牛蛙的核型为2n:26=22m+4sm。  相似文献   

16.
拉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发现牛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产于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 )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外来物种。 2014年6月14-24日在拉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内发现成 、幼体 的牛蛙。建议借助政府、知名宗教人士、媒介等力量,以制度、呼吁、宣传等有效渠道,尽快解决湿地放生牛蛙的问题,以降低湿地现有牛蛙的种群增长及栖息地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对牛蛙腐皮 -红腿病并发症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 .从病蛙分离出 4株细菌 ,通过对健康幼蛙的人工感染试验 ,奇异变形杆菌和克氏耶尔森氏菌独立致发牛蛙腐皮病 ;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单胞菌独立致发牛蛙红腿病 ,且都是通过伤口感染 .初步认为牛蛙患腐皮—红腿病并发症 ,是由于奇异变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或克氏耶尔森氏菌与荧假单胞菌合并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研究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内的定位及表达的强弱,探讨4种性类固醇激素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功能。染色结果显示,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都有分布,雌雄之间分布差异较小。雌激素受体α(ERα)主要分布在牛蛙胃腺、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雌激素受体β(ERβ)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雄激素受体(AR)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孕激素受体(PR)主要分布在空肠、食道上皮和胰腺中。光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α(ERα)在牛蛙胃和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在胰腺中相对较弱。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胰腺和食道次之。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中阳性反应相对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孕激素受体(PR)在空肠中的阳性反应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雌激素受体α(ERα)在胃中以及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和直肠中的免疫阳性反应均是雌性牛蛙强于雄性牛蛙,雌激素受体β(ERβ)在胰腺中的免疫阳性反应是雄性牛蛙强于雌性牛蛙。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分布最多,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相对较少。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主要分布在食道、胃、直肠和胰腺中,其中,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胃和直肠。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的分布表明,性类固醇激素对牛蛙消化功能特别是胃和直肠的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麦明 《动物学研究》1990,11(2):127-130
本文报道显示牛蛙染色体高分辨带的一种方法。通过2—巯基乙醇的预处理和Ohnuki低渗液和低渗及火焰干燥可使染色体伸长并显出高分辨带纹,且这种带纹和人的高分辨G带类似。初步探讨了牛蛙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