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CiteSpaceV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2-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生态工程领域文献进行研究,绘制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关系图谱,分析国内生态工程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类讨论,旨在为我国生态工程研究提供导向。研究表明:(1)国内生态工程领域研究在1997年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2000年之后波动幅度减小。(2)苗泽华、颜京松、钦佩等8位作者为生态工程领域核心作者,在作者群方面,基本上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3)石家庄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是主要发文机构。(4)热点词聚类分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生态工程应用领域\"和\"生态工程监督评价体系\",其中\"生态工程监督评价体系\"是最薄弱的研究方向。(5)强度最高的突现词是\"黄河\",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是\"新农村建设\",\"利益相关者\"是出现最晚突现词,表明生态工程领域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999-2020年期间发表的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关联性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主要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厘清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特征与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关联性研究的文献总量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在近五年的波动骤增态势十分显著,成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环境与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大气环境的关联性机理,具体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未来可围绕构建两者关联性框架和评估体系、面向生态环境问题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设计、两者发展变化的模拟和预测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就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及构建最合适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展开了初步的探讨,为我国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指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物信息学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生物信息学所涉及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等等。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多个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是必备的,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科的了解,也对于学生在后续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这些涉及范围广、涉及内容深的生物信息学基础课程恰当的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使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工作更顺利,完整的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7.
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能源代谢可以打破以往研究中的\"黑箱模式\",有助于考察城市内部能源的代谢过程和代谢路径。对研究城市能源代谢的一般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在探究城市能源代谢方面,生态网络分析相较于其他方法更具优越性;因此,全面整理和阐述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并系统综述了该方法在城市能源代谢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在未来城市能源代谢的生态网络分析中应从研究尺度、上升性分析和环境元分析的结合应用以及增加不同模型精细度的对比研究3个方面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分析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献数量均快速增长,其中国内文献数量增长更快;(2)国内外文献作者及研究机构之间基本形成合作网络体系,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在国际位于领先地位;(3)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分析表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长期聚焦在水环境、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污染影响;(4)国内外研究重点重合度高、同步性强,均从水环境为主向水土环境与城市环境并重转变、向源解析和风险管理研究延伸,但相较之下,国内研究对风险源、质量标准研究更为重视,国外研究与生物学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国际性话题的研究关注也更多。对当前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启示包括:增强研究对象多元化和国际化,检验更新各类质量标准,构建相对统一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区域持续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10.
Stages of the 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directions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1950–1980’s and its prehistory bracketing the 1920–1940’s are consider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s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science. Short outlines of the liv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leading scientists who shaped the directions of and provided for success in studying supramolecular cell structur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rocesses on a cellular level. This essay, which is far from exhaustive in describing the problems that the Soviet scientists have been dealing with, does not cover the studies of the last decade, nor does it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living molecular biologists. 相似文献
11.
Who Knows? On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Experts” When Researching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cumenting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K) has recently become a topic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within the socia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ndigenous rights communities. For instance, LEK is thought to offer a substantial alternative to existing, largely top–dow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regimes. LEK informe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would acknowledge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priorities, while also providing people with additional means of empowerment. Given these qualities, one might reasonably expect that rigorous design and methodological attributes will characterize LEK research, particularly respecting the procedures employed to identify and to select local knowledge experts. Our review of the recent social research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s given both to reporting the methods employed and to employing systematic approach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critical issue of how local experts are identified. We detail a research design that systematically solicited peer recommendations of fisheries local knowledge experts in a study focused on two northeast Nova Scotian embayments. Finally, we argue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ated purposes and potentials of LEK research, researchers need to become more attentive to reporting on the methods employed and to employing systematic approaches than is currently the case. 相似文献
12.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简称UHI)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类活动导致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热岛引起地表温度的提高,必将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改变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着城市气候、城市水文、城市土壤理化性质、城市大气环境、城市生物习性、城市物质循环、城市能量代谢以及城市居民健康等。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优化城市格局、建设绿色屋顶、采用高反射率地表材料以及增加城市绿地均可有效地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利用遥感手段和数值模型技术,开展多尺度的城市热岛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度关注,城市生态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简称城市生态站),作为能够跟踪和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分析国内外城市生态站的研究经验和实践过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站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特别就城市生态站的观测工作、模拟实验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框架和工作内容进行了论述,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站建设的设计思路。为我国新建和完善城市生态站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CSSCI及核心期刊收录的生态资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客观、科学的参考。研究表明:国内学界多从基本概念、资本属性、构成要素等角度探讨生态资本的内涵;从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角度探究生态资本化理论的衍生过程;以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危机的解决策略、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为着力点研究生态资本的理论价值;基于生态补偿、生态资本运营、相关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等视角进行生态资本的现实运用研究。这些研究热点熔融于该领域研究的各个阶段,呈现出\"基本内涵和衍生过程探讨、理论价值探究、现实运用研究\"的演进路径。新时代下,专家学者应着重关注宏观生态资本核算标准与体系、微观生态资本化衍生路径以及社会服务实践领域生态资本现实价值的研究,以推动生态资本理论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野外实验网络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学实验方法,产生了“协同分布式实验”(CDE)、“分布式协作实验”(DCE)的野外实验网络和英国生物学记录中心(BRC)的野外观察网络等具体方法,但均存在尺度小、周期短或数据偏差问题.野外实验网络的协议设计应秉持实验优于观察测量、数据数量优于数据质量和尺度优于操作的原则.综合上述方法,本研究提出利用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获得大范围、多尺度和长周期的数据,采用环境因子作为协变量对公众参与者的实验数据集进行验证后,将其作为后验概率与作为主观概率的生态学家实验数据集进行比对,以完成数据有效性验证,克服公众参与者数据质量瑕疵,并提出了相应的统计学模型.讨论了生态学实验数据中应用先验概率、先验与后验概率的逻辑关系以及后验概率发现演化过程新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方法更符合统计学采样规范,并增加了大尺度时空的样本量.该方法有望为生态学研究所寻找的一般性理论提供方法支持,新方法可称之为“协同分布式实验2.0”(CDE 2.0). 相似文献
16.
【背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作为虫草科虫草属的模式种一直受到全球研究人员的关注。【目的】多维度探讨蛹虫草研究的当前状况与未来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5-2024年间有关蛹虫草的SCI核心集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过去20年里,蛹虫草研究已从单一的培养特性拓展至跨学科领域,尤其是其活性成分和药理学效应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5-2009年间,主要研究方向为蛹虫草的人工培养。2010-2014年间,研究主题扩展至子实体相关的药理学,研究地位显著提升。2015年后,研究主题进一步多元化,涵盖了优化、表达、氧化应激、真菌、抗氧化剂、化学成分、NF-κB、细胞周期停滞等领域,显示了从培养技术向深入的生物学和医学机制研究的转变。【结论】蛹虫草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培养研究向多学科交叉的深刻变革,未来研究将更加侧重于活性成分的功能机制、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潜在的医学应用,为蛹虫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安全研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复杂特点,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但模糊性和争议性问题一直存在,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非常有必要。利用引文网络分析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Ⅱ,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视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对各国学者发表的生态安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展示了研究主题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题可分为持续性和阶段性两类,主题演化轨迹符合Gartner光环曲线理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学科研究水平是决定生态安全研究阶段和主题演变的主要因素,该领域经历了问题提出与概念形成期、奠基拓展期、纵深发展期3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一些关键文献出现,这些引领学科发展的经典文献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全球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与农业集约化、恢复力、脆弱性是当前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基本需要和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将是21世纪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Nakamoto T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6,341(3):675-678
The mechanism of the initi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wo different hypotheses in which each emphasized a different possible element of the process: the Shine-Dalgarno (SD) hypothesis ascribed an essential role to recognition of the SD segment by the ribosomal RNA; it is supported by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but conflicting evidence negates its obligatory nature. In contrast, our hypothesis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RNA and proposes that the initiation codon is selected by virtue of its unique accessibility. The rational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ccessibility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initiation site is discussed. An analysis and a recapitulation of the initiation process and ribosomal specificity are presented. The apparent conflicts with the SD hypothesis are resolved in a unified mechanism where accessibil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解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趋势,以CSSCI数据库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为主要数据源,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论文分布、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热点演化等方面进行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系列知识图谱。结果显示:①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年度发文数量经历了波动增长(2000-2016)-逐步下降(2016-2019)-缓慢增加(2019-)3个发展阶段;累计发文量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②国内生态补偿领域研究文献主要来自少数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的研究奠定了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基础;非核心作者缺乏相互间的合作。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地缘联系为主,机构间跨区域的合作力度较弱。④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指向流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及转移支付等方向;研究前沿指向生态系统服务、受偿意愿、绿色发展及生态产品等领域,是今后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