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95-704
拟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oide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鲌亚科(Cultrinae), 鲌属(Culter), 为中国特有鱼类, 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江河湖泊中。2013年47月以及1012月在三峡库区支流小江江段收集拟尖头鲌样本1741尾, 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及其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集的拟尖头鲌包括5个年龄组, 其中23龄年龄组为优势年龄组, 占78.59% (N=425尾); 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表达式为W = 0.000007L3.10(R2=0.99, N=789尾), 其生长属于匀速生长类型; 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 其表达式分别为: Lt=519.631-e-0.22(t+0.12), Wt=1806.081-e-0.22(t+0.12)3.10; 生长拐点年龄t=5.02龄, 此时对应的体长348 mm, 体重558.8 g; 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2038288430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4161粒/g, 体重与绝对繁殖力的关系以二次方程曲线拟合度最优, 其表达式为Fabs=33462.08+0.11W-44.01W2(R2=0.49, sig.=0.020.05, N=31); Ⅳ卵巢卵径变动范围为0.06750.1325 cm, 平均值为0.1060 cm; 拟尖头鲌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类型; 小江拟尖头鲌的现有开发率为E=0.51/年; 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 目前小江拟尖头鲌的Emax为0.40/年, E10为0.32/年, E50为0.25/年。根据研究, 目前小江拟尖头鲌的种群处于过度开发状况, 应采取措施, 加强其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长湖采集达氏鲌(Culter dabryi)样本592尾,对其年龄、生长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达氏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以1~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重(W)和体长(L)的关系式为W=0.008L3.148(n=592,R~2=0.995,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体长Lt=49.103[1﹣e-0.194(t+0.268)],体重Wt=1668.330[1﹣e-0.194(t+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5.64龄,对应体长33.4 cm,体重502.4 g;目前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0.80,自然死亡系数M=0.42,捕捞死亡系数F=0.38,资源开发率E=0.48/年,根据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长湖达氏鲌2015~2016年资源量为1 809 710尾(15.18 t)。为保持长湖达氏鲌资源稳定,建议捕捞体长33.4 cm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3.
淀山湖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 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 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间的紧密联系。结果表明: 翘嘴鲌体长15.32—77.91 cm; 体重范围43—5567 g。雌雄群体间的体长和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 体长和体重拟合关系式为W=0.00002L2.9211 (R2=0.9143, n=452), 符合匀速生长特性; 选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径, 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Lt=99.65[1–e–0.1357(t+0.6287)]; Wt=11874.27[1–e–0.1357(t+0.6287)]2.9211。采集的翘嘴鲌样本由1—6龄组成, 优势年龄组3龄, 占样本总数的55.71%, 表明生长趋于低龄化、小型化; 生长拐点年龄为7.2711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5.54 cm和3471.79 g。  相似文献   

4.
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体近红鲌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以2008年5—11月从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采集的540尾高体近红鲌标本为材料,对其生长与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体近红鲌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龄特征显著。种群由1—4龄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0—160 m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20.0—50.0 g。总性比为♀∶♂=1.30∶1。体长与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基本符合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217.38(1-e-0.2867(t+0.757))和Wt=118.151-e-0.2867(t+0.757)2.8103;生长拐点为2.85龄,拐点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140.09 mm,Wt=34.37 g。雌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繁殖高峰期为6—7月。Ⅳ期雌鱼的绝对繁殖力为950—8655粒,平均值(3087.90±1602.1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00—56.20粒/cm,平均值(24.26±10.16)粒/cm;体重相对怀卵量FW为66.08—197.67粒/g,平均值(116.49±32.05)粒/g;卵径频率分布显示高体近红鲌为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Martens, 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 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 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 呈卵圆形; 受精卵卵裂方式为全卵裂; 胚胎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和孵出期, 历时11—12d; 初孵仔鱼为乳白色, 全长约(3.41±0.24) mm, 体质量约为0.0006 g。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研究可为了解七鳃鳗胚胎发育过程, 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和发育进化研究提供参考。卵黄囊期内仔鱼身体各部分中, 头长和尾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 同在7 日龄出现生长拐点, 且生长拐点后的生长速率都大于生长拐点前的生长速率; 而仔鱼体长在卵黄囊期内表现出慢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 吻长、鳃前长和鳃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 吻长和鳃长分别在9日龄和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 口笠长在3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 在生长拐点前为等速生长, 而在生长拐点后表现出快速生长; 眼径和眼鳃间距则分别表现出等速生长和慢速生长。泄殖孔在卵黄囊期内未出现生长拐点, 生长速率相对于全长生长速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七鳃鳗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适应早期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特有的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海南半鲿(Hemibagrus hainanensis Tchang 1935)种群生物学及资源动态特征, 2019年1—12月于南渡江上游采集358尾海南半鲿,其体长范围为42—289 mm,体质量范围为1.14—282.79 g。利用FiSATⅡ软件中ELEFAN I法估算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种群参数,其资源变动趋势则通过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所描述的各参数值分别为L∞=304.5 mm、K=0.49、t0=–0.29,体质量的生长拐点为t=1.95,即TL=202.9 mm。利用Pauly经验公式和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分别估算出:自然死亡系数(M)为1.05,总死亡系数(Z)为1.22,捕捞死亡系数(F)为0.17及资源开发率(E)为0.14,表明其资源未处在过度捕捞状态。研究结果填补了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的种群生长特性及动态特征基础资料的空白,为其种群资源恢复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抚仙湖外来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秀启  陈毅峰  李堃 《动物学报》2006,52(2):263-271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是近年被无意引入到抚仙湖的外来鱼类,自2002年以来在渔获物中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量。根据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采集的708尾标本对抚仙湖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表明种群的年龄分别为雌性0 -5 龄6个龄组和雄性0 -7 龄8个龄组组成;拟合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雄性L∞=294·68mm,k=0·2476/y,t0=-0·0298y,W∞=209·93g;雌性L∞=257·13mm,k=0·2476/y,t0=-0·3329y,W∞=184·45g;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4·3324(♂)和=4·1665(♀)。雄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1龄时,重60·98g;雌鱼为3·6龄,重54·47g。与其它种群的生活史特征相比,抚仙湖种群表现出年龄结构复杂和生长缓慢的特点,这些变化是黄颡鱼在抚仙湖建立种群过程中为增加总体适合度而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响应[动物学报52(2):263-271,2006]。  相似文献   

8.
以2011年8月—2015年6月在华南地区主要水系采集的223尾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为研究对象,以矢耳石磨片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华南地区革胡子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集样本由1~3龄3个龄组组成,以1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60.19%;雌、雄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_♀=5.763×10~(-5)L~(2.737)(n=87,R~2=0.989)、W_♂=9.239×10~(-5)L~(2.631)(n=122,R~2=0.942),均为等速生长类型。选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455.566(1-1877.112e~(-8.036t))、L_t=475.187(1-1.48e~(-0.908t))。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W_t=1089.19(1-1877.112e~(-8.036t))~(2.737)、W_t=1019.66(1-1.48e~(-0.908t))~(2.631)。雌、雄鱼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1.07和1.64龄,拐点年龄处雌、雄鱼的体长分别为297.75和316.79 mm,体重分别为340.08和350.88 g;革胡子鲶野生种群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降低,且性成熟年龄较低的个体生长速度大于性成熟年龄较高的个体,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产量大,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认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鱼类物种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研究了黄山地区徽水河中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共采集标本352尾,雌雄性比为0.49∶1,与1∶1差异显著。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雌、雄个体的最大寿命均为3龄;年轮主要形成于3月份。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关系式表达为W=6×10–6L3.10;全长和鳞径呈线性关系,且两性间差异显著,关系式分别表达为L♀=29.58R+38.84和L♂=33.17R+34.99;2龄个体的退算全长在雌、雄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繁殖时间为4—7月份;2龄时达50%初次性成熟,其个体全长为98.22(雌)和105.69 mm(雄);绝对繁殖力为(758±362)卵粒,相对繁殖力为(77.38±22.15)卵粒/g。同已有的少量研究资料相比较,徽水河宽鳍鱲的年龄结构较北京地区种群的相对简单,个体生长较同为黄山地区的浦溪河种群相对快速,这种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是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的作用结果,但有关宽鳍鱲各生活史特征之间的权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木洞江段翘嘴鲌早期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83-988
2013 年 910 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 摘取微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 推算了翘嘴鲌幼鱼的日龄及孵化日期, 探讨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 采集 97 尾翘嘴鲌幼鱼, 体长范围为 4098 mm。翘嘴鲌幼鱼的微耳石形状为不规则扁椭球形, 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1.627.8 m, 平均值为(18.63.8) m。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13.04.7) m。翘嘴鲌幼鱼的日龄为 44104d, 推算其孵化日期为 2013 年 6 月 9 日至 8 月 17 日, 高峰期为2013 年7 月9 日至7 月22 日。耳石半径与体长、日龄与体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耳石日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不断变化显示, 三峡库区翘嘴鲌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速率不断变化, 日平均生长率为0.774 mm/d。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种群资源现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长江一级支流岷江眉山段采集了580尾四川华鳊样本,以鳞片作为鉴定材料,对其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鳞片年轮特征明显,表现为普通疏密型,为一年一个周期。研究样品的年龄由0~+~3~+(1~4龄)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1~+~2~+龄(2~3龄)为主,占样品总量的96.07%。体长(L,m)和鳞径(R,mm)具有显著相关性雌、雄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式为L=25.45R+65.73。体质量(W,g)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雌、雄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等速增长,表达式为W=2.4×10~(-5)L~(2.94)(R~2=0.25)。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139.57×[1-e~(-0.15(t+3.16))],W_t=47.97×[1-e~(-0.15(t+3.16))]~(2.94),生长系数为0.15,拐点年龄为4.0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L_i=92.06mm,W_i=14.13g。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属于生长相对较快型鱼类。建议依法取缔非法捕捞工具,减少水电工程建设,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四川华鳊种质资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鱼骨)(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鱼骨)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鱼骨)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 ~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 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x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鱼骨)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优势中小型底层鱼类之一,为解析其种群特征,基于2015—2016年在三峡水库采集的鱼类样本(n=2477),对其年龄与生长等进行了研究.光泽黄颡鱼的平均体长为(87.1±0.5)mm,不表现雌雄异形.库尾种群的平均...  相似文献   

14.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锦江翘嘴鲌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利  冉辉  杨马  罗鹏 《动物学杂志》2017,52(2):263-270
对2015年1月至12月采集于锦江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特征的研究。锦江的翘嘴鲌繁殖期集中在6~7月,属分批产卵类型。繁殖群体年龄在3+龄至6+龄之间,体长250~537 mm,体重184.9~2 587.5 g。雌雄性比1.14︰1,体表差异表现在泄殖孔和腹部膨胀程度,雌雄群体间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性成熟雌鱼绝对繁殖力25 067~54 274粒,相对繁殖力24.2~36.9粒/g,平均卵径(1.1±0.3)mm。性成熟系数在1~5月份逐渐增大,6月明显上升,7月达到最高峰,8月显著下降,9~12月逐渐趋于平缓。采用Logistic方程推算了初次性成熟个体特征,雄性体长273 mm,体重192.0 g,年龄3.4龄;雌性体长311 mm,体重249.4 g,年龄4.2龄。锦江种群繁殖期与其他地理种群相近,但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江苏南部溪流水域采集司氏?(Liobagrus styani)样本221尾, 利用脊椎骨分析法对司氏?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司氏?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5龄, 以2—3龄个体为主, 占总样本量的71.85%。体长分布范围为32.09—104.02 mm, 优势组60—90 mm。体长与脊椎骨外径关系为L = 22.134R+34.551, 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 = 3×10–5L2.836,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 Lt=108.45[1–e–0.1330(t+3.8058)], Wt=17.74[1–e–0.1330(t+3.8058)]2.836。生长拐点年龄为4.04龄, 拐点年龄时对应体长、体重分别为Li=70.22 mm和Wi=5.17 g。研究首次在江苏南部水域采集到司氏?, 并首次报道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 为其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χ~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查年下降94.60%,表明圆尾蝎鲎资源保护已势在必行;雄鲎占80.28%,雌鲎占17.50%。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呈现显著季节规律性,种群数量与温度及北风和南风风向状态值(0和4)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滨海风向标生物特征。本研究揭示了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区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 1 98 9至 1 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 ,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 ,大足鼠 (Rattus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与社鼠 (Rattusniviventer)为常见种 ,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 ,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 ,数量稳定性最大 ,无明显的年间变化 ;稀有种则相反 ,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 ,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 ,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 ,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 ,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20.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 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 (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 尖头 雌、雄鱼性比为0.77:1, 与1:1差异显著. 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 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 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 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 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 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 尖头 繁殖时间为4-7月; 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 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 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 尖头 的上述生活史特征, 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 尖头 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 种群数量小, 加之繁殖投入低下, 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