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0月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新药的创制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对当年研究团队的最高学术褒奖,既是对屠呦呦这位主要学者的肯定,也是对曾经参与研发的几十个单位、几百名研究人员的鼓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是解析青蒿素分子结构(图1)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新药的创制荣获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既是对屠呦呦本人以及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学术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成就的认可。近日,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研究及其对国家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我国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这一全球享有盛誉的科学大奖,在我国科技发展历史中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共享的光荣.青蒿素抗疟新药的研究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功,反映了我国相关科学工作者的执着与坚韧,集体的智慧与才能,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群策群力追求科学,留下一段历史的精神.在这一  相似文献   

4.
<正>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这一杰出的贡献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它的发现被认为是中国对全球人类健康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先前集众多科学家参与和协作的"523项目"鲜为人知,诺贝尔奖颁给个人也因此引起了许多争议.本文概述了"523项目"的几个关键节点,并提出了我们的观点以帮助公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治疗疟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她成为历史上第4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  相似文献   

6.
青蒿素是由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药用植物黄花蒿中发现的含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抗疟疾、抗炎、抗肿瘤、抗病毒、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活性。但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生物半衰期短等问题,研究者们尝试通过微生物转化或化学合成的方法对青蒿素进行结构修饰,来解决上述青蒿素化合物的不足。微生物转化由于高效率、反应条件温和,手性及立体选择性强、成本小、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近年来微生物转化青蒿素类化合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青蒿素类化合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为进一步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研究所Wuthrich教授及其同事,发展了一整套以二维核磁共振(2D-NMR)技术测定溶液中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新方法,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去年,Wuthrich教授应我国生物物理学会之邀来华访问,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报告了他的工作。目前,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最有力方法,当然仍推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因为它能精确地确定生物大分子中各原子的座标,确定各共价键的键长、键角。但它毕竟须在晶体条件下测定,因而反映的主要是静态结构。而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5年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处于飞速发展的态势, 主要表现在中国植物生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文章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中国科学家在植物学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如高等植物PSI与捕光天线的超分子复合物晶体结构的解析、水稻感知和耐受寒害机制、乙烯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等。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中, 植物科学领域有两项成果入选。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本土科学家因青蒿素的发现与抗疟疾药物新疗法的开创首次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标志着中国植物化学和中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受到国际高度关注, 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中国植物科学从跟踪、并行, 逐渐迈入领跑学科发展的方阵。该文对2015年中国本土植物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与国内读者分享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12,(4):18-18
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由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雄雷领衔的团队,近期在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工作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9日的《科学》杂志上。这是近10年来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据研究人员介绍,突变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也是疾病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激素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了迎接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香山会议,使其更具影响力,本刊组织了一期“植物激素专辑”。本文作为此专辑的序言,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作了概述和评论,以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中国植物激素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研究队伍的迅速成长,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植物激素代谢调控、转运及激素信号转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控制株型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基于国际植物激素总体研究前沿和我国优势领域,我们展望提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