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中药山紫菀类研究Ⅳ.—七种山紫菀挥发油含量测定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种山紫菀类药材进行了挥发油含量测定,并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蹄叶橐吾挥发油含量最高,达3%,而毛苞橐吾最低,仅0.4%,各药材挥发油中成分差异甚大,可用于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2.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正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1):8-12
药用植物防病治病的基础是含有药用化学成分,这些药用成分都贮存在它们的药用部分(根、茎、树皮、叶、花、果实或种子等)内.为此,研究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先后研究和阐明了西洋参、金丝桃属和芦荟属植物、绞股蓝、盾叶薯蓣、青藤和毛青藤以及地黄等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在药用部分中积累的部位、贮存结构的特点,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同属不同种植物的结构与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药用植物的合理采收、制定植物药材的SOP、GAP,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紫菀属(Asters.l.)曾是个大包大揽的类群,产于北美和欧亚大陆.Nesom主要根据瘦果的形态和细胞学性状对Asters.l.进行了评价,将北美紫菀类植物从Aster中独立出去,使Aster成为欧亚特有类群.但是,在欧亚各国对Aster有定为一属和分为十多个属等不同的分类学处理,分歧较大.狭义紫菀属(Asters.s.)与从Asters.l.中分出的各属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以及后者中某些属与北美紫菀类和紫菀族其他亚族间的系统学关系,都存在很大疑问.过去一直认为北美是Aster的发源地,现在欧亚Asters.l.的起源与演化需要重新研究,而青藏高原是探讨Asters.l.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关键地区.DNA尤其是DNA序列资料在研究Asters.l.的系统发育和分类上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紫菀中一个新单萜甙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gao等(1988)报道了紫菀(Aster tataricus L.f)中两个新单萜甙的结构。本文报道另一新单萜甙(1)的结构(图 1)。 4.5kg紫菀根的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苯、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物(40g)上硅胶柱。氯仿-甲醇(4:1)洗出物再经硅胶柱及制备薄层层析,得无色针状结晶(1)120mg。结晶(1)mp 68—70℃,Molish 相似文献
5.
6.
紫菀根中矿质元素及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紫菀根中的矿质元素和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矿质元素Cu、Zn、Fe、Mg、Ca、Mo、Mn、Se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42 .89、5 8.14、92 0 .93、2 5 48.2 5、392 5 .43、0 .6 5、5 2 .18mg·Kg- 1 、<0 .0 0 0 5mg·Kg- 1 ;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组氨酸 +精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2 6、17、40、36、190、36、37、80、8.7、4.5、13、41mg·Kg- 1 。 相似文献
7.
紫菀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开展紫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是提高紫菀产量和品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田间性状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取自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的44份紫菀种质进行性状和品质评价,并对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种苗质量三因素的变异程度为茎毛数>茎粗>芽距,室内发芽试验结果同样显示种苗的茎毛数对发芽率的影响最大,芽距最小;不同种源紫菀间的叶宽差异不明显,不同种源紫菀间的其他性状如叶长、株高和生长势等性状都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种源间的干重和紫菀酮含量差异明显,都表现出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源间叶长、叶宽和株高与生长势呈显著的正相关,干重和生长势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紫菀的干重和紫菀酮的含量呈负相关性;根据相似系数进行的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该研究明确了不同地区的紫菀为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遗传上发生了适应性的分化、变异,这为优良品种的选择和选育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贵州产小柴胡(B.tenue Buch.-Ham.ex D.Don)黄酮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乙醇浸膏的水溶性物质中分离出四种黄酮醇类成分。根据光谱分析、衍生物制备、酸水解及理化常数测定,分别鉴定为芸香甙(槲皮素-3-芸香糖甙)、水仙甙(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山萘酚和槲皮素。此类成分在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远志(Potygda tenuiflia Willd.)根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以及1 a生与2 a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还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远志根储藏物质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志的药用部位为其主根,发育过程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根,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并且产生多层栓内层薄壁细胞.2 a生远志根的基本结构与1 a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栓内层增加至10层以上.远志根的储藏物质主要是脂类物质及少量的多糖.远志皂苷积累在远志根的薄壁细胞中,而山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根的木栓形成层、栓内层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的化学成分,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咖啡酸乙酯(3)、豆甾-4,22-二烯-3,6-二酮(4)、豆甾-4-烯-3,6-二酮(5)、豆甾烷-3,6-二酮(6)、β-谷甾醇(7)和豆甾醇(8)。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牛膝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药材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根中的有效成分,用色谱技术从牛膝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水龙骨甾酮B(1),shidasterone(2),齐墩果酸(3),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O-甲酯(4),竹节参苷Ⅳa甲酯(5),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6),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9),(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10),(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甲酯(11)和亚油酸(12)。其中化合物2、6、7和10~12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得到。这有利于对牛膝根进行更好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解喙果皂帽花(Dasymaschalon rostratum)根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花旗松素(1)、(+)-儿茶素(2)、毛蕊异黄酮(3)、(-)-丁香树脂酚(4)、(-)-皮树脂醇(5)、lirioresinol A(6)、N-反式肉桂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和羟基酪醇(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8均无明显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分离技术,从其根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hydroxy-3-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 (1),高良姜苷A (2),heterophylloside C (3)、6''-O-vanilloylisotachioside (4)、3,4,5-tri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 (5)、香草醛(6)、丁香醛(7)、3,4-二羟基苯甲醛(8)、齐墩果酸(9)、桦木酸(10)、胡萝卜苷(11)、胡萝卜苷亚油酸酯(12)、(±)-lyoniresinol 2-O-a-rhamnoside (13)和(-)-9-acetyl-isolariciresinol 9''-O-a-l-rhamnopyranoside (14),其中化合物14为新的木脂素。 相似文献
16.
大叶桃花心木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化学成分,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5-dihydroxyxanthone(1)、1,6-dihydroxy-5-methoxyxanthone(2)、euxanthone(3)、1,2-dimethoxyxanthone(4)、(+)儿茶素(5)、(+)sesamin(6)、bis-(2-ethylhexyl)phthalate(7)、3-oxotirucalla-7,24-dien-21-oic acid(8)、(20S)-3β-acetoxy-24-methylenedam-maran-20-ol(9)、cycloeucalenol(10)、β-谷甾醇(11)、7-deacetoxy-7-oxogedunin(12)和7-deacetoxy-7α-hydroxygedunin(13),其中化合物1~4、6~10和13为首次从桃花心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从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ubsp.lingnanensis)茎枝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albanin A(1)、brosimone I(2)、cycloartocarpin A(3)、artotonkin(4)、albafuran A(5)、artocarpin(6)、artogomezianone(7)、β-香树素乙酯(8)、3,4-二羟基苯甲醛(9)、3,4-二羟基苯甲酸(10)、3-甲氧基-1,2-丙二醇(11)、β-谷甾醇(12)和β-胡萝卜苷(13)。这些化合物为首次从桂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中国菊科紫菀属一未详知种:匙叶紫菀(Aster spathulifolius Maxim.),发现于我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位于浙江嵊泗县的两个岛上,生于海滨岩石上,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图片.该种与普陀狗娃花[Aster arenarius(Kitam.)Nemoto]比较近缘,提供了这2种的详细形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异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heterophyllus)的二萜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牛津杯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及革兰氏阳性菌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的生长抑制活性和MIC值。从异叶三宝木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包括5个二萜类, 1个木脂素类,分别鉴定为trigonochinene E (1)、neoboutomannin (2)、6,9-O- dedimethyltrigonostemone (3)、stelltian B (4)、3,4-secosonderianol (5)、biondinin A (6)。化合物1、2、3、5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9.375、18.75、18.75、18.75 μg/mL。化合物2、3、4、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化合物1、2、3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硫酸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is L.)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 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Z)-3-hexenyl glucoside (1),(Z)-3-hexenyl 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2),erythritol-1-O-(6-Otrans-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 (3),2,3,4,5-tetrahydroxyhexyl-6-O-trans-caffeoyl-β-glucopyranoside (4), 1,2,3,4-tetrahydroxy-2-methylbutane-4-O-(6-O-trans-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 (5),咖啡酸 (6),迷迭香酸 (7),methyl rosmarinate (8),methylbenzoate-4-β-glucoside (9),benzyl-β-D-glucopyranoside (10),benzyl-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11),1,2-di-O-β-D-glucopranosyl-4-allylbenzene (12)及(+)-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13).其中,化合物1~5 和8~13 为首次从迷迭香属分离得到,并修正了化合物13 的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