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霞  王波  张天宇 《菌物研究》2007,5(4):229-232
分析了20株链格孢菌的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将酶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20株链格孢菌在37%的相似系数处明显分为大孢子组和小孢子组;大孢子组在52%的相似系数处分为6组,每组代表1个种,小孢子组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与形态分组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反映种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链格孢属真菌的种级分类,可作为传统形态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杆孢赤壳属一新组合(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昭清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3,32(2):292-296
长期以来,杆孢赤壳属被视为丛赤壳属的异名,最近才恢复其属级分类地位。臧氏丛赤壳在形态特征上与杆孢赤壳属的模式种Allantonectria miltina很相似,在子囊壳解剖结构、近圆柱形至柱棒状子囊、腊肠形子囊孢子等方面均表现出共性。二者间形态相似性得到了6个基因序列分析的支持,因而将臧氏丛赤壳转入杆孢赤壳属,建立新组合臧氏杆孢赤壳。  相似文献   

3.
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RAPD分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RAPD分析对38个不同寄主来源的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引物的RAPD扩增带型在种内是相似或一致的,而种间差异较大。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38个弯孢类炭疽菌菌株被聚为6个类群,群内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高,而群间遗传相似性较低;群与群之间分界明显,表明种的分界相当明显。因此,RAPD分析所反映的种间亲缘关系,将有助于疑难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近似种的区分。RAPD分析的结果还揭示了一些近似种的分类关系,如按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Colletotrichumtruncatum、C.circinans和辣椒炭疽菌C.capsici的许多菌株聚类在同一群内,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实验结果支持它们为同一个种。实验中还发现5条辣椒炭疽菌的特有片断,分别由引物OPE-14、OPH-15(2条)、OPM-12和OPM-20扩增产生。这些特异带的发现对该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召英  许忠顺  牟丹  许绍欢  杜飞  周家喜  邹晓 《菌物学报》2019,38(10):1710-1723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  相似文献   

5.
报道生于四川省枯树枝上的长蠕孢属两个新种,假喙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purirostrum和四川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ichuanense。假喙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可产生假喙,这是首次报道长蠕孢属的一个新的特征。四川长蠕孢与黄檀长蠕孢H.dalbergiae较相似,但是黄檀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大(长58-125靘,宽12-14靘),分生孢子梗细(宽10-12靘)。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6.
报道生于豆科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上的链格孢属真菌一新种,沙冬青链格孢Alternaria ammopiptanthi。此种不同于已从豆科植物上报道的5个长喙链格孢种(复喙链格孢A.multirostrata、决明链格孢A.cassiae、猪屎豆生链格孢A.crotalariicola、瓜尔豆链格孢A.cyamopsidis和长喙链格孢A.longirostrata),主要是其分生孢子的长喙不分枝和孢身细瘦。研究过的模式标本(PSNXAAFS267852)保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病害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张猛  张天宇  吴文平 《菌物学报》2004,23(2):179-182
报道生于四川省枯树枝上的长蠕孢属两个新种,假喙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purirostrum和四川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ichuanense。假喙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可产生假喙,这是首次报道长蠕孢属的一个新的特征。四川长蠕孢与黄檀长蠕孢H.dalbergiae较相似,但是黄檀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大(长58-125μm,宽12-14μm),分生孢子梗细(宽10-12μm)。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8.
报道生于豆科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上的链格孢属真菌一新种,沙冬青链格孢Alternaria ammopiptanthi。此种不同于已从豆科植物上报道的5个长喙链格孢种(复喙链格孢A.multirostrata、决明链格孢A.cassiae、猪屎豆生链格孢A.crotalariicola、瓜尔豆链格孢A.cyamopsidis和长喙链格孢A.longirostrata),主要是其分生孢子的长喙不分枝和孢身细瘦。研究过的模式标本(PSNXAAFS267852)保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病害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报道生于四川省枯树枝上的长蠕孢属两个新种,假喙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purirostrum和四川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ichuanense。假喙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可产生假喙,这是首次报道长蠕孢属的一个新的特征。四川长蠕孢与黄檀长蠕孢H.dalbergiae较相似,但是黄檀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大(长58-125靘,宽12-14靘),分生孢子梗细(宽10-12靘)。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0.
球壳孢目真菌DNAGC含量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得球壳孢目5属14种19个菌株DNAG十Cmol%的变化范围为48.08~53.7,平均值为51.12,与文献报道的丝孢菌类的平均值接近,也与子囊菌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提示该类群的种类及其与大多数丝孢菌间在系统演化上似具一定的同源性,与形态分类对半知菌的处理相吻合,也为其有性阶段大多属子囊菌这一事实提供了佐证;各属、种GC值接近,且相互间有交叉,种内菌株间差异小于2%,方差分析显示属间差异不显著,故认为GC含量分析不宜用于球壳孢目属、种级分类单位的划分,但可作为排除性指标辅助某些种类的否定性判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杜鹃花属高山杜鹃亚组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一篇关于杜鹃花属高山杜鹃亚组数量分类的文章,记录了一个具有45个OTU's×46个性状的原始数值矩阵。对性状标准化以后,计算相关矩阵和距离矩阵,这些矩阵作为每一对OTU's之间的相似性定量的表示。然后在这些矩阵上计算各种方法的聚类,有单联、全联、UPGMA,WPGMA,重心,中线等等。以综合比较系数(见表 3)作为好的分类判别标准,最后选取相关系数矩阵作为运算结果。(见图)展示出WPGMA的树系图。Ⅰ.树系图所显示的结果有助于揭示类群的分类和演化规律:高山杜鹃亚组应分为两群,即高山群和坚挺群。  相似文献   

12.
岳海梅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07,26(2):202-210
对供试小孢子链格孢菌株的内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进行扩增,大部分菌株都可获得PCR产物。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不同种小孢子链格孢endoPG基因核苷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表现在氨基酸水平,这些差异可以作为一些种如梨黑斑链格孢、长柄链格孢区分的分子性状。利用邻近结合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所有菌株被分为8个聚类组。在系统发育树上,链格孢的一些不同分离物被聚在不同组中,而细极链格孢、链格孢的部分菌株、苹果链格孢、柑橘链格孢、粗柠檬褐斑链格孢、橘树链格孢被聚为一组,显示根据形态学特征划分的这些种与分子性状的不一致性。endoPG基因核苷酸序列富于变化,为小孢子链格孢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白菜种传黑斑病菌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来自国内外的20株白菜黑斑病菌及近源种为研究材料,进行了5.8SrDNA及其侧翼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黑斑病菌及其近源种真菌核糖体5.8SrDNA及其侧翼ITS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上有更大变异,而且ITS1的序列长度变异比ITS2的大;而种内虽然各菌株的寄主和地理来源不同,但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白菜黑斑病菌3个种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甘蓝链格孢A.brassicicola和萝卜链格孢A.japonica虽然地理来源和寄主不同,但种内的不同菌株均在一个独立的聚类组中,种之间以及其和链格孢属内其它种在聚类关系上能明显分开,可基于该区进行黑斑病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4.
雪雀属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雀形目:文鸟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雀属Montifringilla7种36个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单元,进行支序分析。以麻雀属Passer、石雀属Petronia部分种类作为比较外群,讨论雪雀属的分类地位及其与近缘属麻雀属、石雀属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了雪雀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的结果表明雪雀属为单系群,建议将雪雀属划分成两个亚属,讨论了雪雀属种类在进货上的位置,在3个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中,麻雀属类群较原始,雪雀属类群较进化,石雀属在进货中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15.
小孢子链格孢OPA2-1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引物对OPA2-1L/OPA2-1R对供试小孢子链格孢菌株OPA2-1区段进行扩增,所有菌株都可获得PCR产物。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不同小孢子链格孢种OPA2-1核苷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利用邻近结合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被分为8个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长柄链格孢A.longipes、树状链格孢A.arborescens明显被归于不同分支,显示OPA2-1核苷酸序列对这些种均具有区分能力;链格孢A.alternata的一些不同分离物被聚在不同组中,说明链格孢A.alternata存在明显遗传差异,可能为一个复合体。OPA2-1核苷酸序列富于变化,可作为小孢子链格孢系统发育研究的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相似文献   

17.
运用支序分析方法和Hennig86软件探讨了柄眼目瓦娄蜗牛科瓦娄蜗牛属中国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国瓦娄蜗牛属种类现已知16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也分布在亚洲北部和西部,欧洲大部以及北美东南部。选择Acan-thinual属的代表种A.aculeata作为外群。系统分析所用特征为瓦娄蜗牛届的19个形态学特征。运用命令mh^*;和bb^*;对原始数据集进行运算,并进行逐步加权处理,结果共得到步长=102,CI值=61,RI值=83的同等简约树一株。选择该树作为支序分析的首选支序图。支序分析的结果初步将中国瓦娄蜗牛属的16个种分为两群:西部瓦娄蜗牛群和东部瓦娄蜗牛群。运用扩散-隔离分析方法对该属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瓦娄蜗牛居中国种类现有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在中新世以前主要由该属的祖先在其起源地内蒙古一带逐步向现有分布地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数值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陈斌 《昆虫学报》1989,32(3):341-349
本文选取不同地区的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Ganglbauer)、光肩星天牛A. glabripennis(Motsch ulsky)及类似的有代表性的雄性个体作为分类单位(OUT),利用27个性状,分别进行了不同相似性系数基础上的UPGMA法及等价类的模糊聚类法Q型分析,R型聚类分析,也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是一致的.A. nobilis及分布于北方的A. glabripennis不仅在表型图上形成差异很大的两类元,而且在成虫、雄性外生殖器和幼虫上都存在系列特征差异,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种级相似性系数水平在四个Q分类结果中分别是1.75、1.38、0.15和0.77.以四川为分布中心的A. glabripennis和西北的相比达到种级水平,表现出系列特征差异,认为它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