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知脑室注射硫化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吗啡镇痛效应(用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作测痛指标)有对抗作用。本工作研究了脑室注射CCK-8对吗啡引起的大鼠丘脑两侧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同时电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1)腹腔注射吗啡(10mg/kg)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PEN)和加强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2)脑室注射CCK-8(15ng/15μl)能对抗吗啡引起PEN放电的抑制作用和PIN电活动的加强作用。无硫CCK-8对吗啡的效应没有对抗作用。(3)注射CCK-8可同时对抗吗啡对束旁核中一个PEN的抑制作用和一个PIN的加强作用。上述结果与甩尾阈测痛的结果一致,即CCK-8对吗啡引起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文报告利用家兔脑室內注射和脑內微量注射方法,在保持中枢神經系統完整的条件下,研究嗎啡鎮痛作用部位的結果。 (二)脑室內注射20微克(相当于靜脉剂量的1/500—1/1000左右)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鎮痛作用。注射后1—4分钟即表現作用。根据药液分布的范围等推測作用部位在第四脑室以上水平。 (三)脑室內注射嗎啡对光热刺激鼻部或后肢的痛反应都有效,对电刺激牙髓的痛反应也有效。脑室內注射多种其他药物不产生鎮痛作用。因此鎮痛是全身性的,而且是嗎啡特异作用的表現。 (四)脑內微量注射嗎啡以第三脑室周围灰貭作用最明显,10微克剂量即有鎮痛作用。側脑室壁的尾状核、透明隔以及皮貭下其他部位,注射較大剂量仍无鎮痛作用。 (五)本文提出第三脑室壁灰貭是嗎啡发揮鎮痛的作用部位的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Peng XL  Gao XL  Chen J  Huang X  Chen HS 《生理学报》2003,55(5):516-524
研究市售中药制剂鸡矢藤注射液和野木瓜注射液有无抗伤害及抗炎作用。采用两种持续性痛动物实验模型——蜜蜂毒(bee venom,BV)模型和福尔马林(formalin,F)模型,评价鸡矢藤注射液和野木瓜注射液系统给药对持续性自发痛反应、原发性热和机械痛敏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效果。成年清醒大鼠足底皮下注射BV(0.2%,50μl)不仅可诱发注射侧长达1h以上的、持续的、单相性的自发痛反应(其表现为自发缩足反射行为)和之后出现的持续3—4d的原发性热和机械痛敏现象,而且注射爪出现明显的红、肿等炎症反应。皮下注射F(2.5%,50μl)则产生双相性自发痛反应。与盐水组比较,致痛前系统给予0.32、1.6和9.0ml/kg三个剂量的500%鸡矢藤注射液或250%野木瓜注射液,对BV或F诱致的1h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致痛5min后分别给予鸡矢藤或野木瓜注射液对BV或F诱发的自发痛反应也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致痛前或致痛后静脉注射鸡矢藤注射液或野木瓜注射液对BV诱致的原发性热/机械痛敏及炎症反应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纳洛酮(一种非选择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不能翻转鸡矢藤或野木瓜注射液对BV产生的自发痛反应的镇痛作用,提示其镇痛作用不是由内源性阿片受体介导。本研究结果证实鸡矢藤或野木瓜注射液能预防和缓解临床持续性自发痛,但是对原发性热/机械痛敏及炎症反应均无抗伤害效应和抗炎作用。在中药镇痛抗炎有效成分的筛选和评价中,BV模型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赵涤尘  徐屯  孙明智 《生理学报》1988,40(4):326-334
在54只大鼠上,用两支微电极同时记录神经元放电的方法,研究了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对丘脑束旁核(Pf)和中脑网状结构(RF)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脑内ACh含量增加时,Pf和RF中两个痛兴奋神经元(PEN)的电活动同时减弱,两个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同时加强,Pf中一个PEN电活动减弱的同时RF中一个PIN电活动加强,或者相反。阿托品可以阻断ACh的上述作用。这提示,ACh对不同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的影响是通过M胆碱能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大鼠杏仁核簇与痛觉调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伤害性刺激对大鼠杏仁核簇中各亚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串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神经元放电。结果:杏仁核簇中多个亚核均存在痛反应神经元。伤害性刺激使痛兴奋神经元(PEN)诱发放电频率增加;使痛抑制神经元(PIN)诱发放电频率降低,并出现放电频率极低现象;两类神经元电活动相互配合。腹腔注射吗啡(10mg/kg)可以对抗伤害性刺激对痛反应神经元的作用。结论:杏仁核簇中的部分亚核在感受、整合和传递痛觉信息方面起一定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处理痛觉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Wang PF  Zhang YQ  Qiu ZB  Zhao ZQ 《生理学报》2004,56(3):295-300
实验以清醒大鼠的缩腿潜伏期为指标,观察了腹腔注射美普他酚及其同分异构体112824和112825对角叉菜胶引起的热痛敏的影响.外周炎症由单侧足底注射角叉菜胶(2 mg/100 μl)引起.注射角叉菜胶3 h后,注射侧后肢局部红肿及热痛过敏反应达到高峰,持续数小时.腹腔注射0.1 mg/kg美普他酚对炎症和非炎症侧后肢的缩腿潜伏期无明显影响(P>0.05,n=8).腹腔注射1mg/kg和10 mg/kg美普他酚对炎症和非炎症侧后肢产生明显的抗痛敏和抗伤害效应,且对炎症侧缩腿反应的抑制(抗痛敏)作用明显强于非炎症侧(抗伤害)(P<0.05,n=8~11).预先腹腔注射1.5 mg/kg纳洛酮明显阻断美普他酚引起的抗伤害和抗痛敏效应.腹腔注射美普他酚的同分异构体112824(1 mg/kg)和112825(1.5 ms/kg)可产生与美普他酚类似的抗痛敏作用,该效应可被预先腹腔注射1.5 mg/kg纳洛酮完全阻断.提示美普他酚及其同分异构体具有明显抗伤害和抗痛敏作用,且以后者为强.该作用主要通过mu阿片受体介导.本研究为扩展美普他酚及其同分异构体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枢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侧脑室注射催产素(OT)及抗催产素血清(AOTS)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注射50 ngOT 后80min 内,大鼠痛阈比注药前增加20—38%。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的痛阈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增高(p<0.01—0.001),侧脑室注射 OT 后电针期内,痛阈增加139—234%,与生理盐水电针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OT 的剂量在25—100ng 范围内,其增强电针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注射 AOTS 后,电针镇痛应明显低于注射正常兔血清(NRS)组(p<0.05—0.01)。上述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 OT,既可提高痛阈又可明显地增强电针镇痛效应,而用 AOTS消除内源性 OT 的作用后,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OT 在电针镇痛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缰核痛相关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和吗啡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缰核痛相关神经元对经典镇痛药吗啡的反应,了解缰核的痛觉属性.方法:实验在浅麻醉下的成年大鼠进行.通过脑室插管微量注射,或经五管微电极电泳吗啡、纳络酮、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等,并记录缰核内痛相关神经元的单位放电.结果:在内侧缰核、外侧缰核记录的痛相关神经元放电,又可分为痛兴奋性神经元和痛抑制性神经元.在缰核微电泳吗啡后,痛兴奋性神经元以抑制反应为主,痛抑制性神经元以兴奋反应为主.微电泳纳洛酮可以翻转吗啡对缰核的作用.在吗啡耐受大鼠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LHb痛相关神经元表现为镇痛效应的数量远大于MHb痛相关神经元的,表明外侧缰核受吗啡的作用程度高于内侧缰核.对吗啡耐受大鼠脑室注入CCK拮抗剂后,再由腹腔注射吗啡,可减弱对吗啡的耐受程度.反之,在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10 min后,侧脑室注射CCK-8(15 ng/10μl),CCK-8可拮抗吗啡对LHb的镇痛作用,但对MHb的拮抗作用不明显.结论:缰核的痛兴奋性神经元和痛抑制性神经元对伤害性(痛)刺激敏感而不易发生适应.其中外侧缰核神经元对吗啡的敏感性高于内侧缰核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张丽娟  徐屯 《生理学报》1990,42(6):585-590
本实验观察了视前区(POA)内微量注入阿片样物质对丘脑束旁核(Pf)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影响。结果如下:(1)POA 内微量注射高浓度吗啡(10μg/μl)能显著抑制 Pf 内大部分(20/26)痛兴奋神经元(PEN)的痛诱发放电,其中3个神经元注药后对伤害性刺激转变成抑制反应;POA 内微量注射低浓度吗啡(1μg/μl)也显著抑制 Pf 内大部分(19/23)PEN 的痛诱发放电。(2) POA 内微量注射两种浓度的吗啡,均使大多数痛抑制神经元(PIN,共27/33)的完全抑制时程缩短。上述结果提示,POA 内阿片样物质对 Pf 内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已建立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条件位置逃避(CPA)行为模型,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学记录技术,结合行为观察研究大鼠发生CPA反应时前扣带皮层(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方法:电极制作,电极埋置,在体多通道技术记录清醒大鼠r 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及其CPA行为记录。结果:1自制的多通道阵列电极可成功记录到AC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2大鼠脚掌注射CFA前后分别与不同环境匹配后,大鼠处于"痛环境"与"非痛环境"时ACC神经元spike的发放频率分别为痛环境(0.85±1.38)imp/s,非痛环境(0.22±0.97)imp/s(P0.05,n=26);3行为学分析痛环境适应前(303.55±61.77)s对比痛环境适应后(140.32±33.52)s(P0.05,n=6)。上述结果显示,脚掌注射CFA的大鼠处于痛环境时诱发ACC神经元spike放电频率增强与行为上的逃避反应同步发生;脚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并无上述反应趋势。结论:大鼠r ACC脑区神经元电活动与疼痛所致的痛厌恶相关情绪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在甲醛诱导的大鼠自发痛和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鞘内注射的方法,在甲醛炎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分别给予HO抑制剂Znpp和HO激动剂Hemin;采用加权积分法对痛反应进行评分以代表痛反应程度;采用观察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表示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程度。结果:Znpp各剂量组与单纯甲醛组相比,大鼠痛反应评分明显降低,且Znpp剂量越大,对大鼠痛反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单纯甲醛组相比,Znpp各剂量组大鼠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无明显变化,而非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升高,且Znpp的剂量越大,这种改变越明显。正常大鼠鞘内注射HO的激动剂Hemin后,双侧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降低。结论:鞘内给予HO抑制剂可明显抑制甲醛诱导的自发痛反应及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程度;正常大鼠鞘内给予HO激动剂可诱发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产生,提示HO/CO系统参与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过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实验性高血糖大鼠血糖变化对病理性痛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造高血糖大鼠模型,并以生理盐水处理大鼠做为对照.在大鼠后足注入蜜蜂毒,观察其自发痛、持续性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的变化.结果:在高血糖状态下,左足底注射蜜蜂毒引起大鼠持续性自发缩足反射的次数增加;对于病理性痛反应,与基础水平比较,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阙值均降低(P<0.05),但是实验组大鼠和生理盐水组大鼠热刺激的反应性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较生理盐水组大鼠降低(P<0.05).结论:高血糖大鼠皮下注射蜜蜂毒诱导外周组织局部炎症后,可引起大鼠的持续性自发缩足反射增强和热及机械痛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尾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为痛觉调节的中枢机制和镇痛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尾核内神经元放电,观察尾核内分别注入Ach、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生理盐水等药物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表现,即痛兴奋神经元(PENs)的频率净增值(NIV)、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PINs)的NIV、抑制时程(ID)的改变。结果:大鼠尾核内注射ACh可以减少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尾核内痛相关神经元PENs的NIV,延长潜伏期,增加PINs的NIV,减少ID。尾核内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产生和ACh类似的作用,而注射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则表现相反的效应。结论:外源性ACh能够调节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减弱痛觉在大鼠尾核中的传递作用,表现出镇痛效应,且可能主要与毒蕈碱受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痛是否可诱导脊髓神经元凋亡以及一氧化氮(NO)对甲醛炎性痛诱导的大鼠痛反应以及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大鼠自发痛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甲醛炎性痛可诱导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加,于注射甲醛后3d时最为明显。预先鞘内注射NOS抑制剂L-NAME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足底注射甲醛诱导的大鼠第一相和第二相痛反应,并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足底注射甲醛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过程;正常大鼠鞘内注射L-Arg也可诱发出伤害性反应和脊髓神经元凋亡。结论:甲醛炎性痛可诱导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于注射甲醛后3d神经元凋亡最为明显;炎性痛诱导的NO产生增多促进了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并在炎性痛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Qi WX  Lu CR 《生理学报》2003,55(1):101-104
本实验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动物痛模型上观察了鞘内单纯注射生理盐水 (NS)、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naloxone)、强啡肽A [DynA (1 17) ]以及先用MK 80 1或纳洛酮再注射DynA (1 17)对动物的行为痛反应的影响。大鼠后肢脚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出现的行为痛反应显示有 2个时相 ,即首先出现持续较短的第一时相和 3~ 6min后出现的持续较长的第二时相。实验结果显示 ,各组的第一时相无明显差异 ;而第二时相则有差异 :鞘内注射DynA (1 17)组第二时相痛反应持续时间 (489 5± 2 2 5s)明显较单纯鞘内注射NS组(3 44 7± 12 9s)、MK 80 1组 (3 3 1 4± 2 0 7s)和纳洛酮组 (3 5 2 5± 18 4s)长 (均为P <0 0 1) ;而先用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后再注射DynA (1 17) ,则第二时相行为痛反应的持续时间 (2 85 7± 19 4s)较单纯注射DynA (1 17)组明显缩短 (P <0 0 1) ,但与单纯鞘内注射MK 80 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先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后再注射DynA (1 17) ,则动物的第二时相行为痛反应 (473 8± 17 8s)与单纯注射DynA (1 17)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而与单纯注射NS组或纳洛酮组相比则明显增强 (分别为P <0 0 1)。因此本实验结果提示 :(1)在脊髓水平的DynA(1 17)具有促进福尔马林所诱导的第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索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多巴胺D1受体参与痛情绪反应的调节作用。第一天大鼠适应环境并记录检测指标的基础值;第二天预先在ACC给予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或激动剂SKF-38393,然后大鼠左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0.08 mL),与特定环境匹配后建立条件位置逃避(conditioned placeavoidance,CPA)反应;第三天同步观察大鼠在痛环境中的CPA反应与ACC脑区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随后进行旷场行为、机械痛行为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测试;在另外一组实验中,给予大鼠足底注射生理盐水(NS),ACC脑区预先给予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并进行上述同样的实验观察。结果显示:(1)相比于对照组,足底注射CFA的大鼠PWL与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 <0.05);(2)注射CFA组的大鼠在“痛环境”和旷场中心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 <0.05);(3)预先在ACC注射...  相似文献   

17.
慢性实验中,电刺激清醒家兔内脏大神经模拟内脏痛刺激,以前肢回缩反应(Withdrawreaction,WR)为痛反应指标,探讨了背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对WR阈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侧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2μg/2μl,可显著提高兔WR阈值,作用维持20min。(2)该效应对剂量有依从关系,并能被静脉注射0.4mg/kg纳洛酮拮抗。(3)海马内微量注射埃托啡后,WR阈值提高和呼吸频率抑制呈分离现象。提示:海马内阿片受体可能参与内脏痛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Sun YY  Luo C  Li Z  Chen J 《生理学报》2004,56(3):321-327
为进一步了解孤啡肽在脊髓水平是否具有抗伤害及抗炎作用,本实验在具有多种痛行为表现的蜜蜂毒模型上观察了鞘内注射孤啡肽对大鼠一侧后足底注入蜜蜂毒所诱致的同侧自发缩足反射、原发热和机械性痛敏以及注射部位炎症反应的影响,同时观察了新的高选择性孤啡肽受体拮抗剂CompB的作用.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鞘内注射孤啡肽(3、10、30 nmol/10μl)对蜜蜂毒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的抑制作用随剂量提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37±7,43±6and57±11%(三个剂量vs对照,P<0.05);而对蜜蜂毒诱发的注射部位炎症反应(爪体积、爪背腹厚度和蛋白渗出的增加)无显著影响.CompB(30 nmo1)可完全翻转10 nmol孤啡肽对自发缩足反射的抑制作用.鞘内单次或重复注射孤啡肽(10 nmol/10μl)对蜜蜂毒诱致的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均无作用.本实验结果提示,外源性孤啡肽在脊髓通过孤啡肽受体的介导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但是它可能仅对持续性自发痛有抑制作用,而对热和机械性痛敏及炎症反应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Zhang XJ  Xu MY  Lv N 《生理学报》2005,57(1):66-70
本文研究了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MDA受体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对人鼠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c)痛兴奋神经元(pain-excitation neurons,PEN)痛诱发反应的影响。电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NAc的PEN放电,观察脑室内注射Glu和NAc内注射MK-801对大鼠NAc中PEN伤害性诱发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伤害性刺激可使NAc的PEN电活动增强;脑室内注射Glu(10nmol/10μl)可使NAc的PEN伤害性诱发放电频率增加;NAc内注射MK-801(1.0nmol/0.5μl)可阻断这种作用;MK-801本身也可部分抑制PEN伤害性诱发反应。上述结果表明,Glu对PEN伤害性反应的易化作用是通过NMDA受体介导的:Glu和NMDA受体参与NAc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外周神经伤害性刺激的各类反应是否都属于痛敏反应,在氯醛糖麻醉的36只猫上观察了束旁核神经元对强电流刺激外周神经与动脉注射缓激肽的放电反应。根据放电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可将观察到的162个单位对强电流刺激外周神经的反应分成四种类型。1.短潜伏期反应,69个单位。2.长潜伏期反应,15个单位。3.短-长潜伏期反应,37个单位。4.自发放电抑制,41个单位。静脉注射芬太尼不能抑制短潜伏期反应,动脉注射缓激肽不能诱发这类神经元放电,说明这类反应不是痛敏反应。其它三种反应,都可为静脉注射芬太尼所抑制或减弱,又可为动脉注射缓激肽所诱发,说明这三类反应都属于痛敏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