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04,24(10):2171-2177
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的种群构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分蘖株在斑块中心由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圈层由 3个龄级组成。根茎在斑块中心和中间圈层均由 2~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层由1~ 2个龄级组成。潜在种群冬性苗和分蘖节芽总量各圈层均由 4个龄级组成。斑块中心的分蘖株种群为稳定型年龄结构 ,向外发展至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潜在种群在各圈层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在水淹羊草草甸的恢复过程中 ,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均呈不断扩展的趋势。在生存空间充足时 ,羊草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里可以繁殖多个世代。通过羊草根茎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羊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的生长季末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分株由分蘖株和分蘖苗组成,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又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羊草分株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内可以繁殖4个世代,按分蘖节的繁殖世代划分龄级,现实与潜在无性系构件的年龄谱均以1龄级比重最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明显减少,呈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羊草无性系分株的生产力主要与分株形成及生长的时间长短有关,形成时间越早、生长时间越长的分蘖株对无性系的物质生产和营养繁殖的贡献越大,羊草无性系在空间扩展与物质贮存上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赖草无性系构件的形成与空间扩展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 赖草无性系生长的可塑性较大.在移植当年,赖草经过153 d的生长,4个无性系中最大的为215个分蘖株,是最小(40个)分蘖株的5.4倍,均遵循着相同的指数生长规律.在2个年度8个赖草无性系样本中,其分蘖株、根茎和芽3种构件之间数量与生物量以及3种构件的数量特征与无性系空间大小的变化均有较好的规律性. 赖草分蘖株数量与直径之间为幂函数异速生长;分蘖株和根茎生物量及芽数与直径之间均为指数异速生长;分蘖株及根茎的数量和生物量与所占面积之间均为线性同速生长.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且没有种间竞争条件下,赖草无性系采用先生存后发展的构件生长策略,并充分发挥无性系的持续更新潜力.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野古草种群构件结构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程程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15,35(8):2609-2615
野古草是根茎型无性系禾草,在松嫩平原草甸经常形成单优种群落。采用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分株按营养繁殖世代划分龄级、根茎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龄级的方法,对松嫩平原单优群落和混生群落的野古草种群构件结构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初期两群落野古草种群均以春性分株和根茎芽占优势,且分株及芽构件结构相对稳定,芽库的输出率单优群落为80.4%,混生群落为62.5%;整个生长季分株由2—3个龄级组成,1a分株数量是2a的2.9—10.2倍,其生物量各月份所占比例平均为93%,随着龄级的增加依次明显减少,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由3—4个龄级组成,根茎累积长度及生物量均以2a占绝对优势,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分株生产力1a明显高于2a,对种群贡献最大;根茎贮藏力除个别月份以3a、4a最高外,两群落大部分以2a最高,在生长季后期,1a根茎物质积累的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5.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建植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苗由4个龄级组成,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无论是分蘖株,还是分蘖苗,均以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经统计分析,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6.
阿尔泰狗哇花为根蘖型菊科多年生无性系草本植物.采用主根芽区的繁殖世代数划分分株和芽龄级的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杂类草草甸阿尔泰狗哇花无性系种群不同构件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分株构件和芽构件均由4个龄级组成.在孕蕾期,分株构件中1龄级占22.6%、2龄级44.8%、3龄级28.8%、4龄级3.8%,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在乳熟期,生殖分株构件以2龄级比重最大,占45.6%,4龄级最小,占0.8%,为稳定型年龄结构;而营养分株构件以1龄级比重最大,占47.5%,4龄级最小,占1.1%,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5年.不同生育期分株构件的生产力均以2龄级最高.在乳熟期,1龄级分株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4龄级分株的生产力已普遍减弱.芽库中潜在种群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形成规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 ,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 ,野大麦无性系的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芽和冬眠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 ,在生长季末期 ,野大麦无性系的芽库由 5个龄级组成 ,苗库由 4个龄级组成 ,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苗库对潜在无性系的贡献将远远大于芽库。结合建植时间估计 ,人工草地野大麦的分蘖节最多存活了两个年度 ,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最多可繁殖 4个世代。野大麦无性系的根茎芽数、分蘖节芽数、总芽数、总苗数、总冬眠构件数均随着丛径、丛面积和亲株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长。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各组分具有相同的形成规律 ,但在形成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为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级蘖在无性系生殖生长中占绝对优势。分蘖株龄级越高,其数量增长速率越小,对无性系物质积累的贡献越小,1、2龄级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随着无性系丛径和总蘖数的增加而增长,3龄级蘖与总蘖数间呈直线相关。平均单蘖生产力随着龄级增加而下降。生殖蘖平均单蘖重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性系中1龄级蘖平均单蘖重体现出一定的密度调节作用,无性系潜在种群也为明显的增  相似文献   

9.
Li HY  Yang YF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1982-1986
对松嫩平原杂类草草甸和榆树疏林草原上大油芒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各龄级构件的物质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和2006年中,2个生境的大油芒种群分蘖株均由2~3个龄级组成,根茎由4个龄级组成,分蘖株和根茎均以1a和2a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呈增长型或稳定型;分蘖节芽以1a或2a者占优势,根茎顶端芽在芽库中所占比例为29.4%~45.0%,对翌年种群的更新具有重要作用;分蘖株、根茎的物质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均以1a或2a构件最大,根茎比分蘖节具有更旺盛的营养繁殖力.  相似文献   

10.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末羊草种群的腊熟期,3种生境种群分蘖株均由3个龄级组成,林间风沙土生境为1 080株.m-2,沙土生境为1 290株.m-2,草甸土生境为1 011株.m-2,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分蘖株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均由4个龄级组成,以沙土生境最多,累积长度为8 000 cm.m-2,草甸土生境最少,为6 948 cm.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各生境根茎物质的储量随着龄级的升高而降低。芽均由4个龄级组成,其数量以草甸土生境最大,为2 279个.m-2,沙土生境次之为2 113个.m-2,林间风沙土生境最少为1 410个.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多年生无性系禾草主要依靠营养繁殖实现种群的持续更新,而各类芽和由芽形成的苗为其种群进行营养繁殖的潜在种群。通过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利用营养繁殖世代数划分分株、根茎和各类型芽和苗的龄级,对松嫩平原封育草甸、长期割草草甸、封育积沙草甸和林间草地的羊草潜在种群组成和大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末期,羊草的潜在种群均由根茎芽和各龄级分蘖节向上生长的芽以及根茎苗和分蘖节苗组成。在4种生境条件下,羊草分株潜在种群由3~4个龄级组成,1~4龄级根茎均可形成潜在种群,其中,根茎潜在种群占整个羊草潜在种群数量比例为68.3%,占绝对优势。1龄分株和根茎产生的潜在种群占总体的60.2%,是潜在种群组成的主要部分,是种群更新的主要来源。分株潜在种群数量以长期割草草甸最高,根茎潜在种群数量以封育积沙草甸最高。营养繁殖力均以年轻龄级分株和根茎最高,根茎的营养繁殖力是分株的10.0倍,在羊草种群营养繁殖过程中始终占据优势。羊草的潜在种群构成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变异较大,但体现出对生境差异的趋异适应。  相似文献   

12.
放牧干扰对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茎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典型的无性系禾草。在松嫩平原,根茎冰草的分蘖节最老为4龄,可存活5个年度。不同季节的放牧干扰可导致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分蘖株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放牧样地和夏秋休牧样地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分蘖株的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力均最大。4龄分蘖株均已丧失了营养繁殖力。营养繁殖芽的年龄结构可以更好地预测预报无性系种群和群落的未来。全年放牧可保护稳定型年龄结构,冬季放牧可保持增长型年龄结构,夏秋休牧可使种群发展为增长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将仍然保持单优势种群落,全年放牧地将仍为混生群落,夏季林牧样地具有向着单优势种群落演替的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无性系分株的建成及其年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为根蘖型多年生草本菊种植物。在生长季后期,新生肉质细根向地表生长形成根蘖芽,根蘖芽成株后形成主根。经过对大量样本观察。创建了按形态特征对根蘖型草本植物种群无性系分株和芽的年龄划分方法,以及对主根生活年限的估计方法。分株年龄是按主根芽再生的次数划分,新根蘖芽成株为1a,1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2a,2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3a。新根蘖芽为0a芽,其它龄级与分株的龄级相一致,即1a分株主根芽为1a芽,2a分株主根芽为2a芽,在松嫩平原割草草场,全叶马兰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4年,分株的生产力种群水平以2a最高,个体水平以1a最低,并随着龄级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在生长季初期以3a分株的生产力最高,进入中期以后则1a最低,并随着龄级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在生长季初期以3a分株的生产力最高,进入中期以后则1a分株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用秋末新生根蘖数量和现时种群数量可以较准确预报翌年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芽库中潜在种群数量是现时种群数量的2倍以上,但不意味着种群将发生疯长,而是为替补所做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4.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引  言羊草 (Leymuschinensis(Trin .)Tzvel.)是典型的无性系根茎禾草 ,营养繁殖力强 ,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草地有广泛分布 .羊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是我国优良的牧草之一 ,多年来一直是草地学和生态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并已开展到生物学的各个层次水平[1~ 3 ,8] .但对羊草无性系种群的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年龄结构及营养繁殖特性等方面[4~ 7] .本文以天然草地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种群在不同干扰地段的变化进行了现实种群与潜在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为羊…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两个趋异类型羊草无性系种群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嫩平原上羊草(Leymus chinensis(Tzvel.)Tzvel.)有两个趋异类型:灰绿型和黄绿型。两个类型羊草的分蘖节一般均存活2~4年,最多可存活5年;根茎一般存活2~3年,最多可存活4年。两个类型无性系种群的分蘖株均为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类型。种群根茎的累积长度,灰绿型为18035cm/m~2,黄绿型为21218cm/m~2,其中,均以1、2龄占绝对比重。两个类型均以1龄分蘖株生产力最大,至3龄分蘖株明显减小;各龄根茎的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直线下降;1龄根茎的营养繁殖力甚强,至8月中旬所形成的芽数均已远远多于地上全部分蘖株数;2龄根茎尚存在较小的营养繁殖潜力,3、4龄根茎均已丧失了营养繁殖力。两个类型羊草无性系种群都是通过根茎芽补充更新。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shoot system of Lolium perenne may be considered as being made up of two components,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illers and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mean tiller. These three relative growth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twenty-two clones of Lolium perenne growing in twenty-eight environments. Analyse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environment were responsible for a greater amount of variation than ei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clones 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For each clone it was possible to calcul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shoot and its two components as they varied with the environments. The relationships held irrespective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ltered to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relative growth rates. In all clones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shoot was found to be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both components. In seventeen clo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ments of the two components was constant. In five of the clones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shoot at low values was due more to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tillers than to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the mean tiller. At high values the opposite occurred.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theory of 'nutritive diversion' and in relation to the proportion of lateral buds which produce till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