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孕蝎饲养繁殖器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氏钳蝎(Buthsu martensi)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传统的药用野生动物。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近年来有些地方在人工养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孕蝎产仔期间性喜安静场所,一般都需要单独饲养,避免惊扰。在其产仔之后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物,否则母蝎会残食仔蝎。因此,解决母蝎孕期的饲养繁殖器具是人工养蝎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室在对马氏钳蝎开发利用的研究过程中,设计并制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方便的孕蝎饲养繁殖器具,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 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C)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伪蝎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er Weygoldt(1969)编写出版了伪蝎生物学,内容丰富翔实,包括外部形态、内部解剖学与生理学、运动与一般行为、生殖与发育、胚胎后发育和蜕皮、寿命与衰老、生态学以及进化与分类系统学等,并附有大量的精细插图.本书侧重的是伪蝎生物学,附带了极少的进化与分类系统,但与当前的进化研究与分类系统相比,内容已显陈旧(如当时世界伪蝎种数1500,现已知3385).本书自出版至今没有再版.我国对伪蝎目动物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分类学均了解甚少.在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下,我国于今年已启动伪蝎目分类项目.为了促进我国伪蝎研究,引发对伪蝎的兴趣,我们翻译了本书.为体现近年世界对伪蝎的研究进展,我们增加了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蚊蝎蛉捕捉足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江丽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8,51(7):745-752
依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扁蚊蝎蛉Bittacus planus Cheng和缠绕蚊蝎蛉Bittacus implicatus Huang et Hua成虫足的外部形态、肌肉组织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蚊蝎蛉成虫三对足结构相似,均为捕捉式,以高度特化的跗节捕捉猎物,各跗分节间具发达的关节、凹槽和爪缩肌肌腱膨大区,第4和5跗分节的齿形成嵌合构造,在昆虫纲中为该类群独有特征。首次发现胫节伸肌b由腿节基部发出的一小块三角形肌肉组织和一条长肌腱组成; 爪缩肌肌腱在第5跗分节凹槽末端有一突起,收缩时突起羁绊于凹槽内的“Y”字形底托。分析了成虫捕食行为与捕捉足构造之间的关系,并简要比较了蚊蝎蛉捕捉足与螳螂捕捉足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花面狸选配和配种方式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面狸10—22个月龄性成熟,繁殖利用期母兽1—10岁,公兽3—7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兽同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39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87.1%;异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07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64.3%。年龄选配以壮年配壮年最好,胎平均产仔4只,胎产3仔以上占100%;亚成公兽配亚成母兽,老年公兽配亚成母兽和老年母兽效果不佳。配种方式以一公一母、多公多母及双重配种效果好,胎平均产仔分别为4.3、3.2、3.06只,胎产3仔以上分别为100%、77.6%、72.2%。一公多母配种效果差,胎平均产仔2.86只,胎产3仔以上仅为57.1%。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采于中国西藏等蝎属1新种——西藏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tibetanus sp.nov.。为了比较,根据原始模式标本和保存在法国自然博物馆的系列标本,重新描述了原始描述于印度和尚分布于尼泊尔的阿萨姆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assamensis Oates,1888。西藏等蝎,新种Isometrus(Reddyanus) tibetanus sp.nov.(图1~13,27~31,33)正模♂,中国西藏车苏(Chesu),1970年9月,Lingberg采(现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42·70mm。根据一般形态,新种近似于原始描述产于印度和尚分布于尼泊尔的阿萨姆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assamensis Oates,1888(图14~26,32,33),但如下特征不同于后者:1)身体颜色更浅,呈浅黄色到浅红黄色,具不明显或荒废的斑点,而阿萨姆等蝎I.(R.)assamensis相反,其身体和附肢具褐色斑点,且背甲和中体背板主要为浅褐色,2)后体节的脊和背脊的后顶颗粒较弱,3)背甲和中体背板的颗粒稀少或荒废。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产地而拟定。  相似文献   

8.
紫貂(Martes zibellina)是珍稀毛皮动物,笼养条件下繁殖力较低。由于胎平均产仔数少(2—3只),且其仔兽又属晚成性后代,故产仔成活率与母貂的母性有极大的依赖关系。 研究笼养紫貂母性及仔兽行为特点,针对其母仔关系,探讨相应的产仔保活技术措施,将  相似文献   

9.
王雄清 《动物学报》2002,48(4):465-470
为评价多氯联苯对人体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大鼠为模型,研究多氯联苯(PCB)对母性行为的影响。将50只同期怀孕的Long-Evans大鼠随机分为5组,在怀孕第7-18天,每天给大鼠肌注四氯联苯或芝麻油。1组、2组,按每kg体重分别注射1mg、20mg2,2′,4,4′-四氯联苯(PCB47);3组、4组,按每kg体重分别注射0.25mg、1mg3,3′,4,4′-四氯联苯(PCB77);5组(对照组)注射芝麻油。产仔后的第0、3、6、12、15天分别观察母鼠的筑窝、舔仔、自发叼仔和诱发叼仔、蹲伏和在窝内的时间。结果表明:对照组母鼠在30min的观察中,其窝内时间与幼仔出生后天娄和负相关,而接触PCB的母鼠的窝内时间与幼仔出生天数无相关关系。接触PCB47的母鼠的筑巢、蹲伏、舔仔、自发叼仔行为在幼仔出生后的第0天和6天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接触PCB77的母鼠仅在第15天与对照组大鼠有区别。在诱导叼仔的实验中,接触PCB77的母鼠的叼仔时间在幼仔出生后的第12天增加。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产于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的豚蝎属2新种:老挝豚蝎Chaerilus laoticus sp.nov.和越南豚蝎Chaerilus vietnamicus sp.nov.。为比较,根据保存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系列标本,重新描述和图示了产于越南南部的佩氏豚蝎Chaerilus petrzelkai Kovaík,2000。老挝豚蝎,新种Chaerilus laoticus sp.nov.(图20 ~38,54 ~57,62,63 , 66 , 67)正模♂,副模:4 ♂♂, 4♀♀,老挝库安县(Xiang Kuang, 1 500m) ,1939年1月,C.Dawydoff采。模式标本保存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 ♂和1♀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19 ~21mm。身体基色为浅黄至浅红黄色。背甲前缘平直,雄蝎几乎无脊和具弱的颗粒,雌蝎具稀疏而强的颗粒;雄蝎背沟浅,雌蝎背沟适度深。后体脊较显著;节Ⅰ腹脊退化,节Ⅱ腹脊较显著。触肢螯的可动指和固定指齿缘具7 ~8排斜齿。雄蝎栉板具5个栉齿,雌蝎栉板具4 ~5个栉齿。生殖板亚卵圆形。听毛模式B型。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拟定。越南豚蝎,新种Chaerilus vietnamicus sp.nov.(图39 ~49 ,58 , 59 , 68)正模♀,越南老街红河(接近中国河口边界) , 1960年,采集者不详。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26.5mm。身体基色为浅黄至浅红黄色。背甲前缘稍凹入,几乎无脊和具弱的颗粒;背沟深。后体脊适度到较显著,腹脊退化或缺。触肢螯的可动指和固定指齿缘具14 ~15排斜齿。栉板具4 ~5个栉齿。生殖板亚三角形。听毛模式B型。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拟定。  相似文献   

11.
蝎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人工养蝎工作约始于五十年代末,我单位试养蝎亦已进行约有十年时间。由于蝎的养殖周期较长,以及饲养中困难较多,故至今尚未能大量投产。尽管如此,我们在蝎的饲养管理方面还是摸索到一些经验。鉴于近年来希望养蝎的人日渐增多,有必要把我们是如何建设饲养场和有关管理措施向大家作一汇报,以便共同努力,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希望通过人工养殖,使这一名贵药材的药源得到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仔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仔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仔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13.
新生幼仔通常非常脆弱,需要亲代抚育才能成活,哺乳动物的亲代抚育主要由雌性完成。雌性在分娩前后所展现出的寻找分娩地点、筑造产房、分娩、舔仔、授乳、护仔等一系列动作称为母性行为,其对家养及野生动物幼仔的成活和发育均至关重要。母性行为受遗传、管理等因素影响,环境中残留的各类新型污染物也给正常母性行为的激发和维持带来了新挑战。此外,虽然母性行为是评判优良个体的重要参考,但由于母性行为性状遗传力低,这使得仅从遗传角度很难做出科学评价,而应结合行为表观遗传学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对母性行为的整体影响。综述了遗传、营养、环境、管理以及疾病等因素对哺乳动物母性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指出塑化剂、重金属等残留在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以及电磁污染、光污染等是母性行为异常的新诱因。此外,还对动物生产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如何在遗传学基础上,综合优化营养、环境、管理等措施来改善和培育优良母性行为性状提出了展望。可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哺乳动物母性行为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并为预防和改善动物母性行为异常以及提高动物母性照料能力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为探索生态健康养殖、提高母幼福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15.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哺乳幼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大熊猫母兽“蜀庆”(谱系号480)产仔后,虽能抱仔保温但不会哺乳幼仔,经人工辅助让幼仔吃上母乳,幼仔生长发育良好。本文报道了160天内幼仔吮乳的情况,收集了幼仔日吮乳次数、吮乳时间分布、日吮乳量及其与体重的关系等资料。结果表明:1)人工辅助母兽哺乳是解决性情温顺、母性好、有乳汁,但不会哺乳的母兽哺乳幼仔问题的方法;2)大熊猫幼仔每日吮乳次数由1~6前6天的12次左右,逐渐减少并固定在48天后的2次左右;80天内,幼仔吮乳时间在每日的平均分布有4个高峰时间段和4个低谷时间段;3)0~35天间,幼仔日吮乳量(y)与日龄(x)的关系可用公式y=6.2228 x+11.184(R2=0.9258)表示,日吮乳量随日龄增长而呈直线增加,35天后幼仔日吮乳量随日龄增长波动上升;4)幼仔日吮乳量与体重比在1~19天为30.22±1.31%,处于整个育幼期的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95天后稳定在3.92±0.10%的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蝎类物种的传统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和行为特征,但由于该类群种间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物种的划分和鉴定困难。为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形态相似的壮真蝎Euscorpiops validus和普洱真蝎E.puerensis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采用PCR扩增测序获得壮真蝎与普洱真蝎共24个样本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660 bp),进行了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壮真蝎15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3%~99.8%;普洱真蝎9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6%~99.8%;2种蝎的种间序列相似度为90.1%~90.6%,单倍型间的稳定差异核苷酸位点数为61个。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 0、0.002 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03 9,且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的34.6倍。此外,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序列各自聚为2个单系枝,且具有很高的分枝自举值(100%)。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也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8个单倍型明显分为2大类群,且壮真蝎的单倍型HAP2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HAP7之间的突变步数高达62步。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确认壮真蝎与普洱真蝎为2个不同的物种,且表明线粒体COI基因可用于开展真蝎属Euscorpiops物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7.
蝎蛉属Panorpa东北一新种(长翅目:蝎蛉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产自中国东北辽宁和黑龙江的蝎蛉1新种-刘氏蝎蛉Panorpa liui,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19.
太白蝎蛉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宇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9,52(7):808-8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上研究了太白蝎蛉Panorpa obtusa Cheng成虫消化道的结构。结果表明: 蝎蛉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前肠包括咽喉、食道、和前胃, 但没有嗉囊,其中咽喉可分为骨化的前咽和附着扩肌的后咽(咽喉唧筒); 前胃壁很厚,内膜上长有许多排列整齐、紧密的棕色胃刺,司过滤、暂时储存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前肠末端有6个贲门瓣伸入中肠。中肠较长且膨大,其肠壁细胞由柱状细胞和再生细胞组成; 肠壁细胞外分别为环肌和纵肌,无胃盲囊,也未观察到围食膜。6根棕红色的马氏管位于中、 后肠分界处。后肠分为不对称的“V”字型回肠、环状结肠、以及膨大透明的直肠, 直肠内壁上有6个交替排列的直肠垫。最后简要讨论了蝎蛉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蝎蛉科昆虫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圈养大熊猫初产母兽弃仔和抚育行为不当是导致幼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 ,从 1 998~ 2 0 0 0年 ,分别采用幼仔模型、尿液、叫声录音、实体和乳汁等多种刺激信号 ,对 1只弃仔的雌性大熊猫 (谱系号 :446)母性行为培训的结果表明 ,首先采用幼仔模型、尿液、叫声录音和乳汁等多种信号的刺激 ,有助于弃仔的初产母兽再接受其幼仔。进一步对母兽抚育行为的培训 ,其母性行为逐年增强 ,并最终掌握各项育幼技能 ,使幼仔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