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2.
崔同翠 《古生物学报》1994,33(2):249-258
描述了在松辽盆地西部泰康,富拉尔基,齐齐哈尔一带晚白垩世嫩江组发现的非洲叶肢介科2新属6新种,讨论了非洲叶肢介科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冀北侏罗纪叶肢介软体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好的软体化石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起源及分类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使研究工作引向深邃的领域。叶肢介软体化石十分罕见,过去报道过的几例大多保存较差,或残缺不全。冀北滦平周营子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罕见的、完美而又十分丰富的叶肢介软体化石,尤其是软体从壳瓣中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亚洲东部对Leaid叶肢介了解甚少。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中、上泥盆统已有少数报道(张文堂等,1976,Shen Yan-bin,1978,沈炎彬1979),但石炭、二叠纪仍无发现。日本下白垩统的Estheria rectangula Yokoyama(1894),小林贞一(1954),Novolilov(1952,1956,1960)认为它属于Leaid叶肢介。但许多学者仍持否定观点,认为壳瓣上的“放射脊”可能是保存时受挤压所致。由于Leaid叶肢介的分布时限较短,目前仅见于上古生代,壳瓣上具有数条粗稜状放射脊的形态特征又好认,在全世界分布又十分广泛,因此利用其分布以探讨古地理变迁,解释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的论证方面,是  相似文献   

5.
叶肢介化石的壳饰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针孔型、网格型和线脊型。新属阿巴嘎旗叶肢介(Abagaqiella)的壳饰属线脊型。具有线脊型壳饰的叶肢介化石大致有20多个属,分属于Asmussiidae Kobayashi,1954和Fushunograptidae Wang,1974(=Orthestheriida e Chang et Chen,1975)。Abagaqiella gen.nov.属于后一科。这一科的壳饰特征是:线脊直或弯曲,疏或密,大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红砬组分布于辽宁锦西、南票、朝阳等地,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大多由紫红色砂、砾岩组成,厚500余米。张丽旭(1943)最初命名为红砬统,时代置于三叠纪。李星学(1963)改称红砬组,列二叠纪晚期,与石千峰组相比。辽宁区测队(1976)则称石千峰群,认为属上二叠至下三叠统。辽宁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  相似文献   

7.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器的构造与功能在甲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同源性受到质疑.本研究在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比较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基础上,对该器官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颈器的超微形态分析表明,叶肢介的颈器形态多样,包括椭圆形、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等,其中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颈器为首次报道类型.颈器的形态在属与种分类级别上呈现一定...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早侏罗世地层中,目前有两处发现了大量Palaeolimnadiopseoidea超科的叶肢介化石.一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富县组,发现地点有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旗五字湾公社的哈庆沟、大昌汗沟和陕西府谷孤山等地;另一是广东的兰塘群或称金鸡组,发现地点有河源、五华和惠阳等地.富县组的时代,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原三室鄂尔多斯专题队,对各门类化石的综合分析,认为宜属于早侏罗世(此文即将出版).兰塘群的时代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近来经广东省区测队南颐等的研究,认为粤东的兰塘群可以进一步划分,将下部含植物Ptilozamites chinensis组合的煤系地层划为上三叠统,其上含菊石Arietites sp.和Hongkongitea sp.等的海陆交互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 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 μm), 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 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 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胶东白垩纪叶肢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东中生代的叶肢介,最早是谭锡畴(1923)从莱阳县南务村北莱阳组纸状页岩采得的。同年葛利普(Grabau,1923)描述为Estheria cf. middendorfii,后经计荣森(1931,191页、210页)重新研究,改订为E. middendorfii var. sinensis。当时,他们都没有发表图片。六十年代中期,原地质部石油地质大队又在胶东一带中生代地层,发现一些叶肢介化石。1978年9—10月间,  相似文献   

13.
陈丕基  莫S 《古生物学报》1991,30(2):243-245
字母形叶肢介(Ipsilonia)是诺沃日洛夫(N. Novojilov, 1953)创立的1个属,壳瓣发育后期生长带前、后端在接近背缘时都反转向外弯曲,形如翼状,壳顶位于背缘中部,有18条生长带,整个壳瓣外形象1个斜放的希腊字母“ε”,形状非常特殊,模式种Ipsilonia auriculata Novojilov,1953产自苏联库尔斯克图里和布梁地区中泥盆世早吉维特期地层。此后,经过了35年,在世界各地均未再见报道。1988年,笔者之一应邀赴英国研究苏格兰西北部斯凯岛(Skye Island)上大河口群(The Great Estuarine Group)中侏罗世叶肢介动物群期间,曾两次去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观摩150  相似文献   

14.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是著名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关于它的形态、壳瓣结构及微细纹饰特征的研究已相当详尽,但一直没有关于其软体构造的报道。本文描述的凌源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采自辽宁北票市尖山沟村,产于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尖山沟夹层。这些软体构造包括:头部...  相似文献   

15.
16.
安徽侏罗纪叶肢介,曾发现于舒城晓天附近,层位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计有2属、7种(陈丕基等,1982,第24—26页)。中、下侏罗统的叶肢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是安徽区测队三分队陆伍云等同志于1980年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巢湖东约10公里的含山县彭庄村边发现的,1981年5月,我所曹正尧、林启彬、黎文本及笔者与陆伍云等同志一起,观察了侏罗系剖面,重新采集化石。化石产于中侏罗统含山组下部厚约9米的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泥岩。该地含山组假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之上。与叶肢介共生的尚有植物Equisetites sp. (cf. E.  相似文献   

17.
山东蒙阴侏罗纪叶肢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蒙阴地区出露一段狭长的中生代地层(图1),呈北西向分布,最初被命名为蒙阴系(谭锡畴,1923),归入下白垩统.早年,在这套地层中部的绿色砂泥岩中采获有脊椎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有些学者则将其归入上侏罗统(顾知微,1962,1976),而将这套地层上部的火山岩系与胶东的青山组对比,划归下白垩统.蒙阴系之下,有一百余米红色岩层,最初划入下昆仑系,这一名称已近50年未被使用,近年来山东的地质工作者称其为汶南亚组,归入蒙阴组内,而将真正的蒙阴组改称为分水岭亚组.  相似文献   

18.
2022年10月在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采集到5只林蛙属(Rana)雌性个体,经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长肢林蛙(R. longicrus),是浙江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所采集的5只长肢林蛙个体体长40.4 ~ 55.2 mm,头长大于头宽,肩部上方由数个疣粒隐约组成“八”字形黑斑;背侧褶明显,与胯部相连;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横纹,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蛙与模式产地中国台湾的长肢林蛙序列聚成单系支,且遗传距离小于0.005%。此前记录的长肢林蛙仅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长肢林蛙在浙江省庆元县的分布为浙江首次记录,这提示该蛙有更广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9.
陈秉麟 《化石》2001,10(1):29-31
叶肢介是一类神秘动物,这由它的形态和名称就可看出。它有头,有尾,有触角,还有很多叶状游泳足(见图),却藏在两片几丁质的薄壳之内;它的壳十分像蚌壳,却又不是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它的壳,称它为叶肢介;今生物学家更关心它的软体,也叫它蚌虫或蚌壳虫。它的拉丁文属名常以estheria为词尾,estheria的含义却既非“长有叶状附肢的介”,也不是“生有蚌壳的虫”,它来自女英雄艾斯特(esther)的名字,传说她曾舍身救了犹太人。而且,estheria也早已是一类昆虫的属名。  相似文献   

20.
今天,人类已可以向太空发射火箭进行各种考察,但对于我们居住和生活的这个星球内在规律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关于地球内在运动规律的认识,不久前在科学界也还被形而上学束缚着。许多人认为:大陆从一开始形成,位置就固定不变了,只在其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