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杭州郊县采得皿蛛科标本,经镜检,发现指蛛属一新种,今报道如下: 桐庐指蛛,新种Bathyphantes tongluensis sp. 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杭州桐庐县,1985年6月6日,陈樟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雌蛛长2.29—2.32mm。头胸部黄橙色,颈沟、放射沟及背甲边缘有灰褐色纹。前眼列背面观微后凹,后眼列平直。前中眼小,其余6眼大小相仿。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稍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两前中眼围在同一黑圈内;各侧的前、后侧眼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隶属于马蹄蛛属Pritha Lehtinen,1967的两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文测量长度单位为mm。 1.瓶形马蹄蛛,新种Pritha ampulla sp. nov.(图1) 正模♀、副模8♀(云南省昆明市,西山,1981,7.21,王家福采)。 雌性体长3.50—4.00。 正模 体长4.00,头胸部长1.60,宽1.10;腹部长2.20,宽1.50。 8眼2列,两眼列均前曲,眼域黑色,后眼列之间为黄褐色。前列两中眼间距大于中侧眼间距,均小于中眼直径。后列两中眼间距为中眼直径的2倍。中眼域梯形,宽大于长,前边小于后边(图1.B)。头胸部背面黄褐色,限域前部两侧浅褐色,眼域后部有一长瓶形暗斑,近后眼列处有一对长椭圆形黄褐色斑,边缘浅棕褐色。螯肢、颚叶、下唇、胸板黄褐  相似文献   

3.
中国长纺器蛛两新种——(蜘蛛目:长纺器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安徽两省的长纺器蛛属两新种。波纹长纺器蛛,新种Hersilia striata sp。nov.(图1) 正模:,配模:,副模4 11(云南勐养,1981.8.9,王家福采),副模:11幼体(云南思茅,1979.3.3—5,王家福采)。 雌蛛体呈背腹扁平。头胸部颈沟较深,头部稍隆起,以后中眼所在位置处为最高点。眼区黑色,8眼2列,前后眼列均后曲,其后曲度前眼列较后眼列为大。眼异型,前侧眼为夜眼,其余为昼眼。前中眼最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2.5倍,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列4眼近等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1.5倍。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进行中国广西大明山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蜘蛛目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命名为饼绿蟹蛛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所有标本均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饼绿蟹蛛,新种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图1~6)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浣纱瀑布,2011-05-23,王英楠采.鉴别特征 在分布于亚洲大陆的本属种类中,本新种与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 Ono,1978,钳绿蟹蛛O.forcipata Zhang&Yin,1998和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外形和触肢器十分相似,但具有以下不同:本种触肢胫节突长,端部弯曲呈"7"字形,而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的胫节突末端强烈弯曲呈钩状,钳绿蟹蛛O.forcipata胫节突末端呈钳状,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胫节突末端弯曲呈鸟头状.词源学 本新种以雄蛛背甲的形状而拟定.正模 雄蛛体长7.75:头胸部长2.81,宽2.40; 腹部长5.20,宽1.38.背甲黄褐色,中窝纵向线状,颈沟和放射沟不明显; 背甲圆形,头区轻微隆起.8眼2列,背面观两眼列均后凹,后眼列较宽,前侧眼和后侧眼突出; 前中眼直径0.08,前侧眼直径0.10,后中眼直径0.08,后侧眼直径0.10;前中眼距0.13,前中侧眼距0.10,后中眼距0.10,后中侧眼距0.30; 中眼域梯形,前边大于后边(0.30:0.25).螯肢黄褐色,前后齿堤无齿.颚叶黄色,边缘有浓厚的长毛.胸板淡黄色,长大于宽.步足黄褐色,步足测量:Ⅰ 12.40 (3.83+1.38+3.42+2.60+1.17),Ⅱ 12.60 (3.88+1.38+3.57+2.60+1.17),Ⅲ 6.80 (2.09+0.77+1.79+1.33+0.82),Ⅳ7.05 (2.40+0.71+1.79+1.33+0.82); 足式:2143.腹部十分窄长,淡黄色,被有黑色长毛; 腹部背面前端有2对明显的肌痕,腹部后部有横纹,似分节状.触肢胫节腹突拇指状; 外侧突较长,末端骨化程度高,弯曲呈"7"字形状; 生殖球简单,内侧具亚盾板; 插入器刺状,末端较钝.分布:广西.  相似文献   

5.
我国湖南省栅蛛一新种(蜘蛛目:栅蛛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2年7、8月间,笔者考察湘西南蜘蛛资源过程中,在海拔1760米的南山坪发现栅蛛一新种。现描述于后。 梨形栅蛛Hahnia pyriformis, 新种(图1A-C) 8眼2列,异型。前中眼最小,为昼眼,其余6眼几乎等大,为夜眼。从前面观察,前眼列近平直,各眼等距离排列;后眼列前凹,后中眼间距稍大于后中侧眼间距,后眼列略宽  相似文献   

6.
我国七纺器蛛科(Heptathelidae)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纺器蛛在我国已报道的有两个种和一个亚种。现将我们采得的一新种描述于下:岳麓山七纺器蛛Heptathela yuelushanensis新种(图1—9) 雌蛛头胸部黄褐色,颈沟明显,头部隆起。八眼密集于一丘,异型,前中眼为昼眼,最小,眼面向前,其余六眼均为夜眼。后中眼位于头部最高处,前、后侧眼卵圆形,四眼排列成圆环状,将两列中眼包围于其中。眼区黑色,其前方有一横列刚毛,中间两根较粗长,指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蟹蛛1新属高峭蛛属及1新种胶高峭蛛Acrotmarus gummosus gen.et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峭蛛属,新属Acrotmarus gen.nov.与蟹蛛科蟹蛛亚科峭腹蛛族中的其它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侧眼眼丘大而隆起,雄蛛触肢插入器呈薄片状,基部有宽缘,其端部具1凹陷,末端呈钩状.本属近似于非洲的Pherecydes O.P.-Cambridge,1883,但有以下不同:前者仅后侧眼在隆起的眼丘上,后者的前侧眼、后侧眼均在隆起的眼丘上;前者雌蛛的后侧眼间距/头胸部宽为0.93,后者为1.29;前者雌蛛前中眼间距/前中、侧眼间距为0.97,后者为1.52.本属的生殖器官结构与Pherecydes差异明显:前者雄蛛触肢有VTA而后者缺乏,前者插入器扁平片状而后者丝状;前者外雌器有兜而后者无.词源:新属属名由于标本系从高层雨林冠层采集而来,且与峭腹蛛族的属在外形上有相似性.胶高峭蛛,新种Acrotmarus gummosus sp.nov.(图1~3,6~21)正模♂.副模:24 ♂ ♂,15♀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仑保护区的热带雨林及橡胶林,2007年7~8月间,郑国采;1 ♂,西双版纳勐仑镇绿石林森林公园,2009年11月15日,唐果、姚志远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新种部分标本采于橡胶林冠层.  相似文献   

8.
1.黄足狂蛛Zelotes pedestrie(C.L.Koch),1839 此蛛已知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等。此次在浙江省松阳县采得2♀♀、1(1984.V)系国内新发现。该蛛主要特征:体长♀7毫米,4.5—6毫米。背甲和胸板黑色,浸入酒精后呈红褐色,放射沟黑色明显。眼列端直,各眼间距、大小约等。腹背黑色,生殖厣黄色。螯肢前齿堤具一列短粗刺。步足除腿节黑色外,其余各节均为黄色,第一、二步足具短粗刺丛,第二后跗节无腹刺。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调查安徽省农林蜘蛛中,发现卵形蛛两新种,现记述如下: 1.黑纹螨蛛,新种Gamasomorpha nigrlineata sp.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2♀♀,3。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1984年10月28日。 雄蛛体长1.84—2.04毫米。背甲梨形,棕黄色,边缘有一黑色环带,在胸区有4对黑色放射状宽斑。背甲中线脊状,向两侧及后方倾斜。6眼2列:前、后侧眼白色,后中眼暗色。前侧眼间隔约4/5眼径,前后侧眼约等大。后列眼后凹,后中眼紧靠,前后缘有深  相似文献   

10.
拟荒漠豹蛛雌蛛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为Schenkel(1963)报道的我国狼蛛新种,但笔者在研究中国狼蛛时发现,原描述中雌、雄配对有误。由于Schenkel指定雄蛛为本种的模式标本,故现将其配对的雌蛛作一补充报道。原Schenkel记述的雌蛛已作为新种(似荒漠豹蛛Pardosa tesquoroides)另文报道。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 Schenkel,1963雌蛛体长6.3—8.5mm。背甲深褐色。正中斑黄色,前端膨大,起自后眼列后缘,此斑在颈沟处明显内凹。放射沟清晰。侧斑由2—3个间断的黄色斑点组成。前眼列前凹,短于中眼列。前中眼明显大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大于前…  相似文献   

11.
狼蛛、蟹蛛和跳蛛分别是蜘蛛目中三个科的蜘蛛的通称。这三类蜘蛛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游猎型蜘蛛的大部分种类,它们在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中所起作用也较大,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例子加以介绍。 (一)狼蛛狼蛛在地面或植物上疾驰,凶狠如狼,故名。体长3-25毫米,但多数种类在5-8毫米间。体色多黄褐色,不鲜艳。8眼,排成三列。前列4个小眼,中、后两列各2个眼,较大;后列两眼的间距稍大于中列两眼的间距(图1左)。卵袋扁球形,由两片半圆形丝膜缝合而成。卵袋挂在母蛛腹部后端的纺器上,由母蛛随身携带。幼蛛孵出后不分散,而是爬伏在母蛛腹部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别在安徽黄山和九华山采得一种跳蛛,经鉴定,为我国新纪录种。 弗氏巢跳蛛 Viciria vlijmi Proszynski,1977 形态:雌蛛体长9.30—11.1毫米;头胸部长4.3—4.6毫米,宽4.0—4.2毫米;腹部长5.0—6.5毫米,宽3.0—3.4毫米。眼区占头胸部1/2以下,有金属光泽。各眼周围黑色,在眼区中央有一较大的黑褐色圆斑,在后眼区内侧有一“八”字形黑斑。中窝明显,红褐色。螯肢黄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具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安徽省采到卵形蛛科奥蛛属Orchestina Simon,1882两新种。该属蜘蛛在我国系首次发现。属征为:无背腹盾板;6眼,后中眼>前、后侧眼,并与前侧眼呈直线排列;步足Ⅳ扁宽壮大。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新疆博湖县水稻田发现一种皿蛛科蜘蛛,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报道如下。 胫曲瓦蛛,新种Walckenaera dentata sp.nov.(图a—i) 正模;配模;副模55,周娜丽采自新疆博湖县水稻田,海拔1047-1053m,1982年3月15日。模式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雌蜘体长1.35—1.65mm。测定一体长1.43mm的标本:头胸部长0.63,宽0.50mm;腹部长0.80,宽0.63mm。头胸部淡褐色,有光泽,背甲边缘、颈沟、放射沟及中窝黑褐色,头部较胸部隆起。8眼2列,眼周具黑环。两眼列基本等长,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前凹,中眼间距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镜检黑龙江省蜘蛛标本中,发现水狼蛛属一新种,报道如下: 锯水狼蛛 Pirata serrulatus,新种(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6月。 雌蛛体长5.3毫米,头胸部2.2×1.6毫米,腹部2.7×2.0毫米。背甲黄褐色,头部中央“V”形斑显著,胸部两侧有黑褐色宽带,两侧缘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纵纹的外侧有一细黑边。第一眼列短于第二眼列,背面观微后凹,惟正面观呈一直线,中眼显著大干侧眼。第二行眼甚大,眼径0.23毫米;第三行眼稍小,眼径0.16毫米。胸板略有灰暗纹。步足量度如下(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6.
卵形蛛科 Oonopidae属于新蛛亚目中的无筛器蜘蛛类。主要特征为:多数6眼(也有4眼或无眼者),密集,同型,夜眼;无中窝;螯肢无侧结节,齿堤无齿;下唇可动;步足两爪,爪下各有栉齿两列;书肺孔及气管气孔各一对;纺器接近。我国种类迄今仅由 Brignoli(1974)记述了甲胄加马蛛Gamasomorpha cataphracta Karsch、台湾弱斑蛛 Ischnothyreus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中国线蛛科Nemesiidae雷文蛛属Raveniola 1新种,城步雷文蛛Raveniola chengbuensis sp.nov.,新种与中国雷文蛛Raveniola chinensis(Kulczynski,1901)相似,但两者如下区别:1)纳精囊形状不同,2)新种前眼列近端直,而后者的前眼列后曲;3)新种的头胸部比后者的显得更狭长,新种以其模式产地而命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8.
狼蛛科(Lycosidae)是一类游猎性蜘蛛,极大多数种类不结网,在地表、植株间及水面上活动,有的还可顺着稻秆潜入水中,行动敏捷。有的种类,如拟环狼蛛,在农田中数量很多,个体较大,捕食量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这一科蜘蛛的主要特征是八个眼排列成三行(4,2,2):第一行眼较小;后两行眼为后眼列强烈后凹而成,前一对为后中眼,后一对为后侧眼,这两对眼较第一行眼(前列眼)大得多。卵产在卵囊内,卵囊由两个半球形或表面皿形的膜瓣缝合而成,系在母蛛腹部的后端。幼蛛孵出后,爬伏于母蛛腹背或整个腹部的周围,几天后始陆续离开母蛛而营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们镜检了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白求恩医科大学朱传典教授收藏的蟹蛛科标本,发现一些我国新纪录。本文报道5属9种,其中蚁蟹蛛属、顶蟹蛛属和莫蟹蛛属为我国首次记载,大头蚁蟹蛛雌蛛为首次发现。大头蚊蟹蛛Amgciaeaforticeps(Cambridge,1875)(图1,A—D)雌蛛长5.0mm,外形似一橙色的蚂蚁。头部宽大,眼区最高,自眼区向后呈45℃倾斜,背甲上有稀疏的细毛。侧眼和中眼大小相差悬殊,尤其是巨大的前侧眼与小的后中眼形成明显对比。步足橙色和棕色。腹部前方与头胸部相接处细小,后端粗大。腹背前半部有一倒“V”字斑,后1/3处的两侧各有一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蚁蛛属一新种记述(蜘蛛目:跳蛛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我国蚁蛛属1新种:短螯蚁蛛Myrmarachne brevis sp.nov.,标本采自云南景洪和广西北海,保存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和湖南中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正模测量如下(单位:mm),体长6.82,头胸部长3.05,腹部长3.50,眼区长1.26,第1眼列宽1.45,第3眼列宽1.50,头胸部背面棕红色,眼周围黑色,眼区中央有1对短棒状黑褐斑,螯肢较短小,触肢器圆饼状,贮精囊如“C”型弯曲的肠管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