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夷山甜槠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比较大气降水的养分输入与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养分输出,对武夷山甜槠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4月至1994年4月期间,通过大气降水进入甜槠林的养分元素以N最高,为34.207kg·hm-2,其余依次为Ca(22.99kg·hm-2)、S(12.722kg·hm-2)、Na(6.679kg·hm-2)、K(3.558kg·hm-2)和Mg(2.057kg·hm-2),以P的输入最低,仅1.779kg·hm-2;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的养分输出总量N、P、K、Ca、Mg、S、Na分别为5.68、1.016、7.345、3.430、0.620、0.534、0.576kg·hm-2,以K的输出量最高,S的输出最少。其中,通过地下渗流的养分损失占输出总量的85.97%~96.38%,而地表径流的养分输出仅占总输出的3.62%~14.03%;在该系统中,N、Ca和S有大量的积累(分别为28.527、19.560和12.188kg·hm-2),Mg和Na有少量积累(分别为 1.437和6.103kg·hm-2),P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0.763kg·hm-2),而K则为净的输出损失(-3.787kg·hm-2)。岩石风化对于该生态系统K的补偿可能起重要作用,而其他养分元素仅通过降水输入即可得到补充。  相似文献   

2.
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标准地-标准木-分层分割法测定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为:树干木质部水平方向N、P、K质量分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Ca、Mg的逐渐减少。树干木质部垂直方向N、P、K质量分数随圆盘高度增加而增加,Ca、Mg变化较小。树皮N、P、K、Mg质量分数随圆盘高度的增加而增大,Ca有减小的趋势,但梢部质量分数较高;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大小排序为:K〉Ca〉N〉Mg〉P。不同个体不同组分质量分数之比分别为,皮/木 N:4.1~6.3,P:2.8~4.8,K:2.1~2.7,Ca:2.3~4.1,Mg:2.1~3.1;皮/心,N:4.9~8.6,P:5.2~7.5,K:2.2~2.7,Ca:2.6~3.8,Mg:2.0~3.2;边/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甜槠群落钙,镁的累积和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年生甜槠群落Ca、Mg含量及其生物循环研究表明,甜槠群落现存量中,Ca、Mg总量分别为1029.96和231.34kg·hm-2;其中地上部分分别为801.40和159.68kg·hm-2,地下部分分别为228.56和71.66kg·hm-2.该群落Ca、Mg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63.17和18.68kg·hm-2,年存留量分别为31.77和11.41kg·hm-2,年归还量分别为31.40和7.27kg·hm-2;Ca、Mg的富集率分别为1.66和2.14.  相似文献   

4.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营养元素动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主要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动态.结果表明,该森林一年中凋落物不同组分各元素的含量具有波动性,加权平均含量为N>K>Ca>Mg>P(落果Ca=Mg、落枝Ca>K)。通过凋落物归还N、P、K、Ca、Mg元素的年库流量,分别为87.41、3.82、40.80、28.81和15.32kghm(-2),灰分量为284.57kghm(-2),其中以落叶形式居最大,分别各占总量的73.4%、68.1%、.77.2%、72.9%、74.5%和79.9%;各元素的年库流量与年凋落物量的月分布相一致,有明显的季节性.森林地表残留物N、P、K、Ca、Mg元素的累积储量.分别为54.83、2.45、9.69、17.0和9.25kghm(-2).五种元素在林下地表的滞留时间,分别为N0.61、P0.61、K0.23、Ca0.56和Mg0.53年.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情况。马尾松林内各组分营养元素浓度总的规律为:针叶-细根-林下层植物-凋落物-树皮-树干;在树皮,树干和凋落物组分中各营养元素的排序为:N-Ca-K-Mg-P,其它组分中则为:N-K-Ca-P-Mg。马尾松林各营养元素的总贮量(kg/hm^2)为:2278.51(N*),280.01(P),567.90(K),456.84(Ca),144.76(  相似文献   

6.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说明枯枝落叶分解快,养分周转快;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的含量分布格局为:N、Ca、Mg、Mn元素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已分解层(Y层),P、K、Fe则是Y层>F层>L层;3)元素贮量(kghm-2),N102.08,P4.33,K48.94,Ca17.38,Mg10.43,Fe54.87,Mn1.80,在各亚层中的分布有L层>F层>Y层(N、P、Ca、Mg、Mn),Y层>F层>L层(K、Fe);4)有机物质含量和贮量均为L层>F层>Y层;5)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释放过程,这一过程和营养元素及有机物质在各亚层的分布格局对林木生长极为有利。体现了作为顶极群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身在养分循环和利用效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65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2,生长量为7.3715t·hm-2·a-1,分解量为4.6775t·hm-2·a-1,年周转率0.69次;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单峰型曲线,生物量至34龄时达到最大值,生长量至群落郁闭阶段(58龄)达到最大值;甜槠成熟林中,通过细根死亡的N素归还量占群落年归还总量的49.5%,多于凋落物途径,P、Mg归还量所占比例为42.3%和28.9%,略低于凋落物途径;K、Ca归还以降水淋溶为主,其次是凋落物途径,而细根途径仅占总归还量的19.3%和9.2%.  相似文献   

8.
桂东北栲树林营养元素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琦  罗天祥  庄嘉  黎向东 《生态学报》1995,15(2):155-162
具有顶极群落稳定性的亚热带天然拷树群落内不同层次、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该群落大分利用上的多样性。通过分析主要建群树种的养分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群落中不同层次和树种中的积累和分配规律,提示出稳定性的养分机制。栲树的5种营养元素累积总量为1716.5kg/hm^2,其中,各元素的累积量为:N596.7P41.9,K391.4Ca538.1kg/hm^2,Mg1148.4.  相似文献   

9.
孔令韶  马茂华 《生态学报》1995,15(4):351-358
盐节木株丛矮小,高约20-40cm;5月底至8月底净生长高度约3cm。侧根发达,主要分布在土壤由表层往下水分含量急增、多数情况下盐分逐步降低的20-40cm的土层内,几乎与地表平行伸展,有的长达3m以上。盐节木群落为多汁盐柴类半灌木荒漠中的一个群系。本区记载有8个群丛,分布在地下水位1.0-1.7m、表土层含盐量为4%-8%的盐土上。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总覆盖度30%-50%,生物量1000-2000kg/hm ̄2。群落中盐节木、有叶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具有很高的Na、S含量,分别在50000mg/kg、10000mg/kg以上;Na/K、Na/Ca、S/P比值为8.5-26.0,其它植物为1左右;植物中的Ca/Mg比值为1.0-1.6。盐节木6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Na呈增高趋势;其变化曲线与Ca、Mg相反;Na、S曲线相似。盐节木水提取液中具有高的Cl ̄-、含量,pH为6.66-6.84。盐节木群落广泛分布在绿洲外缘的盐碱地上。在盐碱地改良、防止风沙、保护绿洲、牲畜冬春放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m12)产木聚糖酶活力达76.60u/ml,合适的产酶发酵条件如下,培养基(g/L):麸皮40,尿素6.67,KH2PO4 1.0,MgSO4.7H2O0.5,NaCl0.3,Tween-80 3.0,CaCO3 2.0,28℃,120r/min水浴振荡培养5.5d。  相似文献   

11.
马茂华  孔令韶 《生态学报》1996,16(5):509-516
通过对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地区13种耐盐植物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盐分分布和积累的特点:1)大部分植物在盐分含量水平上是:Na^+〉K^+〉Mg^2+〉Ca^2+,Cl^-〉SO4^2-〉HCO3^-〉CO3^2-,Na^+超过20000μg/g,Ca^2+不足800μg/g;Cl^-达4.16%,CO3^2-仅为0.11%。全盐量平均为25.81%;2)CO3^2-、HCO3^-和Ca^2  相似文献   

12.
长白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长白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研究表明,乔木层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为叶>枝>根>干皮>干材;同化器官──针叶中养分含量为N>K>Ca>P>Mg;吸收器官──根中养分含量为Ca>N>K>P>Mg;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含量为土壤>凋落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养分贮量和积累率分别为88.79%和76.43%;长白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对N、P的吸收较强烈.  相似文献   

13.
XCCNAU-92生产黄原胶的工业发酵培养基成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CCNAU-92生产黄原胶的工业发酵培养基成份是:蔗糖、玉米淀粉、氮源X、鱼粉、CaCO3、MgSO4、K2HPO4。适宜的C/N是:蔗糖(玉米淀粉)/氮源X=60.0/1.0,蔗糖(玉米淀粉)/鱼粉=60.0/10.0。CaCO3、MgSO4对XCCNAU-92合成黄原胶有明显促进作用,K2HPO4在发酵过程中使pH保持稳定,Mn2+、Zn2+、Fe3+、柠檬酸和谷氨酸对生产黄原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年龙眼园平衡施肥示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成年龙眼的平衡施肥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树体适宜营养水平以及增加果实产量有明显作用,从而证实平衡施肥方案的可行性。作者推荐,闽南丘陵地成年龙眼园的年施肥方案:N20 ̄25kg;N:P2O5:K2O:CaO:MgO=1.0:0.5: ̄0.6:1.0 ̄1.1:0.8:0.4。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酯酶活性及其部分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水稻(Oryza sativa)叶片分离出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较专一的PEP磷酸酯酶,其Km (PEP)为0.42 m m ol/L,作用pH范围较窄,最适pH 8.7。它在pH 6.2—9.5 范围内及40℃以下较稳定。Pi对酶活性影响不大,仅在大于5 m m ol/L时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Mg2+ 对酶活性具激活作用,在Mg2+ 存在条件下,CaCl2、CoCl2、CuSO4、FeSO4 和ZnSO4 均表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呼图壁种子牛场地区草地25种植物中的K,Na,Ca,Mg,S在含量水平上Na>S>K>Mg>Ca。不同植物种类Na,S含量差异较大,如盐节木,囊果碱蓬等Na,S含量分别达100000ppm和30000ppm以上,而芦苇,獐茅草Na,S含量分虽在30000ppm和4000ppm以下;种间变异系数Na,S分别为95.10%,63.16%,K含量变异系数较小,为34.42%。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地点Na  相似文献   

17.
颈髓损伤后线粒体系列酶活性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颈髓损伤后颈髓线粒体系列酶活性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采用Alen法造成猫颈髓损伤,观察颈髓损伤后线粒体Ca2+,Mg2+-ATP酶、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颈髓损伤后2h至72h,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SOD活性明显降低,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值(P/O)、氧化磷酸化效率(OPR)也明显下降。表明颈髓损伤后Ca2+,Mg2+-ATP酶、Na+,K+-ATP酶、SOD活性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提示颈髓线粒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在颈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S-200柱层析,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肠粘膜中提取出碱性磷酸酶(AKP)。提纯倍数为39.50倍,比活为68.35μ/mg蛋白,提取酶液经PAGE和SDS-PAGE只呈现一条区带。该酶的分子量为132140,N末端氨基酸为门冬氨酸,最适pH为10.10,7.5>pH>11.5时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左右,对热不很稳定,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其K_m值为1.72×10~(-3)mol/L。Mg~(2+)、Mn~(2+)为该酶的激活剂,KH_2PO_4、L-CyS、ME、DFP、EDTA-Na_2为抑制剂。选用KH_2PO_4和DFP作抑制类型的判断,结果表明,KH_2PO_4属竞争性掏剂,其抑制常数为2.3mmol/L;DFP为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为1.05mmol/L。  相似文献   

19.
用电泳迁移分析方法研究了21nt脱氧寡核苷酸G3TG2TGT2G5TG2TGT(CP1)与129bp的乙肝病毒(HBV)核衣壳启动子(Cp)片段内一位点结合形成的三链DNA的特异性及稳定性.在克隆有HBV基因组的质粒pCP10的酶切产物中,CP1仅与含Cp的129bp片段结合.在20mmol/LMg2+溶液中其解离常数(Kd)为1.4×10-7mol/L.不同离子稳定三链DNA的效果依次为sp4+(精胺)>Mg2+>Zn2+>Na+>K+,离子之间存在相互竞争作用.比CP1多一误配碱基的脱氧寡核苷酸G2TG2TGTG3TG2TG2TG2T(CP2)在20mmol/LMg2+溶液中与Cp结合的Kd值约为CP1的1/7,而在60mmol/LK+或5mmol/LZn2+溶液中检测不到它与Cp的结合,这进一步显示了三链DNA形成的特异性.细胞的生理离子浓度被认为是:Sp4+1mmol/L,Mg2+10mmol/L,K+140mmol/L,因此,CP1在细胞内将能特异地与Cp结合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黑曲霉生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项式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N 源、C 源、无机盐等对酶产量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4 .9 % ,(NH4)2SO4 0 .4 % ,KH2PO4 0 .29 % ,CaCl2 0 .05 % ,MgSO4·7H2O0 .04 % ,FeSO4·7H2 O5mg·L- 1 ,ZnCl2 1 .4mg·L- 1 ,0 .2 % 油酸钠.并对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初始pH、通气量、接种量、接种方式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黑曲霉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产量由17U·ml- 1 增至21 .3U·ml-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