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自西向东分布着二叠纪灰岩块体,被称为西藏相灰岩外来块体或奇底宗型的二叠系。姜叶玛灰岩是其中之一,位于西藏西部普兰县境内。■类动物群是该灰岩块体中最丰富的生物群之一,其中瓜德鲁普统西兰塔组的■类有10个属,分别为Neoschwagerina,Yangchienia,Armenina,Verbeekina,Paraver-beekina,Kahlerina,Lantschichites,Codonofusiella,Chusenella,Nankinella。Kahlerina,Lantschichites和Codono-fusiella的存在表明西兰塔组■类动物群的时代为Midian期(Guadalupian世晚期),相当于华南的冷坞期。姜叶玛灰岩和仲巴县拉赛拉灰岩、阿曼Batain地区以及巴基斯坦盐岭地区一样,Midian期■类动物群缺少Afghanella-Sumatrina组合,结合当时古地理位置认为,这几个地区处于相对较凉水温控制之中。  相似文献   

2.
福建武平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的小有孔虫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福建武平地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中与复通道Tin(Polydiexodina)群共生的小有孔虫动物群18属44种,其中新种3个,该动物群在国内很少报道。通过这一小有孔虫群的研究,为童子岩组的地层时代时属提供了又一佐证,对该地区童子岩组中的炭岩层古生态特征也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北岸的两个剖面开展(虫筳)类动物群系统古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研究。鉴定出(虫筳)类 6 属 16 种,包括Yangchienia tobleri Thompson,Yangchienia haydeni Thompson,Chusenella brevipola (Chen),C. schwagerinaeformis Sheng,C. cf. brevis (Chen),C. sp.,Nankinella rarivoluta Wang,Sheng and Zhang,N. complanata Wang,Sheng and Zhang,Kahlerina tenuitheca Wang,Sheng and Zhang,K. pachytheca Kochansky-Devidé and Ramovs,Verbeekina americana Thompson, Wheeler and Danner,V. tenuispira Sheng,Neoschwagerina cheni Sheng,N. colaniae Ozawa,N. craticulifera (Schwager),N. brevis Thompson,Wheeler and Danner。基于Kahlerina属的出现及Neoschwagerina属的厚壁壳体以及第二旋向副隔壁发育较弱的形态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沃德期(Wordian)。该(虫筳)类动物群面貌可与拉萨地块的狮泉河地区、措勤夏东地区、申扎地区、林周地区等对比。拉萨地块从中二叠世开始普遍出现暖水(虫筳)类动物群,这与印度板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中、晚二叠世时期均以冷水的腕足生物群为主所反映的水体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区在晚三叠世之前仍然连在一起的可能性并不大,拉萨地块可能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以前已经脱离冈瓦纳大陆。  相似文献   

4.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西藏吉隆县宗卓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G.gansseri带的上部至A.mayaroensis带的下部,年龄值在68-70Ma之间。据江孜至吉隆一带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与对比,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半深水至远洋环境是在康潘晚期至白垩纪末期由东向西逐步结束的,在吉隆地区的结束时间至少已接近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界线时期。  相似文献   

5.
西藏札达晚白垩世-古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札达地处西藏最西部的阿里地区。本文对波林剖面、龙吉剖面和加纳崩剖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属于Globotruncanita elevata 化石带、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化石带、Globotruncanita stuarti 化石带和Globigerina eugubina 化石带,时代由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早期。通过与岗巴、江孜和吉隆地区的地层对比,认为特提斯 喜马拉雅海区的海退可能是由东向西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西藏申扎木纠错地区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地层,但其中的有孔虫动物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申扎木纠错剖面下拉组上部灰岩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组成及古生物地理意义.共鉴定出有孔虫类26属52种,其中?类4属7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 Reichelina,Codonofusiella,Dunbarula,Col...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西藏那曲地区混杂岩带嘎加组放射虫26属50种,其中包括5个未定种和4个新种,归属于10科4目.这个放射虫动物群以产Oertlispongus inaequispinosus为特征,数量也最多,我们称为Oertlispongus inaequi-spinosus组合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晚期.这个放射虫动物群主要...  相似文献   

8.
滇东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Globivalvulina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记述早、中侏罗世有孔虫13属17种,标本采自西藏南部定日县的卧龙剖面及聂拉木县中尼公路5264km路标处剖面。早侏罗世普普嘎组以产大有孔虫为特征,在卧龙剖面仅有下侏罗统的中、上部,缺失下部地层;中侏罗世聂聂雄拉组以产小有孔虫为特征,基本没有大有孔虫。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自西向东分布着二叠纪灰岩块体,被称为西藏相灰岩外来块体或奇底宗型的二叠系。姜叶玛灰岩是其中之一,位于西藏西部普兰县境内。■类动物群是该灰岩块体中最丰富的生物群之一,其中瓜德鲁普统西兰塔组的■类有10个属,分别为Neoschwagerina,Yangchienia,Armenina,Verbeekina,Paraver-beekina,Kahlerina,Lantschichites,Codonofusiella,Chusenella,Nankinella。Kahlerina,Lantschichites和Codono-fusiella的存在表明西兰塔组■类动物群的时代为Midian期(Guadalupian世晚期),相当于华南的冷坞期。姜叶玛灰岩和仲巴县拉赛拉灰岩、阿曼Batain地区以及巴基斯坦盐岭地区一样,Midian期■类动物群缺少Afghanella-Sumatrina组合,结合当时古地理位置认为,这几个地区处于相对较凉水温控制之中。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大致相当于Roadian阶上部至Wordian阶。与同期华夏区华南的类动物群相比,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在属种构成,尤其是优势类群方面差异显著,其主要特征为Neoschwagerinidae与Verbeekinidae两科的种级分异度很低,Chusenella与Nankinella占优势地位,且缺失了约60%华南的常见属。  相似文献   

12.
幕府山(竹/蜓)(Mufushanella)在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ufushanella是陈旭教授 1964年创立的,以侧坡内凹、外部壳圈具列孔区别于Nankinella。该属成立与否曾有多人讨论过,争论焦点在于建属时所谓列孔是否与隔壁孔一样,有待进一步证实。采自西藏申扎地区的标本证实了确实是列孔。而且在外部壳圈两列孔之间发育有类似拟旋脊状暗色物质聚集,可能是拟旋脊的“雏形”。并建立新种Mufushanellanankinellaeformissp.nov.  相似文献   

13.
首次描述广东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放射虫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globosa动物群6属11种(包括3个未定种),它们分属于1目5科。这个动物群完全可以同苏皖南部孤峰组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板城组Ps.globosa带对比。本文还讨论了孤峰组的分布及孤峰阶参考剖面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的海参骨片化石采自西藏申扎县木纠错西的多布日一带,主要有Theelia planorbicula Mostler,Theelia uariabilis alouakensis Kzour et Mock等晚三叠世诺利期标准分子。充分显示了海参骨片化石的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动物群的发现首次确定了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存在,并为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吉林桦甸二叠系寿山沟组的牙形刺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在寿山沟组命名剖面系统地采集了 38 个样品,其中 28 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主要有 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 , M.lamberi , M.siciliensis , Sweetognathus expansus , Sweetognathus sp. ,这一动物群清楚地证明寿山沟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期( Kungurian )最晚期的,仍没进入中二叠世。属特提斯牙形刺省,但海水温度可能稍低些。 Monodiexodina 的时代始于 Kungurian 期的最晚期。  相似文献   

16.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组合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柳区砾岩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伴随造山带的后期演化所形成的一套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它对确定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间的上限、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等最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位再次找到了一批植物化石,经研究鉴定约有10余种,隶属7科9属。相比前人发现,这些植物化石多是新出现的科属种,而且大多数是已经灭绝的类型,与现生种的关系较远,因此它们的发现为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物及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是对这一地区生物化石的重要增补。文中报道这些植物化石组合及其区系特征,探讨这些化石植物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并对一些主要的植物化石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