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民 《生物学通报》1995,30(11):18-21
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讨论了6种基因互作的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型分离比。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目前已经对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结合可以定位获得影响菌株互作的重要基因。为了深入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例,综述了与大肠杆菌运动性、耐药性、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调节相关的基因在互作条件下发挥的作用,并从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大肠杆菌互作遗传机制。总之,这些基因在大肠杆菌与其他微生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增强了对细菌互作机制的理解,为今后研究更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互作遗传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东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4):251-253
微生物遗传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高东(山东大学微生物系,济南250100)微生物遗传学是微生物专业的主干课。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我们认为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实验课以及课外学习和辅导是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环节,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4.
5.
细菌细胞的遗传结构与调控细菌细胞的全部特性 ,包括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特性如毒力、致病性以及抗生素抗性等 ,最终都是由包含在细菌细胞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决定的。这种信息通常由构成细胞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核苷酸碱基的特异性序列编码。DNA中有四种常见的核苷酸碱基 :腺嘌呤、鸟嘌呤、胞密啶和胸腺密啶 ;正是排列这些碱基的线性序列决定着细胞的特性。实际上 ,在迄今所研究的所有细菌中 ,细胞所需要的大多数遗传信息均排列成单一的环状双链染色体的形式。在大肠杆菌 (Es cherichiacoli)中 ,染色体长约 13 0 0 μ…  相似文献   

6.
提高微生物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体会金建玲,鲍晓明,邹文,刘相梅(山东大学微生物系,济南250100)微生物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是提高微生物遗传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对此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经验,供同行...  相似文献   

7.
小麦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学基础及其在提高小麦产量中的作用@JWSnape$JohnInnesCentre!NorwichResearchPark,Colney,Norwich,UK小麦;;环境互作;;遗传学  相似文献   

8.
刘钢 《遗传》2011,33(10):1027-1028
微生物遗传学是建立在经典遗传学基础上的、揭示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分化、代谢以及进化等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四分体的遗传分析为孟德尔式遗传提供了直接证据,对大肠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遗传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遗传学是微生物专业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专业课.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本学科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迅速增加。搞好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工作,达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达到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工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几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和指正。互启发式教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相当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采…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双向交流和串扰,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直接影响寄主植物的生存状况,而植物和益生微生物互作则有利于宿主的生长和健康,共生微生物也会从中受益。不管是病原微生物还是有益微生物进入植物体内,植物miRNA都会迅速做出响应,同时微生物也可以产生miRNA样RNA(miRNA-likeRNA,milRNA)影响植物健康,可见miRNA(或milRNA)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迅速响应的重要媒介分子,其内在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概述了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益生微生物互作中miRNA的调控作用,重点阐述了植物miRNA在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对寄主植物抗病性的调控作用和植物-益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对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调控,以及真菌milRNA对寄主植物的跨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CRISPR-Cas9驱动的基因编辑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界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细菌演化出了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用以抵御外源病毒与质粒的入侵,该系统由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与相关基因组成,称之为CRISPR-Cas。近年来,这一领域突飞猛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并在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CRISPR-Cas9系统在基因编辑、基因调节以及作为体外工具酶和特异性等方面的若干前沿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植物遗传转化从最初依赖组织培养的方式发展到了不依赖组织培养的直接转化方式;基因编辑技术从需要剪切特定基因片段再修复的第1阶段编辑技术,发展到了无需剪切即可在特定部位精确替换碱基或精确插入、删除片段以及大片段的第3阶段编辑技术,两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着植物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文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方法与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并对药用植物遗传转化新方法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建立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药用植物的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文均  田野 《微生物学报》2017,57(11):1653-1664
遗传与变异体现着生命之美和生命之奥妙,前人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的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遗传学。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基因编辑工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发现的CRISPR/Cas系统作为基因编辑工具箱中的新刃,以其特异性强、靶向性好、适用性广的特点迅速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并且,在探索生命暗物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新的CRISPR/Cas系统被发现并应用在遗传研究等领域。为此,本文综述目前CRISPR/Cas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力图从其系统多样性、分子工作机制及遗传研究应用等方面,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了解CRISPR/Cas系统及其研究现状的窗口,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Aspects of the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among genes are probably as old as most genes are themselves. Correspondingly, similar predispositions to changes in such interactions must have existed for long evolutionary periods.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of gene regulation furnish the background necessary for a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parallel evolution. Patently unrelated organs, such as the fat body of a fly and the liver of a mammal, can exhibit fractional homology, a fraction expected to become subject to quantitation. This also seems to hold for different organs in the same organism, such as wings and legs of a fly. In informational macromolecules, on the other hand, homology is indeed all or none. In the quite different case of organs, analogy is expected usually to represent attenuated homology. Many instances of putative convergence are likely to turn out to be predominantly parallel evolution, presumably including the case of the vertebrate and cephalopod eyes. Homology i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flects a similarity in networks of active genes. Similar nexuses of active genes can be established in cells of different embryological origins. Thus, parallel development can be considered a counter part to parallel evolution. Specific macromolecular interactions lea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c -fos gene are given as an example of a controller node defined as a regulatory unit.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gene control are distinguished from relational changes, and frequent parallelism in quantitative changes is noted in Drosophila enzymes. Evolutionary reversions in quantitative gene expression are also expected. 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al patterns is attributed to several distinct mechanisms, notably the shuffling of protein domains. The growth of such patterns may in part be brought about by a particular process of compensation for controller gene diseases, a process that would spontaneously tend to lead to increased regulatory and organismal complexity. Despite the inferred increase in gene interaction complexity, whose course over evolutionary time is unknown, the number of homology groups for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protein units designated as domains has probably remained rather constant, even as, in some of its branches, evolution moved toward higher organisms.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process, the question is raised of parallel evolution within the purview of activating and repressing master switches and in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levels into which the hierarchies of genic master switches will eventually be resolved.  相似文献   

16.
双列杂交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性状的遗传研究,但均局限于无非等位基因互作的性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检验双基因互作模型适合性的方法,并对遗传参数的估算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生态学报》2022,42(7):3033-3043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CRISPR/Cas系统是通过介导外源DNA降解来实现抵抗病毒和外源DNA入侵的一种适应性免疫保护机制,也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从基本结构、作用机制、分类、运用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CRISPR/Cas系统,并分析了该技术在畜禽遗传改良中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黑脚硬蜱 (Ixodesscapularis)是莱姆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本文利用从 12个不同地点采集的 85 3个样本 ,采用DNA单连构型多样性的分子技术 (DNA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对黑脚硬蜱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b)和核糖体rRNA基因的内部转录空间ITS1被用为种群目标分子标记位点。在Cytb位点上 ,总共发现 7个单倍基因型。在ITS1位点上 ,共发现 13个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析结果显示 ,沿美国东海岸分布的黑脚硬蜱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南北种群 ,但是基因流在地理区域间频繁发生。尽管蜱自身的迁徙扩散能力有限 ,但地理区域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仍然较大 ,这可能与黑脚硬蜱寄主动物的频繁迁移有关。另外 ,本研究资料显示 ,南方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明显大于北方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