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札达晚白垩世-古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札达地处西藏最西部的阿里地区。本文对波林剖面、龙吉剖面和加纳崩剖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属于Globotruncanita elevata 化石带、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化石带、Globotruncanita stuarti 化石带和Globigerina eugubina 化石带,时代由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早期。通过与岗巴、江孜和吉隆地区的地层对比,认为特提斯 喜马拉雅海区的海退可能是由东向西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2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是琼东南盆地中新统较典型的钻井剖面之一。该井中新世地层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鉴定有孔虫62属98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3属41种,底栖有孔虫49属57种。根据有孔虫标志种及螺旋浮游有孔虫旋向优势度的变化,对该井的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共识别出11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界线的有孔虫划分标志。依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组合特征,讨论了BD-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藏南江孜所金北剖面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的分析,在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样品SJ-28含5属12种或未定种,包括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inneiana,G.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atlantica,Gl. sp.,Gl.stuartiformis,Pseudotextularia nuttalli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晚坎潘期。样品SJ-18发现5属9种或未定种,主要有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igerinelloides sp.,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obotruncanita sp.,Gl.stuartiformis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种,指示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因此,这些产有孔虫灰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这为探讨该地区混杂堆积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上述有孔虫组合的主要面貌特征是化石丰度较高,分异度中等,全部由浮游有孔虫组成,未见底栖有孔虫,反映了远洋深海的沉积环境,可与附近床得剖面和勇拉剖面出露的床得组红层中所产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这些灰岩块体的沉积环境可能与江孜地区的床得组红层相当。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由于目前发现的均为陆相化石,未见海相夹层,地层时代的详细确定比较困难,时代划分意见分歧很大,建阶工作也未进行.松辽盆地中、晚白垩世地层厚度大,发育全,化石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在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演化规律,与北美西部白垩纪地层中的被子植物花粉相似,两者同属一个古植物地理区,有许多化石可以进行对比,甚至有些化石为同属同种.北美西部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研究得比较详细,其演化时间是通过海相夹层中的沟鞭藻、凝源类或有孔虫确定的,因而它的演化阶段的时间概念是准确的.这样,通过两者的详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L2-X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是研究区较为典型的中新统钻井剖面之一.在L2-X井1490~2640 m井段内分析有孔虫岩屑样品127个,共鉴定有孔虫71属110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2属37种,底栖有孔虫59属73种.根据浮游有孔虫标志种,在中新世地层中共识别出10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西南斯木哈纳剖面上白垩统海相地层发育完整,产丰富的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本文主要对该剖面中产自库克拜组的双壳类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其自下而上可划分出三个生物组合:Flaventia ovalis-Cardita sp.,Ostrea oxiana-Ostrea vatonnoides-Ostrea nummus和Rhynchostreon suborbiculatum-Lima marrotiana-Pycnodonte(Costeina)costei。通过对双壳类化石进行洲际对比,将库克拜组的时代归为于Albian晚期—Turonian早期。对库克拜组双壳类生物群落的古生态分析表明,斯木哈纳地区Albian晚期至Turonian早期经历了一次海侵,海侵规模在Turonian早期(库克拜组上段中上部)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南部下白垩统丘城组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河北省南部的下白垩统,除太行山东麓临城一带曾有下白垩统"临城层"的报道(蔡乾忠,1959)外,在平原地区尚无报道.1977年在南部丘县—临西一带的井下首次发现白垩纪地层.这组地层的发现,为该区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勘探目的层.这组地层已被命名为"丘城组".文中所用的所有化石材料,均采自河北省丘县下白垩统丘城组.本文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春辉和勾韵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队夏雪生为本文洗印照片,笔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9.
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纪末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长兴阶上部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系统切片和研究,共鉴别出小有孔虫化石18属50种。这一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长兴阶标准剖面的化石资料,而且也为研究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形式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丹巴平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的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南丹巴平地区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相当于苏联上谢尔普霍夫亚阶)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本文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有孔虫化石组合。这些组合可与苏联、北美及日本等地区同期的有孔虫化石层(带)对比。 本文采用二分石炭系的方案,以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开始出现的层位作为上石炭统底界的标志。将石炭系中间界线划在有孔虫化石组合Ⅱ和组合Ⅲ之间。大部分具下石炭统面貌特征的有孔虫分子在这个界线附近消失。 在巴平剖面,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开始出现的层位较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开始出现的层位略低。分别以这两个种的开始出现来确定石炭系中间界线虽有差异,但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全球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中二叠统)底界以牙形类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金钉子”层型被定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瓜德鲁普山国家公园的Stratotype Canyon剖面。然而, J. nankingensis的模式标本和标准产地以及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瓜德鲁普统底界的高精度绝对年龄均来自南京龙潭正盘山剖面孤峰组的底部。因此,正盘山剖面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瓜德鲁普统底界的对比标准,然而该剖面孤峰组和栖霞组上部的牙形类化石序列至今没有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新获得的牙形类化石和前人已经描述的标本,在该剖面栖霞组顶部至孤峰组中部共识别出5属9种,并将此段地层划分为了3个牙形类化石带,由下至上依次为:栖霞组顶部的Sweetognathus subsymmetricus–Pseudosweetognathuscostatus组合带,孤峰组中下部的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带和J.cf.aserrata带。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正盘山剖面瓜德鲁普统罗德阶底界应位于孤峰组底部,孤峰组下部属于罗德阶,中部属于沃德阶,罗德阶与沃德阶的界线位置由于...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申扎木纠错地区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地层,但其中的有孔虫动物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申扎木纠错剖面下拉组上部灰岩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组成及古生物地理意义.共鉴定出有孔虫类26属52种,其中?类4属7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 Reichelina,Codonofusiella,Dunbarula,Col...  相似文献   

13.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14.
土城子组是一套广泛发育于燕辽地区的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系,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J/K)界线研究的典型。由于陆相化石记录的不完备,以及生物地层划分与同位素年代学的矛盾,使该地层时代归属不定。该组所含生物门类比较丰富,但化石层位较少,可以识别出叶肢介、介形类、孢粉等化石组合,但是前人对其时代意见不一。国内外学者在土城子组及其上下地层获得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指示该组年龄处于156—139 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因此J/K界线就划定在土城子组内部。尽管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积淀正被日渐积累的年代地层学数据引发各种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年代地层单元和地质历史的划分必然需要有可供区域对比的标志,生物演化始终是地球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在土城子组生物地层研究精度尚待提高之时,本文尝试提出一粗略的J/K界线划分方案,以晚侏罗世叶肢介Pseudograpta-Monilestheria-Sinograpta(P-M-S)组合、介形类Cetacella substriata-Mantelliana alta-Darwinula bapanxiaensis (C-M-D)组合与早白垩世叶肢介Yanshanoleptestheria-Pingquania-Lingyuanella(Y-P-L)组合、介形类Djungarica yangshulingensis-Mantelliana reniformis-Stenestroemia yangshulingensis (D-M-S)组合为界线划分依据。近期孢粉的研究结果显示, J/K界线可以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组合的出现为标志。根据化石组合发育特征分析, J/K界线位置大致在土城子组2段与3段之间,年龄为~145 Ma。建议将北票巴图营乡剖面作为对比标准。由此提出下白垩统底部"巴图营阶"的工作模型,为中国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的建阶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上白垩统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文详细研究了定日地区各拉木、申克扎两条剖面中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地层的岩石和古生物学特征,系统描述了其中产出的浮游有孔虫13属34种.对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表明:各拉木剖面旧堡组属康尼亚克-三冬期沉积,上覆遮普惹山坡组沉积开始于坎潘晚期,推断其间的平行不整...  相似文献   

16.
张泽川 《化石》2012,(3):14-19
去年"十一",我们一行五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驱车去了山东省的莱阳、胶州、蒙阴及莱芜等地,观察了当地的地质构造及沉积地层,考察了当地的几个化石点,采集了一批化石标本。恐龙的故乡——莱阳今天的莱阳是全国有名的梨乡,亿万年前这里却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莱阳地区有出露连续完整的一套白垩纪地层,共分为三个群。其中,上白垩统的王氏群又可分为金刚口组(出产大量恐龙、恐龙蛋及龟化石)、将军顶组(出产恐龙及恐龙蛋化石)和辛格庄组;下白垩统则分为  相似文献   

17.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