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授粉后无距虾脊兰不同发育阶段的蒴果为材料,对果实生长动态进行研究,并用石蜡切片法进行果实结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无距虾脊兰果实授粉至授粉后40 d生长速度最快。果实由3心皮组成,横切面为6瓣,3瓣有胎座,3瓣无胎座,开裂后6瓣于顶端连接。发育的过程中,果皮细胞层数及果实内外表皮细胞体积不变,果实直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细胞平周分裂和中果皮细胞体积的增大。果实成熟时只有少数细胞有细胞壁增厚现象,开裂线的前体细胞细胞壁发生木质化并向不同方向收缩导致果实的开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和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 Tang et F. T. Wang)的核型,采用根尖压片法对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脉杓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核型公式为2n=2x=22=16m+2sm+2st+2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2L+6M2+12M1+2S,核不对称系数为60.01%,核型分类为2B型;而无距虾脊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核型公式为2n=2x=40=28m+10sm+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0=8L+10M2+16M1+6S,核不对称系数为59.84%,核型分类为2B型;两者核型都较为对称。其中,无距虾脊兰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这为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进化地位和种质保护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产自江西的兰科(Orchidaceae)虾脊兰属(Calanthe R. Br.)植物一新变型——异钩距虾脊兰 (Calanthe graciliflora f. jiangxiensis B. Li, L. J. Kong et B. Y. Yang),并绘制了线条图。该新变型与原变型钩距虾脊兰(C. graciliflora Hayata)的主要区别为距末端分裂为2个不等的短尖。  相似文献   

4.
邢钰  冯慧喆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8):1434-1436
该文报道并记录了一个在四川发现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新分布种——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F.T.Wang).根据东亚兰属的记载,无距虾脊兰原始分布区在浙江西天目山和贵州省.无距虾脊兰的模式标本来自浙江西天目山,该文为四川省北川县无距虾脊兰的首次记录,凭证标本藏于...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etF.T.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 et F.T.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采用人工授粉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的中国特有兰科(Orchidaceae)植物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ang et F.T.Wang)野生植株的生长特性及花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距虾脊兰分布于西天目山海拔470~ 550 m处,在腐殖质丰富、湿度较大且排水良好、有岩石裸露的地带生长良好,并能耐0℃以下的低温.其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萌芽期、开花期、果期及衰亡期4个时期.每个基株可有多个分株,但实生苗数量不足50%;该种具有有性和无性2种繁殖方式,但以无性繁殖为主.该种为总状花序,由15~ 39朵花聚集而成,每朵花由3萼片、2花瓣、1唇瓣和1蕊柱构成,其中萼片略长于花瓣,二者均为紫褐色带淡绿色脉纹;唇瓣黄色并有紫色斑点;紫色花药内含有8个近卵形的花粉块.花期3月份至4月份,持续时间约19 d,单花开放时间平均为8.14d.自然状态下结果植株数量较少,一般每个花葶上有1~4个果实.开花后前3天实施人工自花授粉或人工异花授粉,无距虾脊兰的结果率均可达100%,表明该种的交配系统为自交和杂交混合系统,自交和异交能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目山野生无距虾脊兰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花粉的储藏性以及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以筛选无距虾脊兰花粉的培养方法以及储藏条件,为其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为200g·L-1蔗糖+50mg·L-1 H3BO3+40mg·L-1 Ca(NO3)2·4H2O,并且在pH 5.5~6.0、温度25℃恒温下培养48h,无距虾脊兰花粉萌发率(81.71%)和花粉管生长(247.42μm)最佳。(2)无距虾脊兰花粉在-80℃中低温干燥储藏360d后仍具有48.58%的萌发率。(3)无距虾脊兰的柱头在开花前5d内均具有可授性,花粉块在整个花期内均保持了28.96%~81.71%的生活力,但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吉占和 《植物研究》1995,15(4):419-421
本文报道了来自云南的一种兰科新植物,即中华虾脊兰CalanthesinicaZ.H.Tsi  相似文献   

10.
11.
以永瓣藤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单因子、双因子实验研究了ISSR反应体系中主要成分(Mg2 、dNTP、引物、模板DNA、TaqDNA聚合酶)以及热循环参数(退火温度、循环数、变性时间、退火时间、延伸时间)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建立了适合永瓣藤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即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内含1×PCR buffer、1.5 mmol/L Mg2 、200 μmol/L dNTP、0.5 μmol/L引物、50 ng 模板、2 U 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然后进行35个循环:94 ℃变性30 s,复性1 min,72 ℃延伸1 min,循环结束后72 ℃延伸7 min.这一优化系统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永瓣藤鉴定及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   

12.
朝鲜碱茅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开展朝鲜碱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以野生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为材料,通过单因子试验对ISSR-PCR反应进行优化。确立最佳的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模板DNA 40 ng,dNTPs 0.2 mmol/L,引物0.8μmol/L,TaqDNA聚合酶1 U,MgCl22.5 mmol/L和10×PCR Buffer(Mg2+free)2μL。此外,还筛选到10条扩增稳定、条带丰富的候选引物,并确定了各自的最佳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南方主栽的早熟砂梨品种‘翠冠’Pyrus pyrifolia ‘Cuiguan’为材料,对ISSR技术体系中的模板DNA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浓度、退火温度、PCR循环数等7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了适合早熟砂梨的ISSR-PCR反应体系。最终反应体系为20 μL体系中10×PCR buffer(不含Mg2+)2 μL,模板DNA浓度60 ng,TaqDNA聚合酶0.75 U,引物浓度1 μmol/L,dNTP浓度90 μmol/L,Mg2+浓度2.25 mmol/L。扩增程序为:预变性94 ℃ 5 min,变性94 ℃ 45 s,退火45 s,72 ℃延伸1 min,共42个循环,然后72 ℃再延伸10 min,4 ℃保存,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橄榄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以BDB(CA)7为引物,对ISSR-PCR扩增橄榄基因组DNA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筛选和分析,优化了适宜于橄榄ISSR-PCR的扩增体系。结果表明,20μL的反应体系中采用40ng的模板DNA,0.2mmol/LdNTPs,0.25μmol/LISSR引物、1UTaq聚合酶,以及51.6℃-53℃的复性温度为橄榄ISSR-PCR扩增的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Mg2+、dNTP、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4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其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DNA模板浓度和ISSR PCR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筛选。结果表明:杂交油菜20 μL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包括1.50 mmol·L-1 Mg2+、0.125 mmol·L-1 dNTP、2.00 μmol·L-1 primer、0.50 U Taq DNA聚合酶、2.5 μL 10×buffer和40 ng DNA模板;引物UBC891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4.2℃。该体系在青杂3号及其父本不同个体中能够扩增出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条带。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交油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薯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薯为材料,通过试验优化了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成分用量及浓度、退火温度对大薯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Mg2+的浓度为1.875 mmol/L,dNTPs浓度为0.500 mmol/L,引物的浓度为1.0μmol/L,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为1U,模板DNA的用量为60 ng,在48℃的退火温度下45个循环,能得到清晰、多态性高的ISSR带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