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种子传播途径与基因组值和千粒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传播对植物的繁殖、分布和进化至关重要,研究植物基因组、种子千粒重与种子传播途径间相关性,对于揭示植物种子入侵和基因组进化的遗传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测定部分植物C值、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包含完整基因组信息(染色体条数、倍数、C值)、种子千粒重和种子传播途径的235种植物进行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ANOVA结果表明,借助水、鸟、风传播的植物C值(1C水=1.3 pg,1C鸟=1.6 pg,1C风=2.0 pg)和基因组值(1Cx水=1.1 pg,1Cx鸟=1.3 pg,1Cx风=1.6Pg)均显著低于借助动物取食传播植物的(1C动=4.9 pg,1Cx动 =4.7 pg)(P<0.05),但无助力扩散和动物携带与其他4种传播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35种植物物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就不同传播方式整体而言,以风力和动物携带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7.2和13.5 g)明显低于以动物取食和水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92.5和85.8 g),而无助力传播途径与其他5种传播途径的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取食和水传播方式的植物基因组值和种子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33),其中动物取食的植物基因组值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y=0.67 x+3.23,R2=0.11,P=0.04),但在其他传播途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种子传播、分布和基因组进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裸子植物的生化系统学(二)——松科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用SDS线性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松科Pinaceae 10属凡50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松科植物种子都有含量较高的、分子量为45000道尔顿(简写为45K)的多肽。分子量大于45K的多肽种类很多,但含量都较低。为了定量地比较各分类群主要种子蛋白多肽,规定“多肽距离”为两分类群不同的多肽数除两分类群多肽总数的商。各属种间平均多肽距离和前文报道的酶谱距离有同样的趋势,证明松科分子进化速率的稳定性。除了油杉属和冷杉属比较接近外,各属间多肽差别很大,说明属间的间断性。种间多肽谱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变异是连续的。不同属、不同亚属形态进化和分子进化的比较,表明两种进化在速率和机理上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从种子植物器官特征,比较分析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茎、叶、花和种子进化程度的不同,显示出它们对环境适应性的不同,旨在进一步充分、全面的了解种子植物一些进化特征以及种子植物进化过程中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C3和C4植物光合途径的适应性变化和进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等植物大多为C3植物, C4植物和景天酸代谢(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CAM)植物是由C3植物进化而来的。C4途径的多源进化表明, 光合途径由C3途径向C4途径的转变相对简单。该文分析研究了植物光合途径的进化前景, 指出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高光效种类, 且地质时期以来降低的大气CO2浓度和升高的大气温度以及干旱和盐渍化是C4途径进化的外部动力。C3植物的C4途径的发现说明植物的光合途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C3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某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植物光合途径在C3和C4途径之间转变。C3植物具有的C4途径是环境调控的产物, 是对逆境的适应性进化结果, 因而光合途径的转变也适用于干旱地区植被的适应性生存机理研究。该文还利用国外最新的C4光合进化模型介绍了植物在进化C4途径中所经历的7个重要时期(从分子基础到形态基础、结构基础, 再到物质代谢水平、光合酶活水平, 直到C3和C4途径协调运转时期, 最后达到形态与功能最优化阶段), 并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植物光合途径的适应性转变和进化的研究成果, 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松科植物的分布型和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荷生 《植物研究》2000,20(1):12-19
简介松科研究的新进展,根据新近资料划分中国松科植物10属95种的分布型和进行区系分析,结果是北温带分布4属,东亚-北美间断分布2属,中国特有3属和越南-华南分布1属。25个种分布型分属于欧亚温带、东亚和亚洲热带3个植物区域。比较详细分析其4点主要特征;分布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高的特有性,间断分布和替代分布等。  相似文献   

6.
在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禾本科282种植物的基因组参数(倍性、染色体数、C值、GS值和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和种子特性(千粒重、含油量和蛋白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C值在0.35~19.7 pg,大多位于1.6~3.2 pg之间,呈偏正态分布,种子千粒重在0.05~252 g,绝大多数位于0.05~20.0 g,呈偏态分布,二者平均值分别为4.14 pg和7.1 g。随着染色体倍性增加,C值在二倍体到八倍体之间显著增加,而GS值和平均每染色体DNA含量在二倍体到六倍体之间显著下降(p<0.05)。雀麦属和羊茅属随着倍性增加,C值显著增加,表现与禾本科相似的变化规律,GS值下降却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禾本科植物C值与倍性、染色体数、GS值及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子千粒重无相关性。GS值与染色体数、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C值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种子蛋白含量之间无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在系统演化和进化过程中,主要通过倍性和染色体的增加来增大C值,可能通过某种删除或丢失机制来降低GS值,从而保持较高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进化速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有关C3、C4和C3-C4中间型植物进化的形态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证据;推断地球上首先出现C3植物,然后是C3-C4中间类型植物,最后出现C4植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种子植物内生真菌资源及菌植协同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中国种子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研究概况,比较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内生真菌种类,它们都具有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毛霉目(Mucorales)及不产孢类(Myceliasterilia)内生真菌。裸子植物内生真菌涉及52个属,既包括高等的子囊菌和担子菌,也包括低等的卵菌(Oomycetes)和接合菌(Zygomycetes)类。被子植物涉及60个属,主要为高等的子囊菌(Ascomycetes)和担子菌(Basidiomycetes),低等的卵菌和接合菌报道很少。双子叶植物涉及40个属,单子叶植物内生真菌涉及30个属,两类被子植物所报道的内生真菌只有11个属相同。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内生真菌相似程度较高,都具有炭角菌目(Xylarial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柔膜菌目(Helotiales)和白粉菌目(Erysiphales),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地霉属(Geotrichum)等内真菌,共20个属相同。各类种子植物具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内生真菌。还对植物与其内生真菌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雄蕊不定数、在某些类群中存在心皮离生至合生的中间过渡,认为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长江以南广袤的亚热带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地区种类虽少,却集中了本属原始或较原始的类群和种类。本属演化上的近缘属或姐妹群——核果茶属Pyrenaria(包括石笔术属Tutcheria)分布区大致与本属相似,其原始(子房5室,心皮先端多少分离,花柱离生)的种类也分布于此,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心皮离生的古老祖先,即生长于亚洲古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类似千五桠果属(Dillenia)的原始山茶科植物,上述地区是该属的早期分化中心和起源地,大约在白垩纪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东岸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接触地带由原始五桠果类植物演化而来。山茶属植物自热带亚洲起源和分化发生后,向四周辐射状扩展,在亚洲大陆,类群和种类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从热带向亚热带分化和替代的规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第三纪以来地史和古气候的变迁,分化发展为具花梗和花梗强烈缩短变无便的两个演化枝,分道扬镳平行发展,两枝在演化上相似地表现出雌、雄蕊数目的减少及合生水平的提高,本属最进化的类群是分布区南界的管蕊茶组 Sect.Calpandria和广布我国亚热带林下的连蕊茶组Sect.Theopsis,前一组花丝全部合生成肉质管,后一组雌、雄蕊高度合生,果通常1室发育,中轴退化。晚第三纪以来,古气候的变迂和亚洲山体的隆升,山茶组 Sect.Camellia,油茶组Sect.Paracamellia以及连蕊茶组 Sect.Theopsis在新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分化和自然杂交,出现了一些多倍体种群,细胞地理学研究表明,自中南半岛向北呈现出核型由对称到极不对称、染色体从二倍体到多倍体的变异系列,从而对山茶属中演化与分布的一致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五大连池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成因;衍生了独特的生态特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参照植物区系地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属的水平上对该区域种子植物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大连池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99科369属869种;单种属和寡种属的比率很高;达到该区总属数的89.16%。(2)地理成分复杂;共有14个分布区类型和10个变型;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植物区系为温带性质。(3)区系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11.
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主要脏器重量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主要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对脏器重量与体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方法实验选用6-10月龄普通级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30头(其中♂16头、♀14头),分别测定体重和7个主要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通过SAS软件进行脏器系数的性别间比较和各脏器重与体重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性别间比较,小型猪仅有心脏的脏器系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公猪的胃脏和母猪的肺脏外,所测脏器重量与体重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公猪的肝脏和肾脏,母猪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对各自体重有影响。结论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主要脏器系数性别间差异较小,其体重与某些脏器重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参数与产油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霞  张明海 《生物技术》2005,15(3):67-68
为了能够直接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判断中国林蛙的产油量,本文采用单因素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中国林蛙(Raaa chensinensis David)雌体的体重、体长、前后肢长、卵重、年龄与产油量(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油量与体重、体长、前肢长、后肢长、卵重、年龄均存在正相关;产油量与体重和体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30),其回归方程:Y=-0.566 0.016x1 0.072x2。因此,体重和体长可以作为判断产油量多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SDS-PAGE),对162头二花脸母猪乳中一组高分子量蛋白质(HMWP)进行了检测和分型,并运用线型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座的不同基因型与母猪的乳生长因子(IGF-1、EGF和胰岛素)、哺乳仔猪生长(20日龄窝增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三种HMWP基因型中,不同基因型母猪的乳中IGF-1浓度存在显著差异,HMWP基因型为BB型和BD型的母猪,其乳IGF-1浓度均高于DD型,其中BB型显著高于DD型(P<0.05).乳中胰岛素浓度也存在差异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BB型和BD型母猪的乳中胰岛素浓度高于DD型.HMWP基因座不同基因型的乳EGF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三种HMWP基因型中,不同基因型母猪的20日龄窝增重存在显著差异,HMWP基因座为BB型和BD型的母猪,其20日龄窝增重均高于DD型,其中BD型显著高于DD型(P<0.05).实验结果提示,HMWP多态性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遗传标记应用于猪的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14.
对30只灵昆鸡采用1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其与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和胫围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灵昆鸡的体重与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胫长差异极显著(P<0.01);体斜长与胸宽、胸深、龙骨长、胫长差异极显著(P<0.01),与胫围差异显著(P<0.05);胸宽与龙骨长、胫长差异极显著(P<0.01),与胸深、胫围差异显著(P<0.05);胸深与龙骨长、胫长、胫围差异极显著(P<0.01);龙骨长与胫长、胫围差异极显著(P<0.01);胫长与胫围差异极显著(p<0.01);骨盆宽除了与胫围显著相关(P<0.05)外,与其余性状均无显著相关(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12个微卫星座位中,只有MCW0165座位的不同基因型对8个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余座位的不同基因型对一个或多个性状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经多重比较发现,每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谷子抽穗期与农艺性状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穗期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决定着作物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明确不同谷子品种适合的种植区域,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南、洛阳、吉林3个地区连续2年调查了160份谷子资源的抽穗期、株高、穗长、穗重等9个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地区抽穗期与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而在海南、洛阳2个地区抽穗期与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重、穗码数、穗粒重均呈正相关,吉林地区抽穗期与穗粒重呈负相关,说明随着抽穗期的适当延长,谷子主要通过增加子粒数目提高产量,而抽穗期过度推迟,则可能导致产量潜力下降;方差分析表明,3个地区抽穗期对千粒重、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穗码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海南,随着抽穗期的延长穗粒重递增,抽穗期40 d以上品种穗粒重最大;在洛阳,抽穗期50~60 d的品种穗粒重最高;在吉林,抽穗期70~80 d的品种穗粒重最高。求得每个品种在3个地区的穗粒重均值,以此为依据筛选出53份广生态适应性品种,在3个地区成功建立了叶片数、株高、穗码数对抽穗期的最佳回归方程。本研究表明一定抽穗期范围内谷子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而不是千粒重来实现增产,筛选出的广生态适应性谷子资源以及建立的回归方程为开展广适应育种、利用抽穗期信息对叶片数、株高、穗码数进行准确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91~ 1998年对内蒙古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体长、体重和胴体重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田鼠体长、体重、胴体重的均值在低密度回升期均逐年增高 ;雌性越冬鼠的胴体重均值低于雄性越冬鼠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秋季雄鼠与雌鼠的 3项指标的均值无显著差异(P >0 10 ) ,体长、体重和胴体重间相关极显著 (P =0 0 0 0 1)。分别给出了体重与体长 :胴体重与体长的模型W =aLb,其中W为体重或胴体重 ,L为体长 ;胴体重与体重的关系适合于模型NW =W / (a bW ) ,其中NW为胴体重 ,W为体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和贵州5个省内6类不同居群药用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l)的160株个体进行了雷公藤红素含量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居群间的雷公藤红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黄岩居群雷公藤红素含量最高,为1.0585×10^-2g·g^-1,贵州雷山和福建泰宁居群最低,分别为4.9889×10^-3g·g^-1和4.9887×10^-3g·g^-1;而在居群内的雷公藤红素含量相对一致,基本呈正态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环境因子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日照时长(X)、年均降雨量(X2)和土壤含氮量(蚝)是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含量(Ⅵ的主导因子,且各因素均与雷公藤红素含量呈负相关。经检验,回归方程为Y=19.308-0.01X1-0.02X2—0.062X5,雅达到0.917,F检验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特别是日照、水分和土壤含氮量能够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该文还对提高雷公藤中药用成分雷公藤红素含量的研究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The reaction between formaldehyde and acetamide which affords a model compound for an amino acid having an amide group was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formaldehyde as a cross-linking reagent. One of the products was isolated by Sephadex G-10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was identified as N-hydroxymethyl acetamide (FA) by NMR spectrometry and mass spectrometry. Another product, which could not be isolated, was estimated to be N, N-dihydroxymethyl acetamide (F2A) by kinetic analysis and mass spectrometry. The formation of N, N′-methylene diacetamide was not observed.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between formaldehyde and acetamide was estimated by the kinetic analyses of NMR data, and the rate constant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data by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n the other hand, formaldehyde cross-linked product was obtained in the reaction of formaldehyde with acetamide and alanine, Its decomposing reaction was analyzed with an NMR spectrometer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the formaldehyde cross-linked product. The degradation was dominantly initiated with the release of acetamide.

Consequently,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C–N bond between formaldehyde and amide is so labile that amide-bound formaldehyde does not react further with amides or amines, and that the amide-formaldehyde-amine condensation product is unstable and easily decomposes by releasing the amide.  相似文献   

19.
对鸡腿蘑多糖的结构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对深度发掘鸡腿蘑多糖的功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备发酵时间为72 h、96 h和120 h的鸡腿蘑胞外粗多糖,采用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表明发酵72 h、96 h和120 h胞外多糖均由D-甘露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