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制生物教材第一册(上)在“营养繁殖”一节中介绍了植物营养繁殖的3种常用方法:扦插、压条和嫁接。在进行有关“嫁接”内容的教学时,我们选用盆栽蟹爪兰和仙人掌进行嫁接演示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制作砧木选长势较好的盆栽仙人掌一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仙人掌类嫁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指出影响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认为嫁接是仙人掌类繁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仙人掌有性繁殖的试验很多人对仙人掌有个误解,认为仙人掌不开花,也不能用种子繁殖。我搜集了几个不同品种的仙人掌进行了试验。其中一种能开花结果。其特征是:茎近似园形直立,掌面直径14~17cm;刺座在茎的两侧排列规则,一般每行4~6座,刺座间隔3~4cm...  相似文献   

4.
砧木和 接穗的亲和 力、生活力 和嫁接技术 是嫁接成活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嫁接亲和力 亲和力是指砧木和接穗能够愈合生长成一个整体的能力,是嫁接繁殖中最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根据有无亲和力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有亲和力 植物亲缘关系近的亲和力强。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间互相嫁接多数是亲和的。同一个属内种间嫁接有多数能成功。例如:  相似文献   

5.
正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我国名贵的观赏植物。因其花富丽端庄、雍容华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木本油料资源植物,在医药领域、农林产业中应用广泛。我国在牡丹栽培繁殖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隋朝时期,牡丹便开始人工栽培;北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用嫁接和分株的方法繁殖牡丹;南宋时期则采用播种繁殖的方法;明朝发展为播种、分株、嫁接3种繁殖方法。简单来讲,牡丹的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仙人掌科的主要果类植物有5属18个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以红龙果为代表的柱形仙人掌果的繁殖、栽培与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7.
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及其可能的演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划分为18个类型9个亚型,用图解释了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进化的主线是:暗罗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土)→紫玉盘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于种壳中,下胚轴伸长)→木兰型(子叶具吸收兼光合功能)→蜡梅型(子叶具光合功能)→樱型(子叶具光合兼贮藏功能)→樟型(子叶具贮藏功能),其他类型或亚型则为进化的旁支或盲支。根据幼苗类型来判断,现存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应为番荔枝科。  相似文献   

8.
岩白菜(虎耳草科)不同海拔居群的繁殖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繁殖分配特征,结果发现:(1)繁殖器官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花数目、花序轴长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叶数目随海拔变化不大,繁殖分配值则先降低后升高,转折点在林线过渡带(海拔4400m)处;(2)各居群(海拔4300m居群除外)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而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分配则负相关,但各居群的显著性不同;(3)各居群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个体大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异速增长,而繁殖分配则与植株个体大小负相关;(4)各居群植株都存在一个繁殖所需的个体大小阈值,而且这一阈值在林线以下区域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林线以上区域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并不是影响岩白菜繁殖分配策略的唯一生态因子,不同居群的生境状况和植株个体大小都与其资源分配策略密切相关,高山地区林线的存在对植物资源的权衡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玉兰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兰育种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现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有:(1)在栽培繁殖过程中选择天然优良变异品种,现已根据花色,花型,花期选出10多个新品种;(2)通过人工杂交育种,现已获得三批杂交实生苗;人工杂交主要需克服花期不遇的困难,在杂种实生苗的管理上采用适当多次移栽和嫁接的方法,使实生苗提早开花,缩短育种年限 ;(3)物理,化学诱变,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在玉兰育种中运用的较少。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岭、东寨港和大田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35、38和37种,总计18科55种,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绝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及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柑桔是找国南方栽培最多的重要果树,其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柑桔一株树上嫁接有两个品种,互相取民补短,从而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的目的,称作一树两果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老年树或劣质品种的改造上。具体应用分以F三种情况。一、尾张温州蜜柑一类的品种树势强健,进入结果迟,且大小年结果明显,品质差,树龄大后,易造成树冠高大、内膛空虚现象,宜采用内胜腹接方法。时间以3-4月或9月最佳。嫁接部位应选内膛2——3级技(嫁接位置过低,不易萌发;嫁接位置过高,则萌发快,抽生长梢而扰乱树形)。嫁接品种以早熟温州蜜柑、脐橙和新…  相似文献   

12.
民勤荒漠植物枝系构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荒漠植物的枝系构型因素包括各级分枝角度、各级分枝长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分枝分维数和计盒维数等16个指标。采用组内欧式距离法进行聚类,把荒漠植物依构型指标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包括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黄刺条(Caragana frutex)等14种荒漠植物;第二类型包括秦晋锦鸡儿(C.purdomii)、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等11种荒漠植物;第三类型包括网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ncellatum)、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等9种荒漠植物;第四类型包括扁果木蓼(Atraphaxis replicta)、洋白蜡(Frawinus amerirana)等14种荒漠植物。不同的枝系构型类型反映了不同荒漠植物对于空间资源与环境的长期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 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 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 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 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 共繁殖230,000株种苗; 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 共繁殖33,100株种苗; 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 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 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蔬菜作物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作物中有一些属于杂合子型植物(heterozygote),例如马铃薯、球茎和鳞茎植物以及果树、花卉等植物。这类植物如用种子繁殖,它们的后代便会出现各种变异,不能保持原来品种的特性,因此一般均采用无性繁殖。近年来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技术与研究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应用这一技术来繁殖蔬菜作物,不仅使繁殖速度可以极大地增加,而且使不易用常规无性繁殖方法来繁殖的植物,也获得了新的繁殖途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资源丰富,分布辽阔。但目前还未充分利用,绝大部分尚处野生状态。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植物,花前不易区分,用种子繁殖不能保持品种优良性状,且结果晚;扦插生根困难,成活率低;所以嫁接是进行良种繁育,变野生为人工栽培,迅速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植物快速繁殖和脱病毒1、西欧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在试管里培养荔枝,12个月就可以结果,而通常则需7年。2、非洲紫罗兰采用叶片扦插繁殖法,年繁殖率仅3~4倍,而应用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年繁殖率可达10万倍以上。3、安徽农学院杨其光等自1982年以来,通过组织培养保存繁殖珍稀濒危植物[如名贵药材霍山石斛(1982)。美国栗和中国栗(1984~1985)、二个品种名贵樱桃和3个品种珍稀石  相似文献   

17.
探讨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中芦荟的快速繁殖,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依据。用中芦荟幼苗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6-苄基腺嘌呤(6-BA)及吲哚丁酸(IBA)不同浓度用量的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该品种各阶段快速繁殖的激素配方分别为:(1)丛生芽诱导:MS 6-BA3.0mg/L IBA0.4mg/L;(2)丛生芽继代增殖:MS 6-BA2.0mg/L IBA0.3mg/L;(3)生根诱导:1/2MS IBA0.4mg/L。另移栽试验表明:采用河沙:菌包:腐质土=2:2:1的基质栽植,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8.
仙人掌超微粉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仙人掌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经超微粉碎后的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Ker-Gaw.)Haw]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98.097%,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异丁基邻苯二甲酸酯(Isobutyl phthalate)27.492%,棕榈酸(Palmitic acid)16.716%,丁基邻苯二甲酸酯(Butyl phthalate)11.257%,薄荷脑(Menthol)6.722%,亚油酸(Linoleic acid)5.995%,壬醛(Nonanal)4.594%,乙醛(Hexanal)3.614%,十二酸(Dodecanic acid)3.244%。结论:通过对仙人掌超微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相对含量测定,为综合利用仙人掌植物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组甘薯淀粉粒在电镜下的扫描图,不同的品系其淀粉粒的形状、大小都不尽相同。图1为川薯27品种;图2(图2—5见封三)为813—19品系;图3为农大红品种;图4为徐薯18品种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20.
银杏G86-1优良株系嫁接繁殖许成琼,李锋,韦霄,傅秀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GraftingpropagationofGinkgobilobaLl.Gui-86-1¥Xu-Cheng-Qiong;LiFeng;WeiXiaoandFu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