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蚌科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测定了中国淡水贝类———蚌科 (Unionidae) 1 3个属代表种类的线粒体 1 6SrRNA部分序列。用Clustal X排序软件进行 1 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 ,序列总长度为 30 5— 32 0bp。通过Mega 2 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 1 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 ,共发现 1 0 8个碱基存在变异 ,其中包括 77个简约信息位点 ,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以贻贝为外类群 ,采用Mega 2 0软件中的“Neighbore Joining”法得到惟一一个分子系统树 ,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 0 0 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 :分布于中国的蚌科形成三个明显的类群 ,第一个类群 ,包括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第二个类群 ,由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组成 ;第三个类群只包括无齿蚌和冠蚌两个属。由此可以看出 ,它们有可能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亚科 ,即小方蚌亚科 (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和冠蚌属 )和珠蚌亚科 (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 ) ,由此证明小方蚌亚科在中国的存在 ,并且 ,对几个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其中鳞皮蚌属和蛏蚌属原来属于无齿蚌亚科 ,根据线粒体 1 6SrRNA的结果 ,前者应该放  相似文献   

2.
基于16S rRNA和ND1基因序列的中国蚌科丽蚌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花  欧阳珊  吴小平  黎敏 《动物学报》2007,53(6):1024-1030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灰泉堡组发现的一鸭嘴龙超科恐龙新属种:天镇大同龙Datonglong tianzhenensis gen.et sp.nov.。标本为一保存较完好的右侧齿骨并带牙齿。与其他鸭嘴龙超科恐龙不同,大同龙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而且舌面齿冠上嵴的发育也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主嵴向远中方向偏移;次嵴发育;无其他附嵴;主嵴上半段略后弯)。对比研究发现,在较进步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类群中齿骨和牙齿的演化过程复杂,许多鸭嘴龙科的特征在这些类群中时而出现,如:巴克龙Bactrosaurus齿冠具有较大的高/宽比;吉尔摩龙Gilmoreosaurus齿冠上只有一个主嵴和纤弱的附嵴;张衡龙Zhanghenglong齿冠上主嵴中置;南宁龙Nanningosaurus下颌冠状突前倾;大同龙Datonglong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这表明为了获得更有效的牙齿咀嚼方式,在鸭嘴龙科起源前它的姐妹群们曾进行过多种尝试;这也告诫我们,受大量趋同演化的影响,要厘清这些类群间的关系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四川蝇科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冯炎 《四川动物》1993,12(4):24-26
五十年代开始,作者对四川有瓣蝇类(Calyptratae)进行了调查,同时参照历史文献,到目前为止,已知四川地区蝇科蝇类(Muscidae flies)有10亚科37属197种,其中《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已记载112种,现补记85种及常见种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记述粤西云开地区中奥陶统东冲组一种奇异的翼形类(双壳类)化石,建立了郁南蛤超科(新超科)Yunannioidea superfam.nov.,郁南蛤科(新科)Yunanniidae fam.nov.,郁南蛤属(新属)Yunannia gen.nov.及2新种:干坑郁南蛤(新属新种)Yunannia gankeng...  相似文献   

6.
报道和描述了一些在属级别上不确定的鸭嘴龙超科材料;标本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的骨骼化石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这一状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更年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地域分隔。通过直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确信可以识别出至少两个鸭嘴龙超科的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可能代表了一个相对进步的基干鸭嘴龙类,而另一个类群则很可能归属于鸭嘴龙亚科。鉴于北美鸭嘴龙亚科最早出现的地层时代要更晚,中桑顿期马家村组中段的鸭嘴龙亚科化石材料提供了鸭嘴龙亚科乃至鸭嘴龙科亚洲起源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糙蚌属Scabies Hass 1911二新种,分别命名为中国糙蚌Scabies chinensis和长糙蚌S.longata。该属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相脊齿貘类(貘超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齿貘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貘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貘。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主午餐我是如新世原始貘类的特征,同时,本简单地回顾了脊齿貘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貘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貘科和红山貘科。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 全球分布约60种, 包括两个属: 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的分布规律、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 并对中国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探。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集中分布于五味子科植物, 可以被认为是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除了传统的保肝作用外, 这类化合物中很多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 一些联苯环辛烯类的木脂素, 尤其是在八元环C-6、C-9位上具有羟基或者酯化取代具有更好的抗HIV和抗肿瘤活性; 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I)绝大多数存在于南五味子属, 其特殊的螺苯骈呋喃环及其钙拮抗、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不仅初步说明了民间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藤茎具有较强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 也提示在对南五味子属的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 可以考虑以此类成分作为定性定量指标。五味子科植物中木脂素成分的分布规律提示, 在演化程度上五味子属植物较南五味子属植物更原始。环菠萝蜜烷类三萜在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均有分布, 尤其是A环开环的环菠萝蜜烷类三萜(II)在抗HIV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 而结构更进化的7/7/5/6型三萜内酯(IV)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目前只在南五味子属的长梗南五味子K. longipedunculata中发现。从五味子属的小花五味子S. micrantha和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中分离得到的多个成环复杂且高度氧化的类三萜内酯中也发现具有抗肿瘤和抗HIV潜力。  相似文献   

10.
尤蚊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蚊属(Udaya)是蚊科(Culicidae)的一个小属,迄今仅知2种。分布于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前我国尚未见纪录。最近,我们在整理云南省蚊类标本时,发现了该属的银尾尤蚊Udaya argyrurus(Edwards,1934)1雄蚊。这是我国蚊科建国以来继霍蚊属(Hodgesia)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新纪录属。兹简报如下:尤蚊属Udaya Thurman,1954中国新纪录模式种:Paraedes(Udaya)argyrurus Edwards,1934Thurman于1954年在拟伊蚊属(Paraedes)之下建立了尤蚊亚属(Udaya)。Matti-ngly(1957)根据其触须长度和明显的跗白环等特征,将尤蚊亚属从拟伊蚊属分出并提升为属级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以及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隐存种不断被发现,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动。中国是世界上跳鼠总科(Dipodoide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通过对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的分类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确认跳鼠总科在中国有3科6亚科12属22种。证实中国分布有第五种蹶鼠——灰蹶鼠(Sicista pseudonapaea)。五趾跳鼠亚科原属Allactaga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原五趾跳鼠、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小五趾跳鼠移入Scarturus属,且是一个包含隐存种的种团。大五趾跳鼠在我国仅有文献记载,其分布存疑。跳鼠亚科原三趾跳鼠努日亚种提升为种——塔里木跳鼠(Dipus deasyi);而准噶尔羽尾跳鼠(Stylodipus sungorus)在我国有分布。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2.
珠蚌科六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观察了背角无齿蚌、沼纹冠蚌、剑状矛蚌、圆顶珠蚌、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等6种蚌的育儿囊类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了幼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蚌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同生型,后2种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四生型;6种幼虫均为钩介幼虫,其中前4种为有钩型,后2种为无钩型;6种幼虫的大小、形态有别,并证明种间幼虫的壳钧和壳饰的亚显微形态显然有异。本文还就6种蚌在Simpson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与按它们的育儿囊和钩介幼虫类型得到的归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impson对6种蚌中3种的分类与归类不妥。本文为研究我国淡水贝类的分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建立珠蚌类的自然分类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A.Engler(1936)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中国植物志》和根据吴征镒等(2002)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中科的界定进行了比较。这不仅有助于掌握吴征镒等系统的观点,也有益于理解被子植物系统学中当前划分“科”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4.
对采用A .Engler (1936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中国植物志》和根据吴征镒等(2 0 0 2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中科的界定进行了比较。这不仅有助于掌握吴征镒等系统的观点 ,也有益于理解被子植物系统学中当前划分“科”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植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报道了中国新疆地区柳叶藓科15属33种,青藓科12属51种,灰藓科11属30种,共计38属114种。其中,中国青藓科新记录种2种,新疆新记录4属37种。优势属10个,且以青藓属(Brachythecium BrushSchimp.)为代表的北温带成分为主;单种属19个,体现了新疆藓类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多样性。新疆3科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可划分为9种类型,其中北温带成分居主导地位,占中国新疆3科藓类植物总种数的52.08%,东亚成分次之,占25.01%,热带成分甚微。对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中国西藏以及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7个邻近地区的区系比较发现,印度物种丰富度最高,俄罗斯和中国新疆次之;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俄罗斯在物种组成上相似度最高。地理成分区系谱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植物区系关系最为接近,而且与俄罗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灵长类近节指趾骨的弯曲程度被认为是树栖性和悬垂位移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几何形态测量学—多项式曲线拟合法(GM-PCF)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的指趾骨弯曲程度的定量化指标,以剔除指趾骨大小因素之后的标准化曲线高度(NPCH)作为其弯曲程度的指标,配合指趾骨的曲线长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定量分析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与位移行为的对应关系。尤其是涵盖灵长类大部分位移行为方式的15个类群、328个个体、5000余件指趾骨的参考样本,基本可以满足各种化石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分析和位移行为方式重建的需求。本文总结了发现有完整第II-V近节指趾骨化石材料的人猿超科成员的颅后骨骼形态适应及位移行为的重建,并运用GM-PCF对这些指趾骨化石的弯曲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通过指趾骨弯曲程度重建人猿超科成员的位移行为适应,并可为这些人猿超科成员位移行为的完整演化图景增加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湖北省泽泻科、水鳖科、眼子菜科及茨藻科11属29种1变种1变型植物(另加采于湛江的软骨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泽泻科植物花粉具多个圆形萌发孔,外壁表面为小刺状纹饰;茨藻科植物花粉具远极单槽,表面为绉波状纹饰;眼子菜科及本文研究的水鳖科植物花粉均无萌发孔,分别具网状和小刺状饰纹饰。1.茨藻科植物花粉最原始,泽泻科花粉较进化,眼子菜科花粉较水鳖科花粉进化;2.泽泻属与泽苔草属花粉较慈姑属花粉原始;3.鞘叶眼子菜亚屈花粉较眼子菜亚属的花粉处于更高演化阶段;4.多孔茨藻花粉在该科中最原始。本文工作尚对易变形水生植物花粉形态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9.
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类方法并结合表征分类方法探讨了杉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分支分类中,金松科被选作外类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的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采用最大同步法、综合分析法、演化极端结合法及最小平行进化法共四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选择最简约的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基础。在表征分类中,选取59个性状,利用距离系数和类平均法,对金松属和杉科各属进行了聚类运算,得出表征图。综合两种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属间关系: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水松属和落羽杉属关系密切,二者与柳杉属近缘。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关系密切,是中级进化水平的类群。水杉属与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杉木属、密叶杉属和台湾杉属关系密切,是杉科植物中的高级进化类群,其中又以台湾杉属演化水平最高。(2)系统排列:支持金松科的成立,将杉科分成5族,即柳杉族(仅含柳杉属)、落羽杉族(含水松属、落羽杉属)、北美红杉族(含巨杉属、北美红杉属)、水杉族(仅含水杉属)和杉木族(含杉木属、密叶杉属及台湾杉属)。  相似文献   

20.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2019,58(1):92-113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