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省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区,经常发现鱼体寄生有后睾科吸虫的囊蚴,例如:在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与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中的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jentalis)及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的囊蚴。为分离这  相似文献   

2.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3.
华枝睾吸虫后尾蚴的形态结构是研究虫体在终宿主体内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基础。过去一些学者通过光镜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在电镜方面,迄今只见Fujino et al.(1979),Lee et al.(1982)和Ho.L.Y et al.(1983)的报道。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华支睾吸虫后尾蚴的形态结构,我们进一步作了扫描电镜观察。 1.材料和方法 从麦穗鱼体内分离华枝睾吸虫囊蚴,取自然逸出的后尾蚴,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按常规制备电镜标本。送日立S-450型扫描电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4.
华枝睾吸虫尾蚴的形态学Hs(?)等(1939)、Komiya等(1941)以及Tang等(1963)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对华枝睾尾蚴的生态观察未见报道。几年来笔者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对华枝睾吸虫尾蚴的生态作了某些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武汉近郊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枝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实验采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分别对武汉近郊厂埠屯,马房山集贸市场5种常见小型淡水鱼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进行了调查,其总感染率为73.2%,麦穗鱼感染率最高90.8%,鲫鱼,中华旁旁皮鱼,银飘鱼,黄幼鱼的感染率分别为19.4%,16.7%,9.1%,5.9%;每克鱼肉含囊蚴最高的也是麦穗鱼,经统计学检验,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海口地区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枝睾吸虫囊蚴感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检查了海口集贸市场上5种淡水色(鲫色、罗非鱼、鲤鱼、土鲮色、白鲳)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情况。结果表明:5种淡水色的总感染率为53.66%。其中,鲤鱼、土鲮色、鲫鱼、罗非鱼、白鲳的感染率分别为68.75%、58.82%、58.06%、48.57%和36.67%;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数最高的是鲫鱼(9.47个/g),平均每尾阳性鱼含囊蚴数最高的是土鲮鱼(43个/尾)。  相似文献   

8.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保存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求适宜的保存液,为离体华支睾吸虫囊蚴创造较长时间的存活条件,对进行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性研究和提供教学用活标本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1980年11月进行了这项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宿主,所见报告有猫、犬、豚鼠、家兔、仓鼠、海狸、大鼠及小鼠等。Wykoff(1958)及Yoshimura等(1972)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模型进行过一些研究。国内有关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系统资料尚未见到。我们对大白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获虫率、载虫数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体重约120克的健康大白鼠,雌雄各半。主要来自本所动物房,少数来自重庆市。囊蚴由本病流行区的麦穗鱼体内分离。选择蚴虫活泼,排泄囊黑,颗粒明显的囊蚴,按每鼠所需感染数量放入凹玻片中,用少量清水保存备用。用玻璃…  相似文献   

10.
进行华枝睾吸虫动物接种以前,首先应当检查当地那一种淡水鱼类身上感染该虫的囊蚴最多。一般许多种类的淡水鱼,例如鲫鱼,青鱼、鲩鱼,川条鱼等,都有该虫的囊蚴。囊蚴在鱼身上的位置主要是在鳞下,皮下组织,鳃上和肌肉组织。根据前人检查的结果:鳞下占2%,鳃上4.7%,皮下组织5.9%,肌肉组织87.4%。购得这些角以后将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曾明安,屈振麒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2.
华支睾吸虫囊蚴存活时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麦重申内和鱼体死亡腐烂分离出在水中存活时限作了初步观察。自鱼体死后4,7,9,12,15及16天时各镜检100个囊蚴,到12天时有42%的囊蚴存活。捕获阳性麦穗鱼在室内饲养,1年后囊蚴几何均数下降70.83%;并以各月龄囊蚴民活数为依据,作了简单略生命表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许多报道表明,斑点ELISA用于单克隆抗体Ig型别和IgG亚类的鉴定及寄生虫病的检测,不仅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且快速、简便。我们以此法试用于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兔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如下。材料及方法硝酸纤维素膜:浙江黄岩人民化工厂产。华支睾吸虫抗原:冻干成虫可溶性抗原,1:200。检测血清:(1)华支睾吸虫兔血清:采自经口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40—50天粪检虫卵阳性之兔;(2)免疫兔血清:以华支睾吸虫抗原免疫。方法按余等(1982)皮内免疫法进行。血清IgG提纯按北京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组(1980)方法分别用50%和33%饱和度(NH4)2SO4盐…  相似文献   

14.
不同龄期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捕获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麦穗鱼,隔离饲养,用不同日龄囊蚴感染猫,感染后30d做解剖,收集成虫做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日龄寄生力分析。结果表明,0、379、762、1038日龄囊蚴感染的获虫率分别为43.07%、85.45%、4.51%、9.80%。结合国内资料,建立了计算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明安  屈振麒 《四川动物》1994,13(1):171-172,170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2003~2006年通过对河南省9个产地2科4属7种59只蝙蝠的消化道进行调查,发现斜睾科斜睾属吸虫2种: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 Ogata, 1938和蝙蝠斜睾吸虫Plagiorchis vespertilionis (Müller, 1780) Braun, 1900.前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25.42%(15/59),感染强度为1~1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87条;后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3.39%(2/59),感染强度为2~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50条.朝鲜斜睾吸虫和蝙蝠斜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1979—1980年,作者在江西抚州地区剖检家鸭时,于胆囊内获得一批吸虫。经鉴定为: 企鹅次睾吸虫Metorchis pinguinicola Skrjabin,1913 企鹅次睾吸虫隶属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为我国新记录。作者此次发现的虫然形态与Skrjabin氏的标本很相似,现描述如下(测量单位为mm);虫体中型,白色,体棘止于睾丸前。虫体大小为4.464—5.709×0.693—0.957mm。口吸盘大小为0.330—0.363×0.297—0.330mm。腹吸盘圆形,位  相似文献   

18.
1961年12月上海和平公园曾送来死的雌性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一只,经检验后发现有不少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nabe, 1921)。据悉该孔雀于1961年2月初次发病后,食欲欠佳,精神萎糜,羽毛蓬松,蹲伏懒动,拉稀,排泄物绿色。死前3、4天停止吃食。经尸体解剖,肌肤瘦瘠,肝脏病变显著,萎缩硬化,大部分组织坏死。胆囊甚大,囊壁肥厚。胆囊内检获次睾吸虫114条。而其他内脏皆称正常。似乎次睾吸虫是孔雀致死的病原体。去年(1963)12月,和平公园又有一只雄性绿孔雀得病,从粪便中检出次睾吸虫的虫卵。由此更引起作者对于此问题的注意。据查阅有关文献,次睾吸虫属共14种,寄生于鸟类者10种(1950)。在我国鸭体内发现者有三种:即东方次睾吸虫(M. orientalis),台湾次睾吸虫(M. taiwanensis),以及黄体次睾吸虫(M. xanthosomas)。其中以东方次睾吸虫最为常见。东方次睾吸  相似文献   

19.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1.本实验对钩棘单睾吸虫(成虫、囊蚴、雷蚴、尾蚴)的形态及生活史作了详细的观察。 2.小榄白鲩鱼鳍上钩棘单睾囊蚴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都比较高。根据囊蚴的寄生状况,广东人对鱼类食品的烹调特点,文献中所记载的异形吸虫的致病作用以及在广州或其附近发现过异形吸虫的报告,估计广东居民中可能有异形吸虫病的存在,并推考了其所以未被发现的原因。 3.钩棘单睾囊蚴、成虫的腹面及背面都有皮腺。囊蚴腹面皮腺的总数及皮腺行数都不恒定,而各行之皮腺数也大多没有规则。 4.由小鸭及小白鼠中钩棘单睾成虫的寄生状态可知该吸虫在这两种小动物体中比较适宜的寄生部位是迴肠下段。寄生部位较深的成虫并无死亡的或发育不良的,所见到之死亡成虫绝大多数是混在排泄物中,也有少数见于粘膜表面。根据寄生虫一般的生活规律及本突验所见之寄生现象,对Africa氏等所述关于异形吸虫和宿主间平衡关系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5.在小白鼠的突验中发现感染天数不同的成虫,它们的虫体及生殖器官的大小可以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各器官和虫体前端间的相对距离可因成熟度和活动度不同而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尤以生殖器官为甚。本文对Kobayasi氏所定“新种”的根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