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熊猫在野外食物选择的广泛性远大于圈养个体。均衡饮食对于大熊猫异地保护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适当水平的微量营养素。评估圈养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大熊猫饲养策略。本研究选取7只健康成年圈养大熊猫,依次饲喂竹叶(竹叶采食期)和竹笋(竹笋采食期)。竹叶采食期进行3次饲喂实验,竹笋采食期进行2次饲喂实验,每次饲喂实验持续3 d,每次饲喂实验间隔28 d。实验期间记录大熊猫的日采食量,测定竹子的维生素含量并查阅其矿物元素含量,从而比较大熊猫在不同采食期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日摄入量。各采食期结束时采集大熊猫血样,测定血清中13种维生素和10种矿物元素水平。结果发现:与竹叶相比,竹笋的VA、VE、VK1、烟酸、吡哆醛及吡哆醇含量显著下降,VB5和VB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竹叶采食期相比,竹笋采食期大熊猫的VE、VK1、Ca、Fe、Cu和Mn日摄入量显著降低,VB5、VB6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依赖竹子才能够生存,但取食时却有很强的选择性,特别在取食竹秆时,会撕去竹秆皮。尽管这可以简单解释为大熊猫不喜欢吃坚韧的竹秆皮,但研究其背后的化学原因却有助于加深对这种行为的理解。2015年4—5月,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研究基地和都江堰研究基地,通过观察8只圈养大熊猫对10种竹子的采食,发现这些大熊猫只取食其中的8种竹子,并且明显表现出弃食竹秆皮的行为。进一步采用范氏洗涤分析滤袋技术、全自动纤维素分析仪对10种竹子的竹秆皮进行化学分析,结果显示:10种竹子中除个别竹种外,纤维类物质含量在竹秆皮与竹秆其余部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竹秆皮中的半纤维素含量较竹秆其余部位低15%~35%(9种:P0.01;1种:P0.05),纤维素含量较竹秆其余部位高5%~30%(3种:P0.01;5种:P0.05;2种:P0.05),木质素含量较竹秆其余部位高5%~48%(2种:P0.01;6种:P0.05;2种:P0.05)。显然,纤维类物质的含量差异,尤其是能使竹秆皮变硬的高含量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大熊猫弃食竹秆皮的主要原因之一。观察中的个别例外也意味着纤维类物质也许不是大熊猫选择性取食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竹子。竹子是一种粗纤维含量很高的粗饲料。而大熊猫却以具肉食动物消化道特征的消化道来消化高纤维含量的竹子。为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每天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采食竹子 ,消耗大量的能量 ,同时采食大量的高纤维含量的竹子又会降低其它养分的消化率 ,这样一来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大熊猫对竹子养分尤其是粗纤维的消化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给病弱大熊猫饲喂喷洒纤维素酶处理的竹子进行消化试验的方法 ,考察大熊猫对日粮养分的消化率 ,以期对病弱大熊猫的体况有所改善。1 材料与方法将长春市昆仑酶制剂…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使季节性繁殖动物在适宜的季节进行繁殖活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春季集中繁殖.为探究雄性大熊猫褪黑素和睾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只成年雄性大熊猫作为实验对象,在自然光照下对这3只大熊猫进行每周1次为期1年(2018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6.
1982—1983年,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就圈养大熊猫对竹子的食量作了为期一年的试验观察。材料与方法在饲养场选择4只健康的大熊猫,2♀、2♂,年龄3—23岁。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和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取自海拔2500米的英雄沟。给受试熊猫白天喂精料(黄豆、玉米和大米混合料500—700克,鸡蛋1个,奶粉50克),晚上喂竹子7.5—10公斤。投竹时称重,翌日晨收集剩余竹子称重。结果圈养大熊猫日食竹量为2.0—4.2公斤,平均3.1公斤(见表),与胡锦矗(1985)报道的野生大熊猫的日食竹量(12.5公斤)相比,差异极显著。老年熊猫食竹量较低,各月平均日食…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A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举世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关于大熊猫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资料已有较多报道。Chen(1987)对6只大熊猫,王强等(1998)对18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因子交叉分组 (2× 2 )试验设计方案 ,选用 2只亚成体大熊猫进行 5期 (第 5期用常规日粮 )消化试验 ,考察精料的蛋白质水平与能量浓度对亚成体大熊猫日粮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精料蛋白质水平对粗蛋白、半纤维素、能量的消化率均产生显著影响 (P <0 0 5 ) ,对粗脂肪消化率产生极显著影响 (P <0 0 1)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830、 0 76 18、 0 5 5 0 4、 0 6 72 3) ;精料能量浓度对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能量的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 (P <0 0 5 ) ,对粗脂肪消化率产生极显著影响 (P <0 0 1)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5 6 9、0 6 0 4 7、0 5 0 5 2、 0 74 11)。对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能量的消化率而言 ,该 2个因素互作效应显著 (P <0 0 5 )。1~ 4试验期 ,粗脂肪、半纤维素 ,1~ 5试验期 ,粗脂肪、半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总能量等项消化率与 2个因素线性回归达到显著性水平 (α =0 0 5 ) (其中粗脂肪及 1~ 5期半纤维素达到极显著 ,α =0 0 1)。从多重比较结果看 ,除木质素外 ,各项消化率均以第 1期为最高 ,因此 ,日粮配方 1(CP2×GE2即CP 2 0 6 1%×GE 19 5 3MJ/kg)是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9.
<正>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竹子生物量对大熊猫觅食乃至生存、繁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竹子生物量随竹子种类、竹株部位和龄级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具有明显差异(胡锦矗,1981;魏辅文等,1996)。截止目前,田星群(1989)等对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黄华梨和杨飞虞(1990)、胡杰等(2000)分别对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种类、主食竹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总补体活性测定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秩勋  李素华 《动物学报》1991,37(1):107-108
测定大熊猫血清及某些体液中总补体活性(CH_(50)),对于研究大熊猫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反映熊猫体内补体代谢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大熊猫补体活性测定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根据免疫生物学的原理,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种适于大熊猫 CH_(50)测定方法。 一、标本来源:8例大熊猫均系成都动物园喂养,其中健康体检6例,雌雄各3例,体重55—65 kg,年龄3—8岁,病危抢救大熊猫2例(风湿病,肠梗阻各1例)。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