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裴安平 《生命世界》2005,(10):54-59
说到稻作起源考古,就不能不提浙江河姆渡遗址(最早挖掘于1973年)。正是在这个距今7000多年的原始部落遗址中,第一次大量出土了当时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谷与稻作农具。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震惊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遗址他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豁南部山地之问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遗址所在地为余姚县罗江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村东北。1973年夏天社员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发现这个遗址。文物单位于1973年11月开始发掘。遗址有四个相叠的文化层,其中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属于人类制造的文化遗物有石、骨、木、陶各种质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对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遗物进行研究时,一个重要问题是确定哪些动物是野生的?哪些是畜养的?对家畜动物的鉴定,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骨髂形态的分析,但某些时候动物雕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参考证据。例如,南方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  相似文献   

4.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相似文献   

6.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相似文献   

7.
深涌黄地峒遗址是香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初步调查、试掘后认为,这是一处打制石器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5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及采集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种类比较丰富,旧石器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相似性在人类体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涉及到的两个遗址,位于德国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西宁根13地点Ⅱ-4层和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灵井遗址10-11层,出土的考古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个遗址保存状况都非常好,且均出土有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两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特点以及骨器相关的遗存也表现出多个方面的相似性。经鉴定,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多个种属的食肉动物、一种象,两种犀牛属动物、两种马科动物,多种鹿类以及牛科动物。两个遗址均出土有修整石器所用的骨质软锤,以及利用食草动物的掌跖骨制作的用于砸骨吸髓的骨锤。这些锤子的远端具有特定的破裂形态。考虑到两个遗址之间的距离以及年代差异,这些相似性非常值得关注,但我们不认为两个遗址的相似性代表的是文化上的联系。相反,我们认为这种相似性反映的是人类在相似的环境中采取了相似的行为模式,同时相似的埋藏条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德青塘遗址系岭南地区一组含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堆积的洞穴遗址。2016年夏对其中的黄门岩2号洞地点进行首次正式发掘,该地点发现有连续多层的文化堆积,探方出土以及地表采集了大量砾石制品、种类丰富的动物遗存、以及若干件早期陶片,部分胶结地层堆积中可见包含了大量螺蚌壳。文化遗存中的砾石石器多选用河滩砾石,使用硬锤在砾石的一端或一侧单面陡刃加工的技术特点突出,有望为探讨中国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大陆地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砾石石器工业之联系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猪年话猪     
猪年话猪彭学彦猪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地考古发掘中常有猪骨出土,有关猪的绘画和艺术品迭有发现。1973年,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发现大量猪骨和一只陶塑小猪,经鉴定,猪骨是家猪的遗骨,这说明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以南,我们祖先已开始养猪,其历史与...  相似文献   

11.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一处大型的红山文化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2009-2011年发掘出土的陶器中,许多平底器类标本内壁表面都发现有细腻的黑色灰烬,我们对这些灰烬和几件不含灰烬的陶器标本进行了植物残留物提取和鉴定,从六份样品中观测到了植物淀粉粒,这些淀粉粒可根据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地下储藏器官、疑似坚果的植物种类和未知种类。大量的禾本科淀粉粒在形态上与粟类(小米)淀粉粒极为相似,加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炭化粟,我们推测,这些陶罐中的黑色灰烬为内部盛装的粟炭化分解所致,这些陶器正是红山文化中的食物储藏器。存在的其他类型淀粉粒表明,尽管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已显示了较为确凿的农业经济,但采集经济也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9,(4)
<正>1929年12月2日傍晚,石破天惊,北京大学毕业两年的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使得周口店遗址震惊中外。那么周口店古人类的"家"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少有人谈起。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地质作用成就了周口店古人类的家——岩溶洞穴。化石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古人类的家——周口店遗址1913年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地质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1914年聘请顾问瑞典人安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约90 kaBP)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为材料,通过骨骼表面痕迹分析、骨骼单元出现频率研究及长骨破碎方式的统计,辨识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对动物骨骼造成的不同影响,讨论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中国北方古人类获取、搬运及处理动物资源的综合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为古人类活动所遗留,自然营力对动物骨骼有改造作用,但并未影响我们对古人类行为的辨识;2)古人类在捕获马科动物之后,将其完整地带回了遗址并肢解;3)在处理猎物遗骸时,肌肉和骨髓富集的部位是古人类利用的重点。结合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MIS 5阶段前后,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可以高效利用动物资源的人类群体;稳定、充沛的能量来源,或是他们应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草原环境气候波动的重要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4.
桃花物语     
天蓝 《生命世界》2006,(4):86-89
每逢初春,当万物尚未苏醒,冬衣依旧裹身时,总有桃花在不经意间撞入眼帘。或粉白或淡红的花朵,就像小女孩,虽身影单薄,却最健康快乐,呼吸着乍暖还寒的空气,一树一树热闹地绽放,唤起人们内心久违的喜悦心情。桃花,中国花未入选国花,也从来不是市花,桃花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花。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海安青敦新石器遗址以及河南新郑峨沟北岗新石器遗址都出土过野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动物骨骼,测得拉乙亥遗址的C~(14)年代为距今6745±85年,接近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时代。但是,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未发现陶器和磨光石器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标志,而且遗址埋藏于较高阶地的堆积物中,发现的大量打制石器与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非常相似。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 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 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 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 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 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长河里流淌的翠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古代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说明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6 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甲骨文及竹部文字19 5 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6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实际上,在7 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  相似文献   

18.
陈君  王頠  李大伟  廖卫 《人类学学报》2017,36(4):527-536
对广西田东中山遗址洞外岩厦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的研究表明,该批动物遗存至少代表39个属种。中山遗址原始居民以此地作为居住地,会到远处进行狩猎,其生业模式以狩猎为主;对骨骼的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未发现精细的加工方式。动物骨骼遗存均来自野生动物,原始居民未开始饲养家畜。当时的中山遗址地处以林缘灌丛、低山森林景观为主的山间盆地中,不远处有成片的草地,并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这些信息对探讨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行为、生境状况及演化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田东中山遗址洞外岩厦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的研究表明,该批动物遗存至少代表39个属种。中山遗址原始居民以此地作为居住地,会到远处进行狩猎,其生业模式以狩猎为主;对骨骼的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未发现精细的加工方式。动物骨骼遗存均来自野生动物,原始居民未开始饲养家畜。当时的中山遗址地处以林缘灌丛、低山森林景观为主的山间盆地中,不远处有成片的草地,并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这些信息对探讨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行为、生境状况及演化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乐  张双权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3):407-418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方面已经发挥了极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这一手段的使用还明显有所欠缺。本文尝试将这一技术手段应用于贵州马鞍山遗址(距今约43~16 kaBP)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之中。在上千件石制品与数十件骨制品之外,马鞍山遗址还出土有大量的动物化石,从而使其成为检验与实践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良好媒介。本文以ArcGIS软件包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为技术依托,重点对遗址出土的大型动物(包括Bubalus sp 和 Megatapirus augustus) 的骨骼单元分布模式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统计与分析。本项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GIS系统在大型动物遗存的量化统计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此外,这一技术手段还有望在第四纪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发挥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