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福愉 《生命科学》2003,15(6):379-380
2003年10月10日,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八十周年暨百岁华诞的大喜日子。 贝时璋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师表千秋,桃李满园,是我国生物学界一位德高望重、广泛受人尊敬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他1929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历经坎坷与艰辛,呕心沥血为我国生物学科研与教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醋虫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是贝时璋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德国土滨根大学动物研究所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发表在1928年出版的德国《动物科学学报》第131卷,是贝时璋先生科学生涯中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也是当时国际上关于动物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醋虫(线虫的一种)的生活周期。他通过实验形态学方法,确定了生活周期不同阶段上体细胞群和体细胞自身的潜力。在这篇论文中,贝时璋先生提出了一个当时在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论点:稳定动物在任何生长阶段都不具备再生能力,只在进展期有细胞质的修复;细胞常数只适用于稳定期,进入细胞常数后,细胞便丧失了修复能力。贝时璋先生的这篇论文虽然撰写于75年前,今天读起来仍会被其中体现的严谨治学和创新精神所感染。贝时璋先生75年前用线虫作为他的研究材料。50年后,英国生物学家J. Sulston、H. R. Horvitz和美国生物学家S. Brenner用线虫(Caenorhaditiselegans)作为研究材料,发现了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并因此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现已证明:线虫是研究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以及将不同的基因突变与其对器官发育的特异性影响联系起来的一种极好的模式系统。75年前,贝时璋先生就选择了这  相似文献   

3.
贝时璋是著名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 我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 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的创始人。 他是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 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28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后,相继于1978 年(毕业50 周年)、 1988 年(毕业60 周年)、2003 年(毕业75 周年)和2008 年(毕业80 周年)被德国图宾根大学授予“金博士”、“钻石博士” 等博士学位荣誉证书,被德国政府授予“惟一学术公民” 称号。 为了纪念他对生命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太空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36015 号)。 贝时璋出生于1903 年10 月10 日,他的一生与中国科学紧密联结在一起,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科技人才。 进入百岁高龄之后,他仍坚持工作,也依然时刻牵挂着国家的昌盛和科学的发展,是永不退休的科学家。 2003 年9 月,贝时璋用两年半时间主编完成的《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正式出版,给了自己一份最好的百岁生日礼物。 2009 年诺贝尔奖公布以后,贝时璋心情很不平静,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他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林克椿1981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1982 年《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 他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课题,应该继续研究下去,因此特别邀请林克椿和一些研究人员10 月28 日上午来家里进行讨论。 当天,贝时璋问了林克椿很多关于实验情况的问题,问得很仔细。从贝时璋的询问中,可以感受到他心中对一项有意义工作被中断的那份惋惜。 林克椿虽然已退休,但贝时璋还是鼓励他要把这项研究进一步做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果,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声音很大、很激动, 使当时在场的研究人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那天,贝时璋精神特别好,特别高兴,和大家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然而,就在第二天,10 月29日上午9 点30 分,贝时璋在睡眠中安详辞世,永 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科学、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 成为了贝时璋留给科学界的最后嘱托和遗言,这也应当成为当今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追求和践行的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贝时璋先生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早期教育家和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的开拓者,如今大陆惟一健在的、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先生于2009年10月29日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2009年11月4日上午10时30分,贝时璋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6.
学习和工作的一些回忆贝时璋编者按贝时璋教授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实验细胞学家、教育家。细胞重建是他多年来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课题。并获得丰硕成果。他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为我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正直科学家。他追求真理,勇于...  相似文献   

7.
细胞生物学是最近十年里发展最快的生物学基础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教材和教学人员的水平都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急需提高。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和中国科技大学从2003年起,联合举办全国重点高校细胞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我们将利用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才优势以及实验条件,使用国外大学教材,采取强化型集中培训,每天进行专题上课和相应的实验操作,使学员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胜任重点高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参加对象为重点大学中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8.
王亚辉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并追记他在我国实验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为我国生物科学发展规划所作的贡献,以寄托我们的哀思。王亚辉教授生于1929年1月,四川自贡市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1962年在该所发生生理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1983年在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访问研究。1986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  相似文献   

9.
征稿简则     
本刊是细胞生物学中级学术性刊物。方针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双百方针”,交流推广有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进展,促进国内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本学科的科研人员、大学中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及科研组织管理人员。本刊主要刊登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实验技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资料综述及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动态。欢迎有关人员提供稿件(译文由本刊约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杨福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20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杨福愉先生原籍浙江宁波镇海,192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194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是中国生物膜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杨福愉先生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在贝时璋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行垂范下获得科学启蒙;1956~1960年留苏期间,获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回国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带领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小组,研究电离辐射对线粒体氧化磷 酸化功能的影响,从此确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生物膜结构与功能”这一重要研究方向。   杨福愉先生长期围绕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理开展系统、深入的原创性研究。提出镁离子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ATP酶的结构与活性模型,为膜脂物理状态影响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清晰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膜钙离子浓度梯度调节膜蛋白的构象与活性的研究,揭示膜脂物理状态调控钙ATP酶及G蛋白偶联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新机制;发现胰凝乳蛋白酶不只是消化酶,还介导溶酶体-线粒体细胞凋亡新途径。同时,杨福愉先生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曾在核爆炸现场承担放射生物学科研任务,总结出的慢性放射病早期诊断生化指标为核安全打下基础;用“匀浆互补法”预测农作物杂交优势,为促进农业增产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克山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等。在研究中,杨福愉先生善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层次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彰显开拓性、富于原创性。杨福愉先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生物膜》等专著2部,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获得广泛承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重要奖项。   杨福愉先生重视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生物物理学报》主编等职,积极推动1981年首届全国膜生物学讨论会举办,并担任首届会议大会主席。   杨福愉先生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2013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杰出贡献奖得主,杨福愉先生于2018年向贝时璋奖捐款30万元,用于表彰后续贝时璋青年奖获奖者,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生物物理学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先贤虽去,风范永存。杨福愉先生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奋斗!   杨福愉先生千古! (感谢黄有国研究员为此文撰写提供历史线索和整理、凝练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