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阿联红麻(Alian Kenaf)与福红992(Fuhong992)杂交产生的F2代作图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应用RAPD单引物和双引物进行多态性条带扩增,并进行扩增效果的比较研究,以期为作图群体构建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奠定基础。结果表明,RAPD双引物比单引物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性条带,提高了引物的利用率和多态性条带的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谷子(Setaria italica)两系杂交后代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以3个高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A1、A2和A3),6个抗除草剂恢复系为父本(R1、R2、R3、R4、R5和R6),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了18个组合,分析组合的株高、粒重和蛋白含量等1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特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用具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六倍体小黑麦的3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作为亲本,进行3×3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组配的F1代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其余性状出现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较少,多数呈低亲或中亲遗传,且各组合间的差异比较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水平,F1各性状均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从总体上看,不育系A1、A2及恢复系R1、R2的一般配合力良好,其配制的组合优势较强,具一定的利用价值。对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进行了相关分析,二者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水稻同源三倍体(149-B)×二倍体F2代稳定群体的验证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4 9 B是由水稻多胚苗SAR 2中筛选出来的自然发生的同源多倍体 ,体细胞鉴定为三倍体 (2n =36 )。以14 9 B做母本与水稻恢复系蜀恢 36 3(R36 3)杂交 ,在杂交F1代中发现有非整倍体和二倍体个体产生 ,其中部分二倍体的自交后代在田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对这个稳定F2群体进行微卫星验证 ,结果表明 :F1和F2 群体 4 0个单株的扩增带型整齐一致 ,在各个SSR多态位点只出现一条同父或同母带 ,丢失了来自父本或母本的等位位点 ,说明该F2 群体确系由杂交得来的一个早代稳定群体。  相似文献   

5.
以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的耐盐性较强品种‘中山3号’和‘守田2号’及R-A高含量品种‘中山4号’和‘守田3号’为亲本配置7个杂交组合并获得杂交种子,对种子结实率和发芽率及F1代幼苗的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砂培和水培方法比较了亲本及F1代扦插苗对NaCl胁迫的耐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同系列品种间杂交及自交组合,其中‘守田2号’ב中山3号’杂交组合的结实率最高,为74.9%;7个杂交组合F1代的种子发芽率为63.8% ~ 89.0%,差异明显;‘守田2号’ב中山4号’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相对较低(79.80%),其他杂交组合F1代幼苗存活率均在93%以上.砂培条件下,用100 mmol·L-1NaCl胁迫7d,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胁迫28 d,‘守田2号’ב守田 3号’杂交组合以及‘中山3号’自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水培条件下,用100、150、20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14 d,‘守田2号’ב中山3号’、‘中山3号’ב守田2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3个杂交组合F1代扦插苗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其耐盐亲本及其他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杂交提高甜菊耐盐能力是可行的,而亲本的耐盐能力及亲本配置对杂交后代目标性状有较大影响;‘中山3号’ב守田2号’、‘守田2号’ב中山3号’和‘中山3号’ב守田3号’是耐盐性较强的甜菊优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配制4个隐性无腺体品系(gl2gl2gl3gl3)作母本与5个显性无腺体品系(GL2^eGl2^3eGl3Gl3)杂交产生的20个组合的F2、F3,利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研究了棉花种子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指数等5个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所有研究的性状主要由加性遗传效应所控制,其中含油量主要由母体加性遗传效应所控。按群体平均数计算。这些性状F2的中亲优势仅为-1.99%-1.11%,这揭示出F2、F3近交衰退很少。有75%的F2和60%的F3天然授粉异交组合棉酚含量低于0.4g/kg,因此有可能筛选出棉酚含量低于规定标准、而种子品质不降低、可综合利用的F2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以标准切花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品种'优香'('Yuuka')为母本、品种'神马'('Jinba')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群体的单株侧枝平均长度、单株侧枝数、单株侧枝数与单株叶节数的比值(R1)、主蕾直径与侧蕾直径的比值(R2)、单株侧蕾数以及主蕾与侧蕾间距离6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检测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效应.结果显示:杂交F1代群体6个侧枝侧蕾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78%~5065%,且侧枝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上高于侧蕾性状;各性状的频次均呈现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趋势,说明这些性状可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F1代群体的6个侧枝侧蕾性状均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中亲优势,表明各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杂种优势.6个性状中,单株侧枝平均长度的中亲值最大(6230 mm),R1的中亲值最小(026);单株侧枝平均长度、R2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的中亲优势均为正值,单株侧枝数、单株侧蕾数和R1的中亲优势均为负值.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374%~3128%,其中,单株侧枝数的中亲优势率最小,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的中亲优势率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侧枝平均长度和单株侧枝数均与R1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与R2和单株侧蕾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2与侧蕾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二者均与主蕾与侧蕾间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侧枝平均长度、R1、R2和单株侧蕾数均受2对主基因控制,符合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这4个性状的遗传率分别为7707%、9672%、6438%和5307%;单株侧枝数也受2对主基因控制,符合B-2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该性状的遗传率为7438%,表明这5个性状的遗传存在主基因控制效应.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符合A-0遗传模型,说明该性状无主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油菜(Brassica napus)油酸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油酸油菜品系04-863(油酸含量80.5%)与低油酸油菜品系湘油15号自交系04-1020(油酸含量62.7%)为材料,通过杂交获f1、F2代和回交一代,研究了油菜油酸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油菜油酸性状属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很难明确分组;2)杂种一代表现为两亲本的中间类型,但受母本的影响较大,当以高油酸品系04-863为母本时,F1代的油酸含量(X=73.41)分布倾向高油酸亲本,相反,若以低油酸湘油15号自交系04-1020为母本,F1代油酸含量(X=67.75)分布则倾向低油酸亲本;3)对环境条件变化比较敏感,亲代(P1、P2)或F1代都存在着由于环境条件差异而引起的表型差异.F2代广泛分离既有基因型分离的差异,又有环境引起的表型差异.度量这种差异分别以方差和标准差来表示离开平均数的变异程度,在各世代中以F2的方差和标准差最大,分别为V=52.81,S=7.28;4)各代变异的次数分布大体上符合正态分布,即极端类型个体少,中间类型多;5)支配油菜油酸性状的基因数为一对主基因符合孟德尔的3:1分离规律,其回交比例为1:1,油酸性状的遗传力为69%~71%,是由于遗传差异引起的,另31%~29%则是由于环境差异引起的.说明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分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以蝴蝶兰P42为母本、P39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研究其F1代性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F1代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或低于双亲,表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优势;从频次分布图分析,F1代的优势性状表现在叶数、叶色、花朵数和花色上,其中,花色、花朵数和叶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依次为29.16%、28.74%、28.32%,是F1代选择优良单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1.
疏花蔷薇与现代月季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疏花蔷薇(Rosa laxa,2n=2x=14)和现代月季品种‘Kardinal’、‘Solidor’、‘Yuzen’(2n=4x=28)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组合疏花蔷薇בKardinal’、疏花蔷薇בSolidor’、‘Yuzen’×疏花蔷薇分别获得5株、5株和6株杂交后代。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后代中除疏花蔷薇בKardinal’组合有1株为二倍体外,其余15株均为三倍体;疏花蔷薇的核型为12m+2sm,属1A型;现代月季品种‘Kardinal’、‘Solidor’、‘Yuzen’的核型分别为28m、28m、24m(2SAT)+4sm,核型类型分别为1A、1B、2B型;疏花蔷薇בKardinal’组合的F1代包括1A、1B和2A等3种核型;疏花蔷薇בSolidor’组合的F1代包括1A和1B等2种核型;‘Yuzen’×疏花蔷薇组合的F1代包括1A、1B和2B等3种核型。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分析结果确定,获得的三倍体后代为真杂种,但对于二倍体后代的杂种真实性不能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新型核雄性不育系21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辐射诱变和回交育种成功培育出21A雄性不育系,经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发现,该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它与国内发现的msc1、msc2、msc3、msc74个陆地棉隐性不育基因彼此是非等位基因;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1A不育系作母本,5个常规棉品种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对10个组合的F1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竞争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不育系杂种优势明显,一般配合力高,易于筛选优良的杂交组合,在生产优质杂交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选用4个具有不同显性春化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与冬性小麦品种‘京841’进行杂交实验,通过显性春化基因特异性PCR分析技术鉴定杂交F1代植株,并分析4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代植株表型特性。结果显示,各显性春化基因已经导入到各杂交F1代植株中,且其苗穗期受显性春化基因的控制而有效缩短;3个杂交组合的F1代穗粒数在正反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穗粒数受细胞质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以‘新春2号’和‘豫麦18’分别为母本和父本与‘京841’杂交后F1代的穗粒数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4个杂交组合的F1代千粒重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绿豆抗豆象育种后代F2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用抗豆象品种(系)VC6089A-6、VC1973A×V2709-2、V2 802,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和中绿2号(VC2917A系选)作亲本,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20个杂交组合后代F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抗虫性分析,发现株高和抗虫性有超亲遗传现象,杂交优势明显;单株荚数普遍低于亲本, 而单荚粒数略高于亲本,百粒重与亲本之间差异不明显.抗虫基因有抗性累加效应,3份抗虫材料的抗虫基因可能不在同一位点上.单株荚数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且遗传变异程度大与抗虫性相关性不紧密,在后代选择时,应以单株荚数为主攻目标,其次是株高、荚粒数、百粒重和抗虫性.初步认为从P1×P4、P1×P5、P2×P4、P4×P2、P2 ×P5、P5×P2和P5×P3组合后代中选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以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区主栽大豆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从大豆微核心种质中选择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或高于轮回亲本的中黄20、东山69、迟黄豆-1和泰兴牛毛黄乙等4个品种作为供体亲本,比较分析了4个组合的RP、DP、F2、BC1F2和BC2F2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亲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其杂交、回交后代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超轮回亲本个体比例;F2、BC1F2和BC2F2群体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依次降低,BC2F2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其变异系数接近于轮回亲本;蛋白质含量在F2群体内呈正态分布,在双亲蛋白质含量高的组合中,其BC1F2群体呈偏态分布,但在BC2F2群体恢复了正态分布,稳定较快;供体亲本与其杂交2代、回交1代和回交2代在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性状上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两个小麦-黑麦异源双代换系DS 5A/5R与DS 6A/6R杂交,探讨同祖染色体配对的可能性与创制小麦黑麦异源易位系.在方法上对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研究,观察5R与5A、6R与6A配对频率,探讨同祖染色体配对规律.实验结果看到杂交F1减数分裂中有22.91%的花粉母细胞有小麦染色体(ABD组)与黑麦染色体(R组)发生同祖配对.在F2及以后世代,通过染色体C分带、原位杂交检测,选择小麦-黑麦易位系.在F2代的45株中检测到9株有易位,易位频率为20%,是目前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频率最高的.染色体易位有的来源于同祖配对的交换,有的来源于单价体错分裂或断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4-1997年在南京进行了鸢尾属(Iris L.)的种间与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表明:2个种间杂交组合 亲和力极弱,F1代杂种苗生长不良,6-8周内死亡,3个种内杂杂交组合亲和力较强,F1代杂种苗生长良好,其中2个杂交组合F1代的花色由单基因控制,。未出现花色的分离;不同花色的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品种LP和PP之间的杂交组合F1代花色受多基因控制F1代杂种花色出现明显分离,从中选出了“紫金”,彩带,金舞娃,红浪,水晶球,紫云和紫盘7个新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8%,亲和力显著下降。(2)丁香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F1代长势旺盛,花色变异丰富,瓣性遗传性较强,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利用优良的种质资源,通过对两年配制的199个大豆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测定,得到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分枝数相关显著,与双亲的综合性状关系密切。分析了各组合杂种优势的大小及规律,从中筛选出一批高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20.
白色种皮花生皮色及农艺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育成白色种皮的高产花生品种,了解白色种皮的遗传规律,用自育的白皮1号品种与在福建省生产上推广的红皮良种粤油116、汕油对和泉花10号进行杂交,杂种F1植株的种皮全为红色.F2红皮植株与白皮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分离规律,红皮F2代的F3代株系中,有4/15株系符合红:白为3: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白皮性状是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白皮性状与产量性状没有连锁。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顺序为: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生物产量>单株饱果数。经F3代、F4和F5代的株系鉴定,选出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重组类型;再经过产量鉴定和多点比较试验,选出了丰产性较好的二个品种参加福建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