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昌鱼哈氏窝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最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证明文昌鱼哈氏窝能够分泌多种类似脊椎动物脑垂体激素,如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素、催产素和生长激素,为100多年前勒格罗(Legros)提出文昌鱼哈氏窝与脊椎动物脑垂体同源的推测提供了确凿可靠的证据,并进一步发现哈氏窝是调节文昌鱼性腺发育和成熟的内分泌中枢。  相似文献   

2.
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GnRH受体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神经系统、哈氏窝和性腺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原位杂交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尤其是在中脑右侧延伸出与哈氏窝相接触的漏斗样结构中的神经细胞、哈氏窝上皮细胞以及雌雄性腺中生殖细胞都有GnRH受体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分布于胞质,胞核为阴性。表明文昌鱼神经系统、哈氏窝和性腺都能合成GnRH受体,从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郭晓鸣  朱松泉 《动物学报》1997,43(4):372-381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发育。详细描述了第一至第三龄幼体发育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秉氏米虾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虾是淡水生态系中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广,数量多,既可供人们食用,也是名贵鱼类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鳜(Simiperca chuatsi)等的天然饵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国米虾属种类繁多(已记述30余种),但关于米虾幼体发育的研究,国内仅报道过锯齿米虾(Caridina denticulata)和细足米虾(C. nilotica gracilipes)两种.    相似文献   

5.
淡水青虾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生生物学集刊》1980,7(2):213-230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淡水青虾在实验室条件下幼体发育的情况。在幼体发育的全过程中,有的个体蜕皮9次,有的蜕皮11、14次。本文是描述蜕皮9次的个体的发育情况。从第一至第九期幼体以及后期幼体都附有详细的附肢图和部分整体图。幼体发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而变,在26.5±1.3℃条件下,幼体完成变态达到后期幼体需21天,在30.9±1-2℃仅需16天。    相似文献   

7.
8.
GnRH在文昌鱼脑和哈氏窝的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抗哺乳动物GnRH抗体研究了GnRH免疫活性细胞在文昌鱼脑和哈氏窝的分布。APA免疫染色法证明了哺乳动物GnRH免疫活性结构分布在文昌鱼端脑前端和靠近中脑的背部,中脑中部,神经管和哈氏窝中。GnRH-ir胞体有多种类型,一种是大脑胞体,可见在端脑和中脑,另一种为中等和小型胞体,这些胞体聚集在中脑中部(相当于鱼类下丘脑)以及端脑。长的念珠状GnRH-ir神经纤维从端脑腹外侧面延伸  相似文献   

9.
禁食后在9种水热条件下,观测了不同温湿度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体存活时间和动用体内贮能情况的影响。黑眶蟾蜍幼体在24℃浅水环境中存活时间长达22d。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幼体的存活时间最短,32℃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不到1d。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幼体体内含脂量有显著差异。在高温和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短,动用贮能少,其体内脂肪含量和总能量动用少于其它温湿度环境中的幼体。结果表明,黑眶蟾蜍幼体适宜生活在24℃浅水和湿润环境中,觅食不足并非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而高温和干燥是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胡东维  张敬泽 《菌物学报》2004,23(1):122-125
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标记研究了哈氏木霉分生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分生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分生孢子壁的发育是有个由薄而光滑到厚而有疣的过程;期间脂肪体在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中不断累积,最后脂肪体沿着内壁排列成一层。免疫金标记结果显示,幼嫩的分生孢子壁中缺乏几丁质和纤维素,只有在成熟的分生孢子壁中含有几丁质;出乎意料的是在成熟分生孢子中发现有少量纤维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2.
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精子的超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莫慧英 《动物学研究》1985,6(4):381-390
过去,在精子的超显微结构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积累了很多资料,但在无尾的两栖类,蛙和蟾蜍方面的研究却不多。施履吉等(1981)结合他们的生化工作,曾用液面铺片法研究了这两种两栖类染色质在超显微结构方面的异同。发现黑斑蛙的精子染色质保留了体细胞染色质的核小体的结构,而在蟾蜍染色质中则无核小体结构,取而代之的则为由精蛋白和DNA组成的纤维状结构。然而在原位的情况下,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和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asiaticus)的染色质呈何形态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89,35(4):370-375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角膜基质,内角膜细胞形成单层的角膜内皮,它与角膜基质间的Descemet’s膜最晚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白介素-1α、干扰素-γ、神经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成体中华蟾蜍脑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白介素-1α阳性细胞数量很多,分布于脑的各个区域。白介素-1α多在细胞的胞体中,而原始海马锥体细胞,中脑的背前侧被盖核和腹后侧被盖核中的细胞可见阳性的突起。干扰素-γ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在端脑的原始海马和隔区,丘脑腹外侧核,下丘脑的视前区、视交叉上核和腹侧漏斗核,中脑被盖的背前侧被盖核、腹前侧被盖核、背后侧被盖核和腹后侧被盖核中,小脑的Purkinje细胞层和延髓的网状核,其中原始海马,背前侧被盖核和背后侧被盖核,视交叉上核,Purkinje细胞层和网状核中的细胞中可见阳性突起。神经生长因子-β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视前区和视交叉上核,中脑被盖的腹前侧被盖核,小脑的Purkinje细胞层和延髓的网状核中,其中视前区、Purkinje细胞层和网状核中细胞可见阳性突起。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量最少,分布范围仅限于中脑被盖背前侧区和延髓的网状核及中缝核,但细胞具有阳性突起。因此,白介素-1α和干扰素-γ在成体动物脑中分布较为广泛,可能是神经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神经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成体动物脑中分布范围狭窄,其作用可能仅限于脑中的某些特殊区域。  相似文献   

15.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胶原合成,分泌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晓鹏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2,38(3):327-333
本文以花背蟾蜍19—25期胚胎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荧光标记胶原酶术及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及电镜水平观察了胶原蛋白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合成及分布并探讨其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与内角膜细胞均可合成、分泌胶原蛋白。角膜上皮基底细胞与内角膜细胞中细胞器数量与位置随发育过程而发生的变化与角膜上皮及内角膜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用抗人LH和hCG特异性抗体对原索动物神经系统、哈氏窝和性腺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文昌鱼脑泡和神经管中有两种不同LH-和hCG-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皱瘤海鞘神经节对LH和hCG抗体则显免疫阴性反应。同时,首次发现在原索动物性腺(卵巢和精巢)发育早期均存在LH-和hCG-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阳性物分布在原索动物卵原细胞的胞质、核质和核仁膜以及精巢中早期生精细胞。后来,随卵巢发育和成熟,这些阳性物仍分布在卵母细胞质膜、胞质、核膜和核质上,而精巢中精细胞和精子则显免疫阴性。这些结果可为LH和hCG直接参与调节原索动物性腺发育和成熟提供形态学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Bufo regularis Reuss)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的对照(CL);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CD);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DD);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LL)。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PEP)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在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之向心端位置(玻璃体方位)。在这种动物,上皮细胞色素对光和暗反应发生的光机械运动出现在肢芽期以前。新变态小蟾蜍DD组眼球,与其他三组比较起来,色素上皮层相当厚并含有大的脂肪滴。在较晚期,只有DD组动物的一些杆细胞外节段呈现退化现象。其次,这一组中,由于连续缺少光照的结果,眼球之锥细胞数目有明显减少。四组动物的视网膜上也观察到锥细胞的细胞核位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花背蟾蜍蝌蚪皮肤在类坏死条件下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发生类坏死的无尾两栖类蝌蚪皮肤,可加速被眼诱导为角膜的进程。采用弱酸(0.01N醋酸)和弱碱(0.001N氨水)处理花背蟾蜍蝌蚪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对比观察了正常和发生类坏死皮肤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皮肤在类坏死条件下发生下列变化:(1)表皮细胞内的张力原纤维显得疏松,有变粗及聚集的现象,弱酸处理者更明显;(2)表皮细胞中细胞器减少,细胞质内出现大量液泡;相邻细胞的细胞间隙变狭窄;(3)表皮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浓缩为较大的团块,使核内出现不规则的空隙;(4)基膜中胶原纤维明暗相间的条纹结构较模糊。文中对类坏死条件下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加速角膜诱导进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透射电镜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18期至25期即肌肉感应期至鳃盖完全封闭期)过程中超微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期至21期(心跳期至胚胎开口期)角膜处于尚无特异分化的预定角膜阶段,其结构与邻近表皮无明显区别;22期至24期末(尾血循环期至右侧鳃盖封闭期)是角膜上皮分化阶段,主要变化是角膜上皮变薄、上皮细胞中的色素颗粒被酶解和经粘液泡排出、上皮下层的形成以及内角膜基质原基细胞层数的增加;25期后进入透明的蝌蚪期角膜,此期上皮下层仍不被间质细胞侵入,内皮和基质是以内角膜基质原基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