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杂志》2009,(2):81-81
星鼻鼹鼠是鼹鼠的一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吻端环生着11对绯红色的触角,这些触角看上去像一颗星星。刚出生的时候,小星鼻鼹鼠的每一个触角都还贴在脸上。几分钟之内,所有的触角就会从脸上分开,摇摆着向前伸开。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嗅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是鼻子的功能。不同动物的鼻子着生位置和形状亦有所不同。猴类的鼻子一般位于颜面部的前下方,与人鼻很相似;地下穴居动物如鼹鼠的鼻是口、鼻愈合呈一长圆筒状;水生动物鳄类、鲸类、鱼类的鼻,一般位于头顶或前上方,鳄类鼻部还有瓣膜,当身体没入水中时,就用瓣膜封闭鼻孔。长鼻猴和大象都有一个特别长而下垂的鼻;金丝猴的鼻小而朝天,故称“仰天鼻”;旧大陆猴的鼻孔间距离较窄,鼻孔向下长;鲫鱼的鼻是两个皱折囊形成有小孔……。鼻一般具有呼吸、防护、嗅觉等功能,然而鱼的鼻不与口腔相通,没有呼吸作用,只有十分灵…  相似文献   

3.
知识果味派     
正蜜蜂会不会得心脏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另一个问题:昆虫到底有没有心脏?如果我们把心脏定义为和我们人类一样,能供血会跳动的器官,那昆虫肯定是没有的。但如果只是提供压力,把血液供应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就算心脏,那么昆虫就有。昆虫的"心脏"大多长在背上,结构比较简单,科学家至今没发现过有昆虫因为心脏病而死亡的例子,蜜蜂也不例外。【知识布丁】Q:昆虫为什么喜欢清理它们的触须?A:昆虫的触须相当于它们的鼻子。及时清理触须,会  相似文献   

4.
欧阳军 《生命世界》2012,(10):46-49
鼻子是面部的一个重要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所组成。鼻子里有嗅觉神经,通过它可以感知各种味道。根据形状的不同,人们把鼻子分成鞍鼻、波头鼻、蒜头鼻、驼峰鼻等7种类型,其外形还有高低、宽窄之别。黑种人属宽阔鼻,白种人属细高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一种蛙,它的鼻子上有一硬壳,看上去就象是甲鱼与青蛙的混合种。这种蛙仅以白蚁为食,跟鼹鼠一样穴居打洞,前臂相当有力。这种蛙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西部稀有的一种小动  相似文献   

6.
今天,地球上许多脊椎动物为了生存、食物和保护而成为穴居者。比较熟悉的例子,包括兔子、鼹鼠、一些蛇、蜥蜴,两栖动物和肺鱼。掘穴能够很好地形成半永久性的地下系统,通常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大部分是位于土壤表层的暂时性通道。掘穴习性的进化,可以通过分析现代穴居动物的行为和生态学进行研究,或者通过检查它们的挖掘器官的机能形态学加以研究。鼹鼠的桨状前肢,或者掘穴蜥蜴的伸直吻部,都可用于挖掘泥土。另一种方法现在能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就是检查化石挖掘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天蒙蒙亮,动物学家希顿就出门了。他在家附近的湿地上兜兜转转后,兴奋地从草丛里提出一只笼子来:"小东西,总算抓到你了!"可希顿定睛一看,立刻傻了眼——哦,老天!这根本就不是他想捉的星鼻鼹,而是一只水鼩!调皮鬼入新家"反正都是鼩一族,都喜欢呆在水里,吃的也差不多,干脆养你吧!给星鼻鼹准备的大号鱼缸和‘迷你卧房'也都归你!"希顿勉强接受了这个意外闯笼的家伙。别说,水鼩穿着毛绒绒的黑外套,倒真像一只小鼹鼠;流线型身材和浅色的腹部必定是为了适应水下生活。另外,这小子还会学虎鲸和海豚,黑白相接的地方还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希顿对水鼩打量了半天,才将它放进水里。  相似文献   

8.
答水栖的龟鳖类属于爬行动物,上岸是用肺呼吸的,但是又能比较长时间的在水里生活,这是因为它们除了有适应陆生的呼吸系统外,还有另外一套适应于水中呼吸的结构.在它们的泄殖腔的两侧各有一个  相似文献   

9.
正据称,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曾栖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在动物分类学上被归为"鼻行类动物"(Snouters或Rhinogrades)。有关鼻行动物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19世纪末,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在诗著中,曾提到过这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不过,这件事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都以为这是诗人"诗兴大发"后的  相似文献   

10.
董彦娇  逄越  李庆伟 《遗传》2016,38(5):411-417
啮齿类动物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重要模式动物,包括先天性胸腺缺陷型的裸鼠、不患癌的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和盲鼹鼠(Spalax galili)等。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癌症发生率有关,衰老的程度与患癌机率呈正相关。由于啮齿类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的40%,因此研究长寿型啮齿类动物抗肿瘤机制对于抗癌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制性衰老是啮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抗肿瘤机制,但在裸鼹鼠和盲鼹鼠体内发现了独特的抗肿瘤机制:盲鼹鼠主要的抗肿瘤机制是由细胞释放IFN-β,激活p53和Rb信号通路,进而导致细胞集中性死亡;裸鼹鼠的抗肿瘤机制是由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引起的早期接触性抑制介导。此外,裸鼹鼠和盲鼹鼠的基因组中还含有高表达与调节细胞死亡和抗炎机制相关的基因。本文对裸鼹鼠和盲鼹鼠的独特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世界》2012,(10):48-49
鼻子又叫"面王",中医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鼻子外形与健康鼻子大小:鼻子大小与呼吸状况有很大关系。鼻翼较宽、鼻梁高挺,说明你的呼吸器官发达,能呼吸到足量空气;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你也会吸入过多废  相似文献   

12.
鼻子的象征     
有一种古老的迷信认为,鼻子代表了人的真性情,从鼻子的形状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本质。由这种迷信演生而出的“鼻相学”说得更加玄妙,诸如鼻翼肉丰厚者,命运好,精神生活丰富并能对家庭尽责尽力;鹰爪鼻者能长寿,伹老来多孤独,性格冷酷,不宜深交;形状大小适中,鼻尖有肉,正视不见鼻孔的肉鼻子为最佳鼻子,  相似文献   

13.
形态类型和生态替代大自然是绚丽多采的,生命形式是纷繁多样的。仔细观察你周围的生物,就不难看到处在不同进化水平上的各种动物类群,如蠕虫类、贝类、昆虫类、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同一类群也往往分化成无穷的形态类型。拿哺乳动物来说,就有飞翔的蝙蝠型、奔跑的有蹄型、水生的鲸型、地栖的鼹鼠型和树栖的猿猴型……;鸟类也是如此,有地栖的鹑鸡型、水栖的雁鸭型、林栖的鸣禽型、奔走的鸵型和潜水的企鹅型等。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来自不同亲缘类群的动  相似文献   

14.
裸鼹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具有寿命长、抗肿瘤、耐缺氧、新陈代谢率低、痛觉缺失、触觉灵敏、视觉功能低下、骨骼再生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本文在概述裸鼹鼠上述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肿瘤、衰老、低氧适应以及疼痛等领域研究趋势,对裸鼹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爬行动物有123种和亚种,隶属2目17科69属.除5种海产龟鳖类及9种海蛇外,其余109种陆栖与半水栖(淡水)的种类中,属东洋界的种类有101种,占92.66%;遍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种类共有8种,占7.34%.福建省陆栖与半水栖的爬行动物区系可划分为闽北山区丘陵省、闽东丘陵沿海省、闽西低山丘陵省、闽中丘陵平原省和闽南低丘平原省5个地理分布区,对每个地理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和动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分别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知识果味派     
探索小勇士:张星熙(武汉)砸来的问题:大象的长鼻子灵活得像手一样,象鼻海豹的大鼻子也是如此吗?雄象鼻海豹的鼻子为什么那么大?虽然象鼻海豹也和大象一样,长了个惹眼的鼻  相似文献   

17.
两栖纲是继鱼纲之后的一类开始由水栖转变为陆栖的脊椎动物,对这一纲动物的教学方法,以往已有报道。但笔者在接触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有必要再作些说明和补充。一、关于两栖动物的概念两栖类虽然开始由水栖转变为陆栖,但它们还没有完全离开水的环境,其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呼吸,心脏由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无四肢,具有长尾作为运动器官。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用肺呼吸,心脏由二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具四肢作为运动器官。这是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亦是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因此在讲述什么叫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黄曲霉素对裸鼹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AEC II)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裸鼹鼠抵御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裸鼹鼠肺组织细胞并用免疫黏附法进行纯化得到裸鼹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进行原代培养,40小时后,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25、0.5、1.0、2.0和4.0 mg/L)的黄曲霉素处理,溶剂对照组给予DMSO(0.4 m L/L)处理。黄曲霉素作用48小时后收集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裸鼹鼠AECII细胞中的SP-C基因及TNF-α、IL-1、IL-6、IL-8、IL-12等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原代分离的裸鼹鼠AEC II细胞纯度70%,活性90%,可用于体外实验。定量PCR结果显示黄曲霉素使裸鼹鼠AEC II细胞SP-C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NF-α、IL-1、IL-6、IL-8、IL-1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在黄曲霉低于2 mg/L浓度的条件下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裸鼹鼠AEC II细胞在黄曲霉素导致细胞受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低水平的炎症因子表达,这可能是其抵抗肺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淡水龟科具闭壳结构龟类分类及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壳龟类是淡水龟科(Bataguridae)中一群具有"闭壳"结构的水栖或半水栖龟类的总称,即腹甲的腹盾和胸盾之间以可动的铰链韧带相连,使背甲和腹甲可以全部或部分闭合,它们是盒龟属(Cistoclemmys)、闭壳龟属(Cuo-ra)、锯缘龟属(Pyxidea)、齿缘龟属(Cyclemys)和果龟属(Notochelys),前4个属的龟类在中国均有分布。近几十年来,由于食用、传统中医药开发和宠物贸易的兴起,导致许多闭壳龟类野生物种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当前许多亚洲闭壳龟的分类工作过多的依赖于市场购买的物种样本,这就使我们对闭壳龟属及种的归属划分变的较困难,因此对闭壳龟类物种种的界限的划分及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通过对淡水龟科具有闭壳结构龟类的形态学研究,细胞遗传学研究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闭壳龟类的相关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世界》2010,(1):6-6
美国科:学家发现,长期生活在地下的裸鼹鼠的大脑组织可经得起超过半小时的极端缺氧状态,远比其他哺乳动物脑组织所能承受的时间要长。该发现为更好地治疗因突发心脏病、中风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脑部缺氧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