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空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及林分空间利用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400、3100、3400、4200和44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叶面积、根幅、根深和根系密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杉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3400株·hm-2时平均树高达到最大值(9.87 m),造林密度为3100株·hm-2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最大,林分蓄积量最大值出现在4200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大,林分枝下高逐渐增高,冠幅、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造林密度为24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低,冠幅、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杉木根幅和单株根量逐渐减小,根深和粗根密度逐渐增大,而细根密度则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3400株·hm-2。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空间竞争激烈,林分密度过大会限制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在林分生长过程中,适时采用间伐、抚育等措施,可使人工林各发育阶段形成合理的群落空间结构,从而获取最大的木材收益。  相似文献   

2.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深圳梧桐山毛棉杜鹃林天然更新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在毛棉杜鹃林更新能力排在前12位的树种中,更新能力良好的有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亮叶冬青Ilex viridis;天然更新等级为中等的树种有华鼠刺Itea chinensis、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天然更新为不良等级的树种有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粗叶榕Ficus hirta。在6块标准地中,仅有2块标准地内发现毛棉杜鹃幼苗,所有标准地没有发现苗高<30 cm 的毛棉杜鹃幼苗,且株数密度低,属于天然更新不良的树种,不能依靠天然更新来保持其地位和观赏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1800、3000和4500株hm-23种密度杉木林生长调查及生物量测定的基础上,测定3种密度杉木林各组分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研究其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的垂直空间分配,为杉木林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林养分积累总量分别为1311.57、2531.55和2307....  相似文献   

4.
森林植被生长普遍受土壤磷素养分限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林土壤磷素组分特征与磷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选择合适的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长期定位试验样地的4种密度(低密度(2500株·hm-2)、中密度(3300株·hm-2)、中高密度(4500株·hm-2)和高密度(6000株·...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贮量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兴安岭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对象,采用2类标准分析不同年龄林分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腐烂等级,揭示CWD特征及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Harmon标准计算的密度、体积和生物量为350~659株·hm-2、2.64~38.27m3·hm-2和1.13~8.52t·hm-2,分别比LTER标准高出52.07%~92.38%、17.44%~63.13%和16.88%~22.11%。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Harmon标准计算的CWD密度呈"U"型分布,体积和生物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LTER标准计算的CWD密度从中龄林开始逐渐上升,体积和生物量则逐渐降低。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2类标准计算的腐烂等级高的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比例均逐渐增加,其中幼中龄林以Ⅰ-Ⅱ级腐烂为主,近成熟林以Ⅱ-Ⅲ级为主。群落由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构成,兴安落叶松CWD在数量、体积和生物量上均占76%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毛棉杜鹃风景林的景观质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景观评价,并提供较为全面和通用的观花乔木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在查阅国内风景林评价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3个准则和13个指标构建毛棉杜鹃风景林质量评价体系及各层次指标权重。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林外景观质量、单木景观质量、林内景观质量三个项目层权重分别为0.6483、0.2270、0.1591。对毛棉杜鹃景观林贡献程度较大的有色彩对比度、树冠层次性、花色等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并按上述体系评价,得到梧桐山万花屏得分为52.8466,属于很好等级;毛棉杜鹃谷得分为44.5834,属于较好等级;双凤亭为20.0336,属于很差等级。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490、750、1550、1930、256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栽植于198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对土壤碳、氮、磷浓度及其计量比的影响,研究林分密度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樟子松林密度增加,各土层(0~10、10~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浓度和C∶N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效磷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浓度在490株·hm-2密度小于其他密度,而有效磷浓度大于其他密度;土壤C∶P和N∶P在2560株·hm-2密度显著大于其他密度。各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浓度在0~10 cm土层显著大于10~20和20~40cm土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性。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密度对樟子松林土壤养分影响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且密度为1550株·hm-2时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碱解氮浓度较高,而C∶P和N∶P较低。因此,当樟子松人工林密度为1550株·hm-2时,土壤养分浓度较高,林木生长较好,为最佳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8.
以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490、750、1550、1930、256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栽植于198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对土壤碳、氮、磷浓度及其计量比的影响,研究林分密度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樟子松林密度增加,各土层(0~10、10~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浓度和C∶N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效磷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浓度在490株·hm-2密度小于其他密度,而有效磷浓度大于其他密度;土壤C∶P和N∶P在2560株·hm-2密度显著大于其他密度。各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浓度在0~10 cm土层显著大于10~20和20~40cm土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性。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密度对樟子松林土壤养分影响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且密度为1550株·hm-2时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碱解氮浓度较高,而C∶P和N∶P较低。因此,当樟子松人工林密度为1550株·hm-2时,土壤养分浓度较高,林木生长较好,为最佳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9.
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黄土高原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市)269块标准地332株油松解析木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通径分析等方法,以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的生长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陕西黄土高原油松20年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为(6.51±0.18) m、(7.56±0.28) cm、(0.020 4±0.001 8) m3;该地区油松树高、胸径分别在20年和45年后进入稳定生长时期,而材积在100年时仍处于旺盛生长阶段.(2)海拔、坡位、坡向及林分密度直接或间接地对油松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立地因子、林分密度条件下,油松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1 000~1 200 m的立地条件下油松生长表现良好且优于其他海拔区域,阴坡的油松生长状况优于其他坡位,密度以3 300~6 600株·hm-2之间最适宜油松生长.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营造油松林应选择海拔1 000~1 200 m、阴坡下部、密度一般控制在3 300~6 600株·hm-2之间,并且在造林过程中以东南部密度大,西北部密度小;阴坡、半阴坡密度大,半阳坡、阳坡密度小;坡中下部密度大、坡中上部密度小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林分密度和气候因子对蒙古栎径向生长的影响,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调控(间伐)下次生蒙古栎林径向生长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蒙古栎生长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次生蒙古栎林径向生长受林分密度的影响显著。低密度原始林蒙古栎径向年均增长量为3.12 mm,2个中密度次生蒙古栎林分别为1.55和1.42 mm,高密度次生蒙古栎林为0.96 mm。20%的间伐强度对促进高密度(1900 株·hm-2以上)栎林径向生长恢复作用有限,而对于中等密度(1600 株·hm-2)栎林效果显著。该地区蒙古栎径向生长主要对当年1月和2月的降水变化敏感。抚育间伐降低了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在未来暖干化的气候情境下,密度调控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蒙古栎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泰农18:每公顷135、270、405万株;山农15:每公顷172.5、345、517.5万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增加;在生育后期,山农15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大.泰农18的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05万株时最高,山农15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高,但与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17.5万株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在不同土层的积累量均降低.泰农18和山农15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405万株和345万株时,是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刺槐林间伐改造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通过对 9年生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林以 3种不同保留密度进行间伐改造 ,并对其林内光照、温度和土壤水分环境因子以及林下植被层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林冠层林木的生长情况与原林分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间伐改造能改善林木及林下植被层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促进林下植被层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产量的提高 ,增加林木的生产能力 .间伐保留密度达到 1110株·hm-2 时 ,在整个生长季 ,林地土壤水分比原林分提高约 40 %,不仅林下植被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有大幅度提高 ,而且林冠层林木的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 ;如果继续加大间伐强度 ,林下植被层和林木个体的生长已达到最大极限 ,将不再提高 .因此 ,1110株·hm-2 左右的保留密度是可考虑的间伐强度 .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5、1.40和1.52t·hm-2,草本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13、0.09和0.13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47、1.34和0.93t·hm-2,乔木层碳密度作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总生物碳密度的98.35%、96.29%和97.74%,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密度分别占1.31%、1.95%和1.44%,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占0.34%、1.76%和0.82%。土壤(0~100cm)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7.04、66.92和54.12t·hm-2,土壤碳密度的60%储存在0~40cm土壤中,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生物量和土壤层碳密度均表现出: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大于人工林。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可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更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生长的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雷州半岛2年生桉树无性系DH201(Eucalyptus grandis  E. tereticornis)能源林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密度配置下的林分生长量、生物量以及热值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密度对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桉树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极显著,在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同;单株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1年生的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均以密度为10000 ind. hm-2的最大,分别为52.57 m3 hm-2和32.02 t hm-2;2年生的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均以密度为2500 ind. hm-2的最大,分别为75.85 m3 hm-2和45.66 t hm-2;密度对热值及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1年生和2年生的桉树能源林的最优密度分别为10000 ind. hm-2和2500 ind. hm-2。  相似文献   

15.
橡胶人工林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树龄的PR107无性系橡胶人工林N、P、K 3种元素的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量中养分总吸收量为315.28~949.13 kg/hm2,总存留量为282.78~714.51 kg/hm2,总归还量为32.50~205.74 kg/hm2,胶乳总损失量为10.18~37.73 kg/hm2,土壤中养分总输入量为111.73~652.79 kg/hm2,总输出量为315.28~949.13 kg/hm2,平均亏损量为-249.94 kg/hm2,各循环通量都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中3种养分元素的大小顺序均为N>K>P;(2)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中吸收系数随林分生长呈凸抛物线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归还系数逐渐上升,存留系数不断下降,周转时间加快,而6a后,胶林的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与土壤养分平衡指数开始下降,胶园土壤养分收支失衡,另外,产胶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在14a前后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3)不同元素循环特征参数有差异.吸收系数、归还系数中的大小顺序为N>P>K,存留系数为K>P>N,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为K>N>P,土壤养分平衡指数为P>N>K,养分利用率为P>K>N,表明N的流动性大,故循环速率最快,循环水平最高,其次是K,而P的循环速率最慢,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6.
探讨区域尺度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优势树种(组)的固碳能力,可为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百山祖国家公园保存了我国东南沿海最为典型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但百山祖公园碳密度和碳储量的特征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百山祖国家公园公益林为对象,利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基于浙江省各优势树种(组)的相容性生物量...  相似文献   

17.
东灵山辽东栎林主要树种种群11年动态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在北京东灵山区一个30 m×40 m的纯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永久性样地内进行,林龄为80年左右。样地中高于2 m的成树密度在1991、1997和2002年3次调查中呈逐年递减趋势,这种降低主要是由辽东栎个体的死亡引起的;而树木总胸径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是存活个体生长的结果。从1991年到2002年,辽东栎种群的优势度变化不大,且种群径级结构为单峰曲线,差异不显著。为了探讨这种径级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应用离散模型对辽东栎种群的胸径年平均生长率G(t, x)、年平均死亡率M(t, x)及年平均生长率方差D(t, x)进行了计算,发现辽东栎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呈倒J-型,个体的年平均生长率与胸径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离散模型的系数分析和G(t, x)-D(t, x)的关系曲线分析均表明辽东栎种群内存在非对称种内竞争,即大胸径个体对小胸径个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由相对较高的种群密度引起的对光资源的竞争。非对称种内竞争有利于维持辽东栎种群和整个群落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于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6 481.2 kg·hm-2,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0~30 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970.9、37.7、5 481.2 kg·hm-2。土壤中的氮占生态系统氮总储量的84.4%,活体生物量占15.0%,凋落物层仅占0.6%。结果表明季节雨林的氮主要分布在土壤中,而在生物量中只占很少部分。大气降水、林内穿透水、树干流及地表径流的氮含量分别为0.565、0.828、0.983和1.042 mg·dm-3,氮通量则分别为8.89、10.97、3.57、5.95 kg·hm-2·a-1。大气降水输入氮8.89 kg·hm-2·a-1,径流输出氮5.95 kg·hm-2·a-1, 收支平衡(输入—输出)为2.94 kg·hm-2·a-1。氮的生物循环:吸收为149.86 kg·hm-2·a-1,存留为69.30 kg·hm-2·a-1,归还为80.56 kg·hm-2·a-1,循环系数为0.54。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的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处于氮积累的状态,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六万林场31年生3种密度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碳、氮储量以及碳、氮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355.72、417.21和378.71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22.13和19.99t.hm-2,均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低、中、高密度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127.71、101.98和100.12t.hm-2,分别为土壤层碳储量的56.01%、32.35%、35.94%,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植被层氮储量分别为1048.85、674.26和705.69kg.hm-2,为土壤层氮储量的6.22%、3.14%、3.66%,则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充分说明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的碳、氮储量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且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