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志义 《生态学报》1982,2(3):255-266
随着害虫的综合防治的发展,生态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农业害虫防治系统中去,指导农业害虫防治工作的发展。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国马世骏等运用生态观点对大田作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分类、影响大田作物群落更替的因素及控制大田作物害虫种群的途径进行过论述(马世骏,1962)到1976年又结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途径对农作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物质循环进行详细分析(马世骏,1976)1978年结合农业害虫测报展望对害虫种群结构及其多样性作了概括(马世骏,1978)。朱弘复在1978年对有害生物的治理的战略与  相似文献   

2.
蒙古土潜(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在莱西县普遍发生,是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瓜类等苗期的主要害虫。自1981年以来为害逐年加重,毁苗重播现象屡见不鲜,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作者为了摸清规律作好防治,在1987~1988年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陇东地区啮齿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啮齿动物,从前曾报道了部分种及亚种及其分布(Allen,1940及Ellerman,1950)。近年来,李家坤(1965),王香亭等(1982)及郑涛(1982)的著作中,也涉及到该区啮齿动物。为了进行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地方病的防治,1983,1984年作者将陇东地区按地貌及植被类型,进行了景观划分。并在各景观区内调查了啮齿动物种类及数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歺又鱼)的性状、年龄与生长及性腺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鲤科鮊亚科(歺又鱼)属鱼类。分布于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小水系的水体上中层。1985—1989年在嘉陵江南充段支流共采标本350尾,进行了性状、年龄与生长及性腺发育的研究,结果如后。1 形态变异1.1 可数性状将体长60—186mm,体重3.0—77.0g的30尾标本可数性状与湖南、河南、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标准相关控制点的要求,对葡萄栽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张家港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基地的生产实际,从基地环境监控、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对葡萄质量安全的良好农业规范(GAP)控制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四川江河枝角类情况,除陈受忠(1983)报道川江中宜宾至四川境内江段有枝角类18种外,其它江河枝角类情况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沱江是流经四川腹地的重要河流,全长629公里。沿江有100多个大、中型厂矿,是四川主要工农业产区之一。作者在参加沱江水质调查工作期间,对1983年4月(枯水期)从沱江源头之一的绵远河清平至泸州的30多个采样站的样品(包括下面11个站)和1983年9月(丰水期)、11月(平水期)及1984年4月重点采集的绵远河清平、干流简阳宏缘、资阳新渡口、资阳沱桥、银山镇上、银山镇下、内江棉纺厂、内江三元渡、富顺二中、李家湾、泸州观音阁等…  相似文献   

7.
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属鞘翅目芫菁科,是我国南方各省发生普遍的害虫,在四川有的地方称此虫为鸡公虫或苋菜虫(因为害苋菜),其成虫主要食害大豆、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叶片和花瓣,据报导尚可为害甜菜、雍莱、甘薯、棉、茄、桑、稻、麻等作物,但未见报导为害榿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作者于1959年6月上旬在四川简阳曾在红塔耕区节约大队的沟边上发现大量的豆芫菁成虫,群集于榿木上为害叶片,受害榿木倾食一光,呈现枯黄,当时曾对此  相似文献   

8.
郑发科 《昆虫学报》1984,(4):462-463
作者在整理隐翅虫标本时,发现波缘隐翅虫亚属(Subgenus Coprophilus Ganglb., 1895)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 中华波缘隐翅虫Coprophilus(Coprophilus) chinensis新种 体长3.9—5.0毫米。体前部黑色,鞘翅近后缘和外缘黄色带红,腹部暗褐色,触角、足、下颚须、下唇须黄褐色。  相似文献   

9.
桔小实蝇生物学特点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谢琦  张润杰 《生态科学》2005,24(1):52-56
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桔小实蝇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包括桔小实蝇在国内的总体分布情况,对寄主的选择差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不同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生活史以及农业防治、化学农药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不同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梁俊勋  李堂 《兽类学报》1991,11(2):155-157
地处亚热带的广西,生态环境复杂,危害农业生产的害鼠种类繁多,鼠患历年严重。作者于1990年3—5月在广西百色市那毕地区对害鼠的种群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在1000公顷农业区开展了害鼠防治试验,以观察氯鼠酮(CHLOROPHACINONE)对农田多种害鼠的防治效果,结果简报如下。 1.防治区概况 百色市那毕乡防治区位于右江上游河谷的大迴环处,海拔约500米,地势平坦,年降水量约1 000毫米,年平均温度22℃,无霜期超过270天。是百色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防治区的环境可以划分成以水稻为主的农耕区;以种植甘蔗和菜蔬旱作物为主的河堤区和居民住宅区3类不同的生物小区。  相似文献   

11.
大豆蚜的生物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赵奎军 《昆虫知识》2007,44(2):179-185
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是亚洲大豆种植区的一种主要农业害虫。近年来,大豆蚜又先后侵入北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文章对大豆蚜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征、天敌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全国(南方协作区)松毛虫防治专业会议于1965年12月15—24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代表75人,来自20个省(市)的科研、高等院校及生产部门等53个单位。共收到资料48份。 会议分华东、中南、西南、北方4组进行。首先学习了有关样板田及农业科学革命化问题的文件。对今后松毛虫防治研究工作的革命化有了启示。接着分组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经邱式邦、吴维均、李国柱等(1964)研究,认为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在穗期或乳熟期为害的幼虫对产量影响不大或甚至没有影响。所以认为当前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一次,不仅从防治效果(减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证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因此,要正确检定防治效果,必须在抽雄后或开花期进行虫口密度检查,此时幼虫密度能代表心叶末期的为害,可以作为检定防治质量的标准,而在抽穗以后进行检查,则不能正确反映对产量的影响。 但是,在抽雄或开花期调查虫口密度,必须剖开植株才能检查。根据作者的研究,玉米螟幼虫的田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经测定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要较准确的进行抽样调查,必须剖查大量的玉米植株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对生产不但带来较大损失,而且又很费工,不易推行。因此,如何精确而又节约的检定防治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这是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四川南充拟锥螺属蜗牛1新种,南充拟锥螺Pseudobuliminus (Pseudobuliminus)nanchongensis sp.nov。新种贝壳与Pseudobuliminus(Pseudobuliminus)piligerus(Moellendorff,1899)相近,但前者螺壳细长,矢囊相对小,受精囊管细长,正模,成螺,四川省南充新建乡,1964-05-20;副模,15只成螺,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有关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种群控制技术的研究,国外有不少成功防治的实例。而在国内,南方的桔小实蝇发生地区,尽管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因作物种类多,土地分散种植,很难做到隔离措施,不育蝇释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外来种入侵及其管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极易遭受外来生物入侵。作者根据文献资料和多年工作观察统计出入侵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外来生物共计92科175属239种, 其中植物155种, 动物55种, 微生物29种, 植物多为有意引入后逸生, 而动物和微生物则主要是无意引入。外来入侵种发生数量呈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些入侵种中, 来源于美洲的最多(占45.04%), 其次是欧洲(22.90%); 菜地(包括温室大棚)和果园入侵种最多, 分别达64.85%和66.53%, 而半年期的秋熟旱地和夏熟旱地分别占34.31%和23.85%。其中17种外来杂草、10种害虫、7种病原菌为恶性有害生物, 应作为防除的重点目标。目前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以化学防治为主, 但由于长期施用化学农药, 在侵入我国农田的入侵种中, 已有51种在世界不同地区演化出抗药性生物型, 因而需重视生物防治、农业和生态防治以及检疫等的综合应用。今后外来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入侵格局、机制和趋势, 入侵途径以及生物入侵和抗药性生物型对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导致的生物入侵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1976年以来,作者等在四川省峨嵋山进行了四次白蚁类采集,对峨嵋山的白蚁类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现将结果报导于后。 本文所论及的白蚁类标本及模式标本均保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南京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关于叶白蚁属(Lobitermes Holmgren)的恢复,承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蔡邦华先生赐教,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8.
桔大实蝇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桔大实蝇Bactrocera(Tetradacus)minax Endedein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包括桔大实蝇在国内的分布情况,对寄主的选择性,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不同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生活史,种群动态以及农业防治、化学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不同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对今后的防治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华鼢鼠的繁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郑生武 《动物学研究》1980,1(4):465-477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禹瀚(1962),郑宝赍(1966)和王祖望等(1973)对分布在农业区的中华鼢鼠的繁殖做了调查。但对分布在牧业区的迄今尚乏报导。作者1977年6—10月和1978年3—5月在青海门源种马场对中华鼢鼠的繁殖生态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化学防治自1940年代后虽然为农业和医界害虫防治带来许多的经济效益。相对的。因其对非标的生物(有益生物,野生生物.家畜及农场操作人员)有毒害作用.及其残留量(residue)可在空气中.土壤,水中发现.又可经作物带给消费。也使我们得考虑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