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向灯飞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80,(4):369-373
在灯区内亮灯之后,棉铃虫蛾和粘虫蛾的复眼状况受照射灯光的影响。 一、灯距与复眼色素分布有以下关系: 二.在100—5米范围内,每当灯距减小一半,直射光强增强到原来的四倍时,复眼色素变化只有原来的1—2.36倍。 2.在上述范围内,直射光强的变幅要比虫眼所体现的相应变幅大200倍左右,表明虫眼对光强变化有相当大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二、受光方向不同,能使同一个体的两眼处于不同状态。 三、上灯的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和毒蛾,同一个体的两眼状态基本一致,说明接受光照条件相同;复眼状况从形态上看介于充分光、暗适应之间,而偏近于暗适应状况。 根据光照与复眼状况的相关性,对夜娥类的扑灯原因和灯区的有效范围,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侯无危 《昆虫学报》1986,(4):357-361
粘虫蛾复眼经过六种不同照度(0.5、1.5、6.0、13、29、50勒克司)的适应所测得的各反光区指数表明,当环境的照度增加时,大多数蛾眼受到光的影响而反光区的面积明显变小。在29勒克司的照度环境时,则大部分因受到光的抑制而不出现反光区。当低于29勒克司时,复眼的适应状态就参差不齐,这可能反映了粘虫蛾的复眼并不是都具备同等适应的能力。在50勒克司的照度下,蛾眼全都被抑制而停留在昼眼状态。 棉铃虫蛾复眼在七种温度(1、5、8、9、10、15、25℃)下经过完全暗适应的处理后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蛾眼的平均反光区面积也相应增大。低于8℃以下的温度时,对蛾眼转化有明显差异,在8℃的温度下暗适应1.5小时后,大多数的蛾眼正处在转化或未转化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在8℃时棉铃虫蛾复眼的视觉灵敏度不是很高的。同样大小的反光区面积,当温度低时通过蛾眼底片的相对透射光量就大,温度高时通过的相对透射光量就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蛾类昆虫的趋光性与复眼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阐明光照与草地贪夜蛾Spodotera frugiperda复眼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的关系。【方法】在光、暗适应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黄光照射下,在不同时间段,用相机迅速拍照,观察统计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的明暗适应状态及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率。【结果】在明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黄光照射1 h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逐步升高:雄成虫复眼在0.1~0.5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67.77%(有32.23%的转化为暗适应状态与中间状态),4~6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到100%;雌成虫复眼在7~10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98.90%。在明适应状态下,经黄光照射3 h后,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步升高,在0.1~0.5 lx时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50.00%,雌成虫为32.23%;在光照强度7~10 lx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分别为90.00%和100%。在暗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不同光照强度的黄光照射30 min后,成虫复眼向明适应状态逐渐转化:在0.1~0.5 lx光照强度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转化率均为93.33%;当光照强度达到0.6~0.9 lx时雌成虫复眼的明适应状态转化率达到100%,雄成虫复眼则在1~2 lx时达到100%。【结论】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有较强的光敏感性,且雌虫对黄光的光敏感性略强于雄虫。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用视网膜电位图(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结果显示:(1)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在340~605 nm波谱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绿 黄光区562 nm,次峰在蓝光区483 nm,第3个峰在近紫外区400 nm,显示其至少有3种感受器;(2)性别、日龄及暗适应时间长短对其光谱敏感性有影响,低龄时雄蛾对单色光刺激较雌蛾敏感,高日龄时相反;1~5日龄内, 3日龄蛾的视网膜电位(ERP)值最高;随暗适应时间延长,其复眼对近紫外区400 nm敏感性明显增加;(3)一定光强度范围内,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增强该蛾复眼的ERP值增大,初期增加较缓,中期较快,呈近似S型曲线,显示其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光镜、组织切片法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结果如下:(1)头正前方观,复眼外形似半球,且后方稍向内合拢。每个复眼约包括630个小眼。(2)每个小眼是由1套屈光器(1个角膜和1个晶锥)、6至8个小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晶体周围及小网膜色素细胞内均含有丰富的色素颗粒。(3)小眼整体纵切显示,其上、下段色素颗粒分布相对较多,中段分布较少。(4)明、暗适应状态对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影响,性别对其分布无明显影响。明适应状态下,其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两侧上下,暗适应状态时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部位的上侧,显示其具有一定的重叠眼性质;而在相同的明、暗适应状态下其雌、雄成虫复眼的色素颗粒分布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早熟素Ⅱ处理粘虫蛾对两性吸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早熟素Ⅱ对鳞翅目重要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作用。试验证明羽化24小时以内未交配的粘虫蛾(雌雄比为1:1)与10微克/平方厘米的早熟素接触24小时后即明显地降低两性吸引的能力;雌雄比为2:1时,处理组的交配率比对照组降低60—70%。不同的配对(正常雄×正常雌、正常雄×处理雌、正常雌×处理雄、处理雌×处理雄)证明早熟素Ⅱ对雄、雌蛾均有影响,但对雄蛾的影响更大。已知昆虫咽侧体(CA)分泌的保幼激素(JH)对某些昆虫成虫的两性吸引有调控作用(Barth,1961;1962),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对早熟素处理后的雌、雄蛾咽侧体逐日进行了测量,它们都比对照小,雄蛾差异更大。雄蛾CA的组织切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细胞核变形,染色体颗粒凝聚、出现大量空斑,腺体腔内分泌物较少等。同位素标记甲硫氨酸测定离体CA合成JH的结果表明:早熟素处理的雄蛾CA合成JH能力下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高峰的第四天左右差异更为明显,雌蛾也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对萎蔫枫杨气味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春  胡纯华  杜家纬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1,38(4):278-281,266
利用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成虫对萎蔫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气味的行为反应。结果证实 ,萎蔫的枫杨气味仅能引诱棉铃虫处女雌蛾 ,但对已交配的雌蛾和雄蛾无显著的引诱作用 ;萎蔫的枫杨气味能显著地加强棉铃虫处女雌蛾对雄蛾的引诱作用。并讨论了枫杨枝把引诱棉铃虫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粘虫蛾飞翔研究——Ⅰ.飞翔持续时间和振翅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用记纹方法测定粘虫蛾飞翔持续时间和振翅频率所获得的结果。 粘虫蛾在羽化展翅后就能飞翔,随后,飞翔能力依蛾龄增长逐渐增加,至羽化后第3、4天达最强,此时室内饲养的成虫,在24小时内平均累积的飞翔时间达10.8小时,野外挖回的蛹羽化的成虫达20.6小时。羽化后5天,由于体内卵发育成熟,飞翔能力又逐渐降低。相同蛾龄的粘虫,飞翔持续时间可能受环境温度和营养条件的影响,环境温度较低时飞翔持续时间较长,饥饿显著地降低飞翔时间。长时间的记录表明,有些粘虫蛾在48小时内能累积飞翔30-40小时,若干个体能连续地飞翔36小时,这是迄今在实验条件下昆虫所能达到的最长飞翔时间。 粘虫蛾的振翅频率,雄虫较雌虫高。两性振翅频率都依蛾龄而变化,从羽化开始至第3天,随蛾龄而增加,3-12天中,雄蛾变化较小,雌蛾在第7天后则显著地降低。振翅频率依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关系曲线呈抛物线型。 突然的闪光刺激或声音刺激,可临时增加振翅频率和振幅,亦可使未飞翔的粘虫蛾开始飞翔。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锈赤扁谷盗成虫趋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灯光诱捕技术防治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的可行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锈赤扁谷盗成虫对不同光源的趋光反应。【结果】锈赤扁谷盗成虫对实验所选取的光源都有一定的趋性。在可见光中,对主波长为575 nm的光源的趋性最强,对430、495、620、530和450 nm光源的趋性依次降低。在紫外光中,对主波长为385 nm的光源的趋性显著高于对主波长为365、375和395 nm的光源;1~10日龄的锈赤扁谷盗成虫,随日龄的增加,成虫趋光性先增强后有所减弱;雌虫的趋光性高于雄虫,且交配状态会影响雌虫和雄虫的趋光性。交配会抑制雄虫的趋光性,但是交配后的雌虫的趋光性增强;短期饥饿处理和灯光经历对害虫趋光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锈赤扁谷盗成虫对光波长的选择偏好性证实了其灯光诱捕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黑光萤光灯诱集棉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红铃虫的成虫趋光性问题在文献中有不同意见。巴劳(Ballou,1918)在埃及曾用电灯光从仓库内诱到了大量红铃虫蛾。布司克(Busck,1917)则认为该虫无趋光性。却普曼(Chapman)认为红铃虫蛾趋向蓝色光线。朝鲜的报告认为该蛾趋向紫光。1953年富洛斯忒(Frost)曾用紫外线灯与白色灯光作诱虫比较,就诱虫总数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日行性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与夜行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及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小眼结构和色素颗粒变化的异同,为进一步探索日行性和夜行性蛾类基于视觉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朱红毛斑蛾与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并测定其成虫复眼小眼数量与复眼长度等参数,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成虫复眼内部组织结构,通过超景深显微系统观察其成虫复眼在自然光照和全黑暗环境中的光暗适应状态。【结果】斜纹夜蛾成虫的复眼长度[(1.67±0.05) mm]和宽度[1.57±0.02) mm]及小眼数量(8 816.38±25.56)均显著大于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长度[(0.74±0.11) mm]和宽度[(0.66±0.01) mm]及小眼数量(820.55±23.69)。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发生了明显的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变,而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无明显变化。自然光照条件下,朱红毛斑蛾小眼中的色素颗粒均匀分布于感杆束和晶锥两侧,斜纹夜蛾的则分布在晶锥和透明带之间;全黑暗条件下,两...  相似文献   

14.
在已往的教材中,对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tis(Walker)蛾雌雄趋光性的差异总是描述成二化螟雌蛾较雄蛾趋光性强,灯诱雌蛾较多。但笔者经对我县1989~1995年间灯诱(200W白炽灯,每年点灯从3月31日至10月31日)二化螟蛾的观察统计,结果却出现异常现象(详见表)。从表中看出,除1993年越冬代雌蛾略多外,其余各年份及各世代均为雄蛾远较雌蛾多。因此,笔者认为水稻二化螟蛾趋光性在本县应是雄蛾比雌蛾强,究其原因,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福建建宁县灯下二化螟蛾雌雄性比出现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成虫期的呼吸代谢及其能量消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25℃下,用Gilson示差呼吸计测定了棉铃虫成虫期静止时的呼吸代谢。雌、雄蛾在整个生活期间的代谢速率(微升O_2/毫克鲜重/小时)都呈“U”型曲线变化,并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同时还测定棉铃虫成虫在不同温度下、在取食后、在黑暗条件下、在饥饿和飞翔期同的耗氧量。根据测定资料估测,在25℃下,棉铃虫雌雄成虫一生在静止时平均消耗氧气分别约为66.0毫升和72.5毫升。由于棉铃虫蛾期的平均呼吸商是0.94,所以成虫一生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约在1,400焦耳或330卡(雌蛾)和1500焦耳或360卡(雄蛾)左右,还不到它们一生在活动和静止时通过呼吸消耗的总能量的1/4。  相似文献   

16.
光强度对棉铃虫交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阐明光强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交配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4个光照强度(0,0.5,5.0和50.0 lx),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分别通过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和解剖雌虫受精囊的方式,检测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的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结果】在强光(50.0 lx)下,棉铃虫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长,求偶持续时间最短,求偶次数最少,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交配率也属于最低。在微光(0.5 lx)下,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短,求偶持续时间最长,求偶次数最多;雌蛾性信息素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暗期后段求偶率高达40%。【结论】强光(50.0 lx)可以抑制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性信息素的合成及交配;微光(0.5 lx)可以促进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相对黑暗环境(0 lx),微光(0.5 lx)还可以促进棉铃虫快速(1 h)完成交配,微光(0.5 lx)对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求偶和性信息素的合成没有必然联系。本研究可为探讨光对夜蛾交配行为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可为利用物理、化学通讯信息调控夜蛾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夜蛾复眼转化速度与光暗适应的时间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89,32(3):306-310
夜行蛾类的复眼,随光、暗适应时间而逐步转化,这种转化是可逆的.以屏蔽色素分布范围的大小为指标来判断复眼的转化速度得以下结果:1.从亮眼到暗眼:亮眼进入暗适应后其屏蔽色素随暗适应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向远心端方向集中.屏蔽色素的移动是减速进行的.暗适应开始后的前3分钟,每分钟移动百分率为10.7,当暗到10—15分钟时每分钟移动百分率为4.6,再暗到60—150分钟时每分钟移动百分率为0.7.屏蔽色素移动的速度个体间差异较大,完成全过程大多数个体需150分钟,少数个体只需60分钟,另有个别个体经过270分钟暗适应仍尚未完成全过程.2.从暗眼到亮眼:暗眼受光后,其屏蔽色素随光适应时间的增加而向近心端方向扩散,色素移动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缓.转化全过程约需60分钟.  相似文献   

18.
梨小食心虫对LED光的趋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对LED光的趋性及果园利用LED光诱捕梨小食心虫的效果,为开发基于梨小食心虫趋光行为的新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室内观察梨小食心虫成虫对不同波长的4种LED光及白光的趋性及暗适应时间、性别、日龄和光照强度对趋光性的影响,进一步调查了LED光对田间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梨小食心虫成虫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15日龄成虫中,以3日龄成虫趋光性最强,且雌虫趋光性显著高于雄虫。在暗适应0.55日龄成虫中,以3日龄成虫趋光性最强,且雌虫趋光性显著高于雄虫。在暗适应0.53.0 h范围内,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趋光性表现为"抛物线形",以暗适应2.0 h时趋光性最强,并显著高于其它暗适应处理时间。在550、650、750、850 lx光照强度下,以650 lx光强时的趋光性最强。田间诱捕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LED灯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均不理想,不适于梨小食心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并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钟基因Double-time (Dbt),明确该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探讨其表达水平的影响因子,为研究夜蛾科昆虫复眼中生物钟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理解外周组织中生物钟基因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2日龄棉铃虫雌成虫复眼中克隆生物钟基因Dbt,并利用在线网站和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棉铃虫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头、脑、复眼、触角、胸、腹、足和翅)中Dbt的表达水平;检测光周期14L∶10D和持续黑暗(DD)下雌、雄成虫头和复眼中Dbt的昼夜表达模式;在暗期用棉铃虫敏感波段光(UV、蓝光和绿光)照射2日龄成虫6 h,检测复眼中Dbt表达水平的变化;在暗期进行雌、雄成虫交配,检测交配结束及3 h后复眼中Db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成功克隆到棉铃虫生物钟基因Dbt的cDNA序列,命名为HeDbt(GenBank登录号: KM233159),开放阅读框长1 026 bp,编码3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HeDbt理论推测分子量为39.79 kD,等电点(pI)为9.55,不具有跨膜拓扑结构,包含典型的昆虫DBT蛋白保守区域,其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DBT的同源性较高, 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和97%。qPCR结果表明,HeDbt在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头、脑和复眼中表达水平较低,在胸和腹中表达水平较高;在14L∶10D和DD下,头和复眼中HeDbt未呈现明显的昼夜表达节律。暗期光照和交配后,复眼中HeDbt的表达均显著下调,但雌、雄成虫间HeDbt表达水平整体相似。【结论】成功克隆得到棉铃虫生物钟基因HeDbt,其在棉铃虫成虫头和复眼中表达水平较低,且不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复眼中Dbt的表达受到光照和交配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夜蛾外周组织生物钟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发展了一套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的生测系统。这套系统由嗅觉仪、风洞和风洞室组成。用这套系统测定了棉铃虫对萎蔫后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叶、香椿Toonasisnensis叶、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以及苯乙醛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 ,萎蔫的枫杨叶、加拿大杨叶、香椿叶的挥发物均对棉铃虫处女雌蛾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而对已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对棉铃虫两性性成虫均不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苯乙醛对棉铃虫处女雌、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讨论了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