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朱锦懋姜志林郑群瑞蒋伟(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福建省建瓯市林委,353100)SpeciesDiversityintheForestCommunityofWanmulinNatureRe...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实验林场的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了秦岭北麓典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3162株,木本植物有42种,隶属于25科36属。群落属的区系类型主要为温带成分,占总数的44.4%,热带成分次之。群落优势树种明显,重要值前3位的树种分别为栓皮栎、油松、槲栎,其重要值之和为64.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7.58 cm。所有个体以及乔木层优势种径级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中等径级个体较多。群落结构稳定,但群落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样地不同样方间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均值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解释了群落分布42.4%的变异。海拔和土壤速效钾对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栓皮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栓皮栎种群较强的适应性使其在低养分环境占主导地位,但也限制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雅安莲花山为研究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分别调查轻度、中度和重度人为干扰对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不同林分层次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sw)来综合分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1)在总面积为3 600m2的9个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61种,隶属于83科134属,以禾本科(Gramin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植物为主。(2)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青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不同,受轻度和中度干扰的群落乔木层处于小径级(胸径8cm以下)、低高度级(高度3~7m)的幼苗较多,林分具有潜在的天然更新能力,受重度干扰下群落乔木小径级、低高度级个体数少,群落结构不稳定,林分生产力低。(3)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青冈次生林群落重要值差异显著,轻、中、重干扰下乔木层优势种数量差别不明显,物种组成单一;灌木层重度干扰下小果润楠(Machilus microcarpa)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草本层优势种在中度干扰下数量最多。(4)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青冈次生林群落的S、H、H′和Jsw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7200 m~2的12块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51种,隶属于58科98属,以樟科(Lau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径级、高度级结构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乔木层径级为单峰型结构,高度级结构分布呈倒“J”型,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受不同人为强度干扰的山矾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数量不同,乔木层优势种数量差异显著,且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中度干扰的优势种数量最多,轻度干扰次之,重度干扰的最少。总体上看,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具有负面影响,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均匀度指数(J_(sw))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物种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度干扰下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以青海湖地区典型的芨芨草群落为研究对象,用样带法进行了调查。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群落学特征,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计测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0,R1)、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Hill指数n1、n2)及均匀度指数(E1、E2)。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组成成分简单,植物种类比较贫乏,北温带分布的属占优势;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种类居多,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芨芨草群落垂直结构分异较为明显;芨芨草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对于芨芨草群落而言,生境条件越适宜,优势种地位越明显,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低;过度放牧地带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6.
福建南亚热带雨林封禁30年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是我国南亚热带东段境内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是福建南亚热带的代表植被[1,2],于1962年起由国家对其作永久性封禁,今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现将该群落特征作定量分析,并与1965年的群落特征[3]进行全面比较...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强烈的人为干扰导致我国西南喀斯特原生森林丧失殆尽并呈现植被灌丛化,甚至石漠化现象。贵州普定县残存的片段化喀斯特次生林是黔中地区北亚热带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可作为监测该区域植被结构和动态的样本。在普定县天龙山建立2 hm~2(200 m×100 m)森林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每木调查,分析了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有木本植物独立个体14,025株,隶属于34科55属66种。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科依次是壳斗科、胡桃科和樟科。在区系成分上,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7%,而热带区系成分占40.0%,温带成分多于热带成分。稀有种有21种,占总种数的31.82%。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13种,贡献了88.81%的重要值,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是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和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仅为5.12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表明群落更新良好。部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广东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特征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相似文献   

9.
精油植物山鸡椒是我国重要外销精油资源植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调查表明:精油植物山鸡椒在福建可分布于(1)地带可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北缘;(2)从250~1 900m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和丘陵:(3)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和次生林:(4)红壤、砖红壤化红壤、黄壤、紫色土以及山地草甸土等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耐贫瘠、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易管理、结实早、含油量高等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结合福建的立地条件,提出通过对自然次生林的择伐更新或人工育苗种植培育经济林来开发利用山鸡椒自然资源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南宝天曼栓皮栎林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地片北亚热带的南暖温带过渡区域,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保持较完好的综合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林是其植被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根据不同海拔的15块样地材料,对栓皮要不栓群落土壤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为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 Lour.)植物,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已有2 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桂花是一个长寿树种,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树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桂存在[1]18,[2].中国是世界上桂花古树保存最多、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国家[1]20.古桂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古树种质资源以及新品种培育的绝好材料[3].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省浏阳市周洛村桂花峡、福建省长汀县官坊村石峰寨东北坡和南坡、浙江省龙泉市供村及张公桥和毛圩村6个野生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居群中桂花单株的性别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单性雄株和两性株的花部雌蕊形态、花粉粒数量和外部形态及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6个居群中雄性比率差异较大(0~0.62),平均值接近0.5;其中,石峰寨东北坡和南坡居群的雄性比率最大(0.62),张公桥居群的雄性比率最小。两性株花的雌蕊发育正常,而单性雄株的花具有退化雌蕊的痕迹。不同居群及个体间每个花药的花粉粒数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单性雄株每个花药的花粉粒数量多于两性株,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单性雄株和两性株的花粉粒形态一致,花粉粒均为长椭圆形、极轴长16μm、具三沟和网状雕纹型表面纹饰;花粉均具有较高活力且均能在柱头上萌发。结合对木犀属(Osmanthus Lour.)其他种类的观察结果认为:桂花的繁育系统应属功能性的雄全异株,这种繁育系统可能为两性同体与雌雄异株间的过渡类型,在木犀属的其他种类中也能观察到雄全异株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孙泓  李慧  詹亚光  李杨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5):1653-1659
植物叶际微生物多样性是目前植物-微生物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影响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以生长在3处生境的桂花和夹竹桃为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植物叶际细菌的群落结构,探讨影响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来自3处生境的2种植物叶际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构成叶际细菌群落的优势门主要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衣原体门、蓝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属主要包括甲基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薄层杆属、Polaromonas和无毛螺旋体属.植物种类、生境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能显著影响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其中生境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应用指示种预测森林管理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指示种分析方法,研究了会同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从357个林下种中鉴定出显著性指示种94个,并构造新的指示种数据集,检验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的关联,评估指示种对林下植被管理效应的预测潜能.结果表明: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Mantel r=0.898),指示种数据集很好地预测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回归分析,R2>0.74);指示种很好地预测了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ANOVA,F>16.79);非度量多尺度排序(NMDS)以及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森林管理的样地类型,指示种数据集的识别能力和源群落数据集是一致的.从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在森林类型的识别上,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有一致性规律,作用几乎相同,因此森林评估可以利用指示种代替源群落预测森林管理效应,以减少森林全面调查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桂花开花进程中花瓣色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软叶丹桂(O smanthus fragrans‘Ruanye Dangu i’)、柳叶银桂(O.fragrans‘Liuye Y ingu i’)和四季桂(O.fra-grans‘Sijigu i’)3个桂花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桂花不同品种开花和衰老过程中的花瓣色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再到衰老期,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先升高再下降,与花瓣颜色深浅变化一致,表明不同时期花色的变化主要由色素的含量变化所引起。(2)3个桂花品种花瓣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花期较长的软叶丹桂比柳叶银桂和四季桂降幅要低,而柳叶银桂和四季桂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顺昌县的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Champ.ex Benth.)Rehd.et Wil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隙面积(A)划定4个等级(A<50 m2、50 m2≤A<100 m2、100 m2≤A<150 m2和150 m2≤A<200 m2)的样地,并以非林隙样地为对照,对林隙和非林隙的乔木层、灌木层和灌草层中的物种分布、组成及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林隙和非林隙中主要物种的数量特征和更新响应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闽粤栲天然林林隙和非林隙的乔木层分别有54和35种植物,共有种28种;灌木层分别有61和37种植物,共有种29种;灌草层分别有72和49种植物,共有种37种.从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种类的重要值及灌草层各种类的密度看,林隙和非林隙中的优势种类均为闽粤栲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等,且林隙和非林隙间各优势种类的重要值差异不明显,其中,闽粤栲的重要值和密度均位居第一.从林隙和非林隙间各优势种类的重要值差值看,林隙的主要优势种类(如闽粤栲和木荷等)对林隙更新响应不明显,而其他种类对林隙则有强烈或中等的正、负更新响应,且在不同林层间有差异.从平均更新密度看,林隙面积对各优势树种的更新有一定影响,其中,林隙面积在150~200 m2时闽粤栲和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的平均更新密度最大,林隙面积在100~150 m2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木荷、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和黄毛润楠(Machilus chrysotricha H.W.Li)的平均更新密度最大,但在不同面积林隙间各树种的平均更新密度无显著差异(P=0.867).研究结果说明:在闽粤栲天然林中,对林隙更新响应不明显的种类较易成为林分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但林隙面积对树种的更新密度没有明显影响;从林隙到林冠的发育过程中,闽粤栲始终处于该林分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韩维栋  黄剑坚 《生态学报》2017,37(24):8537-8548
传统涉及植物区系和重要值的研究思路通常先分析该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然后再分析该区域某个区系中某个优势种的重要值。该种思路存在未能完全同时反映不同区系不同植物物种参与群落构建和其在群落中的地位等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物种群落指数,以雷州半岛天然季雨林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开展研究。基于雷州半岛8个区域的80个20 m×20 m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通过植物区系+重要值的方式构建物种群落指数开展研究。(1)湛江云脚村群落、湛江湖光岩、雷州鹰峰岭、雷州足荣村、徐闻双洋村、廉江高桥和廉江谢鞋山皆以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导,数值皆大于0.8以上。廉江根竹嶂地理位置特殊,以9区系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为主,数值接近0.5。(2)第2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群落树种组成和构建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4261,朴树和鹅掌柴为优势种;第3区系树种和第6区系树种处于劣势地位;第4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3339,橄榄为优势种;第5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为0.3787,阴香和樟树为优势种;第7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地区群落内分布较为均衡,普遍适应各个样地。本研究表明,雷州半岛地区带有明显的热带性区系特征;物种群落指数能够较好的体现雷州半岛样地各个区系树种在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常绿阔叶林为东亚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前我国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绝大部分为次生常绿阔叶林。探究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差异, 有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为其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古田山老龄与次生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了29个0.04 ha样地, 比较两者在优势种组成、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 (1)次生林与老龄林优势种组成相似, 二者均以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典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为主, 但这些树种在次生和老龄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度次序不同。(2)整体而言, 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功能离散度高于老龄林; 次生林与老龄林的物种Bray-Curtis指数和功能Sørensen指数均无显著差别。(3)就垂直层次而言, 次生林与老龄林在Shannon-Wiener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和灌木层。(4)就群落结构而言, 次生林的植株密度高于老龄林, 但群落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生物量均显著小于老龄林。上述结果表明, 人类干扰改变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个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特征的恢复过程并不同步。因此, 对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和恢复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