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但目前有关其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还所知甚少,而且多局限于定性描述。2004—2006年在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期,对黑斑蛙的繁殖生态研究分析表明,该蛙在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0.0903±0.0029只/m(n=11);该蛙是雌雄二形性的蛙类,雌性蛙类的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大于雄性;该蛙窝卵数的变化幅度较大(1546—7897个),平均窝卵数为4643.04±235.96个(n=50);卵径范围为1.50—1.74mm,平均卵径大小为1.6050±0.0046mm(n=226)。对黑斑蛙产卵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地在水域比率、裸地比率、植被盖度、水深、水温和水的透明度等方面与随机样方不同;该蛙偏爱在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产卵,而避免在水体较深的生境产卵。为了更好地保护黑斑蛙的产卵栖息地,今后应优先保护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而水体不深的生境。  相似文献   

2.
黑斑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但目前有关其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还所知甚少,而且多局限于定性描述。2004—2006年在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期,对黑斑蛙的繁殖生态研究分析表明,该蛙在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0.0903±0.0029只/m (n=11);该蛙是雌雄二形性的蛙类,雌性蛙类的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大于雄性;该蛙窝卵数的变化幅度较大 (1 546—7 897个),平均窝卵数为4643.04±235.96个 (n=50);卵径范围为1.50—1.74 mm,平均卵径大小为1.6050±0.0046 mm (n=226)。对黑斑蛙产卵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地在水域比率、裸地比率、植被盖度、水深、水温和水的透明度等方面与随机样方不同;该蛙偏爱在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产卵,而避免在水体较深的生境产卵。为了更好地保护黑斑蛙的产卵栖息地,今后应优先保护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而水体不深的生境。  相似文献   

3.
蛙卵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好材料。教学上要观察蛙胚发育,首先要备有蛙卵。现根据青蛙和泽蛙的产卵习性,将采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斑腿泛树蛙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玲 《生物学通报》2003,38(12):49-50
1观察的目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隶属树蛙科、泛树蛙属。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常栖于树林、稻田及池塘附近,主食农、林业害虫。它的繁殖习性比较特殊,不像一般蛙类产卵于水中;而与大泛树蛙等树栖蛙类一样,在水外产卵,受精卵在水外发育,蝌蚪孵出后,掉落水中继续生长发育,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营树栖生活。对它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前人的研究、报道不多,广大群众知之更少。为了向群众宣传、普及该蛙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护这种动物资源并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资料,笔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5.
黑斑侧褶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测定了黑斑侧褶蛙成体的体长、体重、头长、头宽、眼径、鼓膜径、前肢长、后肢长等形态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黑斑侧褶蛙雌体的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其它局部形态特征指标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雄体的鼓膜径大于雌体,其余形态指标不存在明显的两性差异。黑斑侧褶蛙雌体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黑斑侧褶蛙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6.
棘胸蛙繁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棘胸蛙繁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棘胸蛙有不滴水不产卵的习性,通过营造滴水环境可以诱导棘胸蛙年产卵次数达6~7次,年产卵量达1960粒;另外,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可使棘胸蛙卵的孵化率和蝌蚪的变态率达96.1%和96.8%.  相似文献   

7.
黑斑蛙繁殖期血浆性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在繁殖期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雄蛙在繁殖期吋,精巢饱满,活动精子多、血浆雄激素含量高;繁殖期过后,精巢萎缩,活动精子数少、血浆雄激素含量低。说明雄激素影响精子的形成与成熟;2.雌蛙在排卵前,卵巢较重、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血浆雌激素含量高;排卵后,卵巢较轻,有残留小卵和残留物,血浆雌激素含量低。说明雌激素对卵和副性征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9.
青蛙的发生     
本文的叙述适用于一般蛙的发生;不过其中提到胚的长度和某些器官发生的开始时期,在19毫米胚长以前,多半是用黑斑蛙做根据,而且有不少地方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材料,因为对黑斑蛙的发生,我们已积累了一些不完全的记录. 在教学上用蛙卵做脊椎动物发生的观察材料,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的主要发生过程可以代表一般脊椎动物;而且有些地方是很典型的,例如原肠形成,神经管形成等;明白了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1998~2005年对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自然环境下鳄卵及其繁殖地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包括窝卵数、产卵时间、出壳时间、孵化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雏鳄孵出后的存活数量以及巢区的植被盖度.调查发现天气状况直接影响母鳄产卵时间、卵的孵化质量与雏鳄的出壳数量.盖度相对大于0.5的窝巢中多数卵基本能正常发育,盖度小于0.5的窝巢中可能只有少数几枚卵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1.
1.黑斑蛙和蟾蜍的受精卵与未受精卵在用×1500g 左右离心后,在形态上也像豹蛙的一样有区别。受精卵都形成绉褶脂类物质层而大部分的未受精卵则形成光滑的类脂物质层。2.用清洁玻璃针刺戳黑斑蛙末受精卵加×1500g 离心,所得的离心卵也像受精卵一样形成四层,并且具有绉褶的脂类物质层。3.我们根据已有的资料将蛙精子在受精时的作用分为三种,第一是使卵还原为双倍体,第二是刺激作用(Stimulus)和第三是调节作用(Regulation)。受精卵在离心后形成绉褶脂类物质层的现象是精子的刺激作用所造成的。用玻璃针刺戳也可引起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金线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金线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期至鳃盖完成期共分为 2 6个时期 ,其发育历程及各时期胚胎外形特征与黑斑蛙基本相似 ,但孵化期比黑斑蛙推迟三个胚期而早于泽蛙 ,在水温 ( 2 0± 0 5)℃及常温 ( 2 1 5~ 2 4℃ )条件下 ,其胚胎发育的全时程分别为 2 1 2 94小时和 1 70 95小时。  相似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甲状腺生物学和甲状腺干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黑斑蛙蝌蚪发育的形态变化: 第26-40阶段,后腿芽生长并逐渐分化出五趾结构;42阶段,开始进入变态高峰期,前肢展开,尾吸收,蝌蚪身体发生巨大形变;46阶段,蝌蚪完全变态成小蛙。随着形态学的变化,甲状腺的组织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26-37阶段,甲状腺体积较小,增长缓慢;38阶段甲状腺体积迅速膨大,进入高峰期,甲状腺的发育达到顶峰;随着变态完成,甲状腺又逐渐缩小。甲状腺组织学变化的同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变态前期,下颌中3,3',5-三碘代-L-甲腺原氨酸(T3)水平增长缓慢,进入变态期后,T3含量迅速升高,在变态高峰期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以上结果表明,黑斑蛙发育过程中甲状腺组织学的变化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波动相吻合。对黑斑蛙甲状腺系统的研究,可为日后使用黑斑蛙开展甲状腺干扰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方狭口蛙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梅  胡斌  李宗芸  邹寿昌 《四川动物》2000,19(2):77-78,F004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室内剖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方狭口蛙(Kalouta borcal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北方口蛙繁殖期直接与每年的雨季迟早有关,多在大雨过后的傍晚,夜阐及清晨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场所为大雨过后形成的临时水坑或流速较缓的沟渠中,产卵场所不受水域大小及水中有无杂草所限,卵分批产出,每批弱卵约20~30粒。  相似文献   

15.
黑斑蛙小观察吕秀芬,李春林(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张兰萍,邢俊(北京崖头镇邹家完小学)黑斑蛙是青蛙的一种,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做些这方面的实验和观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搞科学实验的兴趣。现就黑斑蛙胚胎...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昆明地区三种蛙皮肤显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昆明地区的多疣狭口蛙、昭觉林蛙及黑斑蛙的背腹皮肤切片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尤其对它们皮肤腺体的类型和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多疣狭口蛙皮肤比昭觉林蛙及黑斑蛙皮肤含有更多的腺体,尤其是颗粒腺比后两者含量更为丰富,并且在皮下存在许多腺体团,背腹皮肤较后者厚.昭觉林蛙皮肤较黑斑蛙的含有更多的颗粒腺和粘液腺.3种蛙的背部皮肤都含有色素细胞,而除了在多疣狭口蛙雌性腹部观察到少量色素细胞外,另两种蛙在腹部皮肤中均未见色素层.相比之下,昭觉林蛙和黑斑蛙皮肤结构较相似,两者同多疣狭口蛙在皮肤腺体分布及数量上差别较大,这也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北方狭口蛙[Koloula borealis(Barbour)]俗名“雨蛙”,它们在每年雨季产卵,平时钻入地下。产卵于雨水临时积成的水洼中,发育迅速(李汝琪,1934)。在自然条件下,从产卵到变成小蛙;约需21天。关于北方狭口蛙的个体发育,李汝祺教授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敬明 《四川动物》2005,24(3):436-438
研究民镉暴露实验中黑斑蛙不同器官组织对镉的吸收积累,并对其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镉在黑斑蛙器官组织的积累具有选择性,主要积累在肠和肝脏中,其次是皮肤、肌肉,而骨骼中没有积累。  相似文献   

19.
海南大绿臭蛙寄生双睾虫属一新种(单殖吸虫纲,多盘虫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五指山的大绿臭蛙Ranalivida膀胱内检获多盘科Polysto matidae双睾虫属Diplorchis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种名命名为大绿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lividae sp.nov.。新种以肠支侧突明显而区别于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无指盘臭蛙双睾虫;与石林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的肠支末端进入后吸器;本种中央大钩的形状与杭州双睾虫的大钩基部具深裂的缺刻明显不同;与黑斑蛙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中央大钩的内突上附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肌腱,另本种卵巢较小、长度与卵相近,而黑斑蛙双睾虫的卵巢长度超过卵长的一倍。本种为海南多盘类单殖吸虫的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蟾蜍类一个新类群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1991年间,我们在中国云南西部先后发现了产卵于山溪急流水的蟾蜍卵及蝌蚪,因标本少和资料不会定为甸蟾蜍(杨大同等,1978,1991),把蝌蚪误认为绿点湍蛙(耀明,1983),以后多次在产地进行较长时间调查,掌握了繁殖季节,采集到大批成体,在野外找到了产卵场,观察了繁殖行为,产卵过程,以及在人工饲养了观察记录了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全过程;解剖了10个成年个体,并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等的蝌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