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方法:用海人酸(KA)损毁大鼠双侧小脑顶核,术后第8d用血细胞计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用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检测动物淋巴细胞数和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KA注入双侧小脑顶核后第8d,在Nissl染色的小脑切片,呈现双侧顶核内神经元胞体破坏。作为对照,在生理盐水注入顶核的动物脑片上,可见正常的Nissl小体。小脑顶核损毁后第8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以及血清中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顶核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动物。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后第8d,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毁小脑上脚交叉的对照动物。结论:小脑顶核的神经元胞体损毁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小脑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损毁同样引起淋巴细胞功能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小脑顶核至下丘脑的神经投射参与介导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猫,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LHA)和腹内侧核(VMN)可引起小脑皮层第Ⅵ和Ⅶ小叶浦肯野细胞和非浦肯野细胞抑制性、兴奋性和抑制-兴奋性的电活动,但以抑制性活动为主;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多数为10-20ms,但也可长达90ms;一般刺激LHA比刺激VMN更有效。刺激下丘脑所激发的小脑神经元抑制性电活动可为静脉注射组胺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所阻断。本文对上述观察的可能作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皮质酮对大鼠下丘脑薄片室旁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勤  邢宝仁 《生理学报》1990,42(5):476-482
本实验应用离体大鼠下丘脑薄片技术,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观察了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自发电活动,以及皮质酮对自发电活动的影响。在36个下丘脑薄片上观察了104个室旁核神经元的自发电活动,其放电形式主要有三种:慢而不规则(50个,占48.1%)、快速连续(44个,占42.5%)和周期性放电(10个,9.4%)。在进行皮质酮灌流的实验中,这104个单位有25个在皮质酮(10~(-7),10~(-6)mol/L)作用后,自发放电明显减少,有8个单位出现兴奋效应;其余的没有观察到明显反应。上述33个产生反应的神经元其反应特点是:潜伏期短、反应的程度与皮质酮浓度有关、糖皮质激素胞液受体阻断剂 RU38486可以阻断这种反应。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影响下丘脑薄片内某些室旁核神经元的电活动,为甾体激素的快速非基因机制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提示室旁核神经元膜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介导这种调节的中枢途径。方法:用海人酸(KA)毁损大鼠双侧小脑顶核,于术后第8d,取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由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NK细胞杀伤YAC-1肿瘤细胞的活性。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下丘脑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含量。结果:小脑双侧顶核注入KA后的第8d,小脑切片经Nissl染色,可见顶核内神经元胞体被有效破坏。此时,淋巴细胞对Con A诱导的增殖反应较双侧顶核注入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明显增强;而且NK细胞对YAC-1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下丘脑中谷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小脑双侧顶核毁损可导致T和NK淋巴细胞功能明显增强,且下丘脑中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提示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小脑-下丘脑的谷氨酸能神经投射可能介导小脑顶核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文雁  王建军 《生理学报》1996,48(2):132-140
我们首次观察了电刺激大鼠中缝背核(DR)对小脑核团(DCN)──内侧核(MN),间位核(IN)和外侧核(LN)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DR可引起DCN神经元的抑制、兴奋和双相(兴奋-抑制、抑制-兴奋)三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其中以抑制性反应为主(76%-90%);反应的潜伏期为10—84ms,但大多数细胞呈现小于30ms的短潜伏期反应;DCN细胞的自发放电频率为5-120Hz,自发放电频率高的神经元群体对DR刺激的反应比率却比自发放电频率低的群体低;静脉注射5-HT2/1c受体阻断剂methysergide可以阻断DCN细胞对DR刺激的抑制性反应(66.7%-83.3%)。这些结果提示中缝-小脑5-HT能纤维传入系统可能通过对DCN细胞电活动的调制作用参予小脑的感觉运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创伤痛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尾状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多种伤病伴随有持续性疼痛及痛觉过敏。我们以往工作曾证明,截肢造成的持续创伤性病传入信息,能改变脑内主要痛觉感受区——丘脑束旁核(Pf) 神经元的电活动,表现为对痛的敏感性增强。本研究目的是用同一类创伤痛动物模型,观察在持续性疼痛过程中,脑内中枢的两个与痛觉调制有关的(镇痛)核团——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和尾状核(Cd)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参照对比痛阈变化规律,以探讨慢性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或垂体前叶(AL),对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ARC能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这种抑制很快出现,也很快恢复,称为即时抑制。电刺激A辄能抑制Pf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这种抑制的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并持续较长时间,称为延迟抑制。摘除垂体减弱刺激ARC的即时抑制,而损毁ARC则减弱刺激AL的延迟抑制。地塞米松预  相似文献   

8.
孤束核参与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痛,观察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并采用核团损毁和核团内微量注射药物等方法分析其镇痛通路。实验结果如下:(1)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同时,放射免疫测定发现脑干加压素含量升高。(2)损毁孤束核能取消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但对基础痛阈无影响。(3)孤束核内微量注射加压素拮抗剂[d(CH_2)_5 TYr(Me)-AVP]60ng/0.6μl 和加压素抗血清0.6μl 都可明显对抗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4)直接在孤束核内微量注射加压素60ng/0.6μl,能模拟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能产生镇痛效应,其机理之一可能是兴奋了下丘脑室旁核中加压素能神经元胞体,后者通过下行投射纤维在孤束核中释放加压素,影响孤束核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产生镇痛。  相似文献   

9.
Tang M  Zhang HY  Jiang ZY  Xu L  Peeters TL 《生理学报》2000,52(5):416-420
用核团或侧脑室微量注射、微电极细胞外单位放电记录及清醒动物胃运动记录等方法,观察了大鼠下丘脑腹内侧区(ventral medial hypothalamus,VMH)或侧脑室内(icv)微量注入胃动素(motilin)对延髓迷走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神经元电活动和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VMH注入胃动素会改变DVC胃相关神经元的电活动;(2)VMH及侧脑室  相似文献   

10.
外周信息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激活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s),调节间位核神经元的兴奋性。研究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 表达的影响。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尾部悬吊14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观测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 ( NMDAR-1、AMPAR-2和KAR-2)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脑间位核内有iGluRs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大鼠吊尾14 d后,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P<0.05)。结论模拟失重可使大鼠小脑间位核神经元网络的兴奋性增高。这一变化可能与模拟失重引起的调控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能神经系统在经小脑顶核介导的运动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脑片膜片钳及大鼠走步机的行为学测试方法。结果:阻断5-HT1B受体能够增强小脑顶核兴奋性突触传递,行为学试验中给予5-HT及5-HT1B受体阻断剂SB224289,发现注射5-HT到小脑顶核后,大鼠在Rota-rod走步机上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而给予其阻断剂SB224289后,能够反转此作用。结论:5-HT很可能通过5-HT1B受体抑制顶核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调节小脑核团神经元环路的活动,继而影响小脑的最终输出,实现对小脑顶核介导的运动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的生活实际上是由睡眠与觉醒、休息与活动、镇静与警戒组成的。上世纪早期的研究预示了在下丘脑后部有一促觉醒区 ,目前神经科学家已证实了上述预测。下丘脑的hypocretin(也称为orexin)神经元对于觉醒系统的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 ,该神经元的活动能使睡意减少 ,同时提高觉醒和警戒。Hypocretin神经元分泌兴奋性神经递质hypocretin 1和hypocretin 2 ,投射到参与睡眠 觉醒机制的脑干 ,脑干的这些结构各有自己主要的神经递质 (如缝核的 5 羟色胺、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背侧被盖的乙酰胆碱、乳头结节核的组胺、内侧隔核与斜角带核的γ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对大鼠下丘脑中葡萄糖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中枢胃动素对摄食活动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的方法,记录麻醉大鼠LHA及VMH的神经元电活动.左颈总动脉注射0.56 mol/L葡萄糖溶液0.2 ml鉴别GSNs及GRNs;侧脑室注射红霉素4 μg,观察其对葡萄糖反应神经元及非葡萄糖反应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侧脑室注射GM-109(胃动素受体拮抗剂)与红霉素的混合剂(1:50的比例配制),观察上述效应是否可重复出现.结果:在LHA,红霉素对GSNs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与其对该核团NGSNs的作用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MH,红霉素对GRN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对该核团NGRNs的作用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红霉素有反应的神经元在给予GM-109和红霉素的混合剂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可兴奋LHA-GSNs同时抑制VMH-GRNs,这一途径可能是中枢胃动素促进摄食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Ji YP  Mei J 《生理学报》2000,52(1):29-33
在乌拉坦麻醉的成年SD大鼠上,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供体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室旁核大细胞自发电活动的作用。结果发现: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下丘脑室旁核中的加压素神经元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脑室内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加压素神经元也产生抑制作用。上述两种药物对催产素神经元均无作用。这些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能在调节加压素和催产素神经元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下丘脑是机体代谢与能量平衡调控的重要神经中枢。下丘脑“黑皮质素”(melanocortin)神经环路参与能量稳态调节:该环路,由下丘脑弓状核POMC神经元、AgRP神经元、室旁核MC4R阳性神经元及三者间的神经投射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激发的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IL-6、NMDA和JAK抑制剂ACA90的人工脑脊液(ACSF)灌流小脑脑片,利用离体脑片神经元单位放电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药物对小脑间位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间位核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1(NRI)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单独用12.5μmol/L和25μmol/LNMDA灌流,神经元放电频率均较基础放电频率增加;用不同浓度IL-6(50,100,200μg/ml)联合NMDA作用后,神经尤的放电频率出现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G490可部分阻断IL-6对NMDA兴奋神经元放电的抑制作用。与单独NMDA处理组比较,用IL-6联合NMDA处理神经元后,神经元的NR1磷酸化水平出现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G490可阻断IL-6所致的神经元NR1磷酸化水平的降低。结论:IL-6可抑制NMDA激发的小脑间位核神经元的放电兴奋活动;并同时下调神经元的NR1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温度对下丘脑神经元延迟整流性K 单离子通道 (Ik)活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膜片钳细胞贴附式技术观察和记录 32℃、37℃和 39℃时下丘脑神经元Ik 的活动。结果 :温度升高 ,记录到封接膜片上Ik 活动的机率增大 ,由 32℃时的 34.6 %升至 39℃时的 5 1.0 % ,而且出现多通道活动 ;Ik 通道活动密度明显增高 (P <0 .0 5 ) ,32℃、37℃和 39℃时膜上的通道活动密度分别为 0 .71、1.2 2和 1.5 2channels/ μm2 。结论 :温度升高 ,下丘脑神经元上Ik 通道更多地处于活动状态 ,这可能有利于下丘脑神经元对体温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以逆行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丘脑束旁核(PF)和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前区(PVH-AHA)之间的神经连接。在 PVH-AHA 观察了150个神经元对 PF 刺激的反应。其中,7个单位发生逆行反应,42个单位发生顺行反应,101个单位没有反应。逆行反应的潜伏期为10—12ms,传导速度约0.4m/s.顺行刺激和逆行刺激的结果表明 PF 与 PVH-AHA 之间存在着交互连接。  相似文献   

19.
下丘脑室旁核的心血管调节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丘脑室旁核 (PVN)是自主性和内分泌性反应的重要整合中枢 ,且在维持心血管活动的动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简要归纳了PVN的形态结构、纤维联系 ,并详细叙述其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大鼠尾部给以伤害性刺激后,外侧缰核和中缝大核的单位按其反应型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痛兴奋单位、广动力型单位、痛抑制单位和无反应单位。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对外侧缰核中各种单位的自发放电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对其中痛兴奋单位和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尤为明显。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对中缝大核中痛兴奋单位的自发放电有明显兴奋作用,刺激外侧缰核则有抑制作用,损毁外侧缰核后,下丘脑外侧区的兴奋作用消失。分别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和外侧缰核对中缝大核中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损毁外侧缰核后下丘脑外侧区的抑制作用仍存在。以上结果提示,下丘脑外侧区影响中缝大核活动的途径有二。其一可能是通过去除外侧缰核对中缝大核中痛兴奋单位的紧张性抑制作用;另外还可能通过外侧缰核以外的途径抑制中缝大核中痛抑制单位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